資源簡介 4.2“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教學設計章節 授課時間課型 新授課 教學方法 探究法、情景教學法育人 目標 科學認識:從我國對月球和太空的認識和探索中,樹立科學的認識觀,明白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公共參與: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習重難點 重點: 真理的特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難點: 真理是具體的怎么理解教學思路 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教學過程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課題導入 【教師】復習導入:帶領學生回顧實踐觀的內容,尤其是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內容。 【學生】跟隨教師一起回顧上節課知識點 【教師】總結并引導到新課: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正是因為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實踐的作用,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設計意圖】回憶知識,建構框架,導入新課新課教 學 一、真理是客觀的 1.真理的含義 【教師】夏季到了,一些具有“招蚊體質”的朋友簡直苦不堪言。那么到底哪些人特別受蚊子“青睞”呢? A. “血甜說”:蚊子愛叮血甜的人(星星眼)B. “血型說”:蚊子愛叮O型血、B型血的人”C. ”性別說“:蚊子更喜歡叮女生D. ”皮膚說“:蚊子喜歡叮皮膚白嫩的人E. ”體型說”:更喜歡叮胖的人 【學生】思考哪種認識是正確的? 【教師】通過研究發現蚊子具有趨暗性和趨味性,這是蚊子這一客觀事物具有的固有屬性。那應該如何判斷上面的認識正確與否呢?當我們的認識與客觀對象相符合時,如根據蚊子的趨味性,胖人比瘦人更加容易出汗有體味更招蚊子。這就是正確的認識即真理。所以說,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反之,當我們的認識與客觀對象不相符合時,如血型說就是毫無依據的,這就是錯誤的認識即謬誤。從這里我們也看到真理與謬誤時相對應的,真理是正確的認識,謬誤是錯誤的認識。這兩者有著嚴格的界限。 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關于蚊子喜歡什么樣的人有不同的認識,為什么對同一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呢? 2.真理的客觀性 這是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有不同的認識,但是蚊子喜歡叮什么樣的人這是一種客觀存在,只有符合這一客觀存在的認識才是正確的認識。比如以“血型說”為列是B型血還是O型血更容易招蚊子,還是說無關,所以,其中只有一種正確的認識,真理是客觀的,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不以人的權力、財富、威望為轉移的。 根據上節課和剛剛的內容可以發現,真理來源于客觀的物質世界,真理的客觀事物及規律是客觀的,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所以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二、真理是具體的 有條件的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教師】展示鉛球和羽毛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在地球上鉛球和羽毛誰先落地?如果在月球表面又會發生怎么的情況? 【學生】地球表面有空氣,鉛球先落地。月球表面相當于真空,同時落地。 【教師】你們在地球上的時候說鉛球先落地,無疑是正確的,你們的認識符合客觀對象,所以你們說的是真理,但是這句話你們到月球上說就是錯的,由此可以得出,真理是有一定的范圍的,它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指主觀認識符合當地實際)的具體的歷史的(指主觀符合當時的實際)統一。具體的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地的實際,如同是鄉村振興,在大城市可以搞采摘體驗農家樂等模式致富,但是這種模式不能照搬道偏遠鄉村,因為兩地實際情況不同了。歷史的是說我們的主觀認識要符合當時的實際,如2003年抗擊非典的經驗不能照搬到抗擊疫情當中。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說明了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認識和改正錯誤。 【設計意圖】通過鉛球和羽毛在不同的地點下落先后不同,讓學生理解真理為何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認識具有反復性 【教師】 (1)世紀50年代,“人口眾多是最大的好事”。新中國成立之初,抗美援朝后,我國效仿蘇聯鼓勵生育,生孩子多的母親稱為“英雄母親” 。 (2)1982年美國將計劃生育定為國策,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1949年至1980年,中國凈增人口4.3億,為遏制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中國政府只好采取“急剎車”辦法。 (3)2016年,放開全面二孩政策。由于中國出生人口振蕩走低,社會老齡化程度加重。 (4)2021年,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政策放松釋放了之前堆積的生育意愿。但反彈持續時間和幅度都遠低于預期,且因為養娃成本高導致年輕人生育意愿低 。【學生】思考:我國的人口政策為什么一直調整?這體現了我們追求真理的過程有什么特點? 【教師】這說明我們國家對人口政策的認識一直在不斷深化和發展,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人口政策的不斷調整說明我們不能保障認識一步到位,也不能保證在原來是正確的認識就能夠是否適應于不斷變化的客觀情況。說明認識具有反復性。 為什么認識具有反復性? 是因為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就認識的主體而言:受具體實踐水平、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限制。就認識的客體而言:客觀事物的復雜性、變化性,使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 所以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具有無限性 【教師】展現素材: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幾乎用十年時間完成西方半個世紀的發展,20年時間完成的發展是西方一個世紀發展的速度。自2010年開始中國每年就有多達20顆以上的衛星上天,到2012年有28顆衛星上天,2013年達到18顆衛星上天。截止現在,中國已經擁有200左右的衛星。 【學生】思考并回答:從認識論的角度談一談,思考人們對太空的認識還會發展?為什么? 【教師】我們國家航天事業已經是世界領先水平,但是我們對太空的認識不會停止,還會繼續發展,因為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3.認識是上升的 【教師】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鼓勵生育,經過70多年的歷史后,現在國家層面通過實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再次開始鼓勵生育。 【學生】思考:思考:現在的人口政策是不是又回到了原點,說明認識具有什么特點? 【教師】當然不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政策是無計劃、無節制的鼓勵生育,而三孩政策適應當下社會狀況的,推動適度生育水平并出臺相應配套措施。所以今天的政策與原來相比比之前更精準發力了,所以認識并不是又回到了原點。認識的水平是在提高的。歸納闡釋:這說明了認識具有上升性,(1)人的認識運動不是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而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2)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3)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 【原理】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詳細:1.認識具有反復性。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對一個事務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3.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方法論】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課堂小 結 【教師】讓學生以接龍的方式,回顧本科所學知識點。 【設計意圖】鞏固知識,檢測學習情況作業布 置 完成本框對應的達標檢測板書設 計 (真理是客觀的)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真理的特性)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認識具有反復性) (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認識具有無限性) (認識具有上升性)教學反 思 所得 所失 所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