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虎皮鸚鵡 教案一、教學目標了解虎皮鸚鵡,知道他們的動物學史、形態特征、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等。希望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能深入人心,人們都能把它們當成自己不可或缺的朋友,愛護它們,呵護它們,與它們和諧共處。二、教學重點認真學習虎皮鸚鵡的知識,欣賞大自然的神奇。培養愛護環境,保護鳥類的意識。讓同學們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愛鳥護鳥,熱愛大自然一切生命。教學過程虎皮鸚鵡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又名嬌鳳,屬小型攀禽品種,原產于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于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于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性情活潑且易于馴養,在中國是大眾最喜歡的寵物鳥之一。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寵物鳥,品種繁多,頑皮可愛,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只,它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只鸚鵡,也是最常出現于鳥展的種類,自從公元186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后,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它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才會如此的普遍。動物學史鸚形目的鳥類在南美和大洋洲擁有眾多的種類,這意味著該目起源于古岡瓦納大陸。有人根據博物館的資料指出,虎皮鸚鵡和夜鸚鵡都有著共同的祖先。DNA檢測顯然已經驗證了這種理論。野生鸚鵡本來可以長得比今天更大的。如今不會進入遠距離飛行的虎皮鸚鵡,生活在一個非常穩定和豐富的食物供應,氣候更溫和,溫度在一個比較平穩的范圍,雨水不是十分豐盈的環境中。1840年英國的博物學家約翰·高爾德(John Gould)把虎皮鸚鵡帶入英國,不久大批虎皮鸚鵡進入英國,并出現了大型的鸚鵡集市。由于虎皮鸚鵡繁殖能力強,各種新羽色品種的出現更增加了人們的興趣,至今仍是人們熱衷的寵物。虎皮鸚鵡成為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只,它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只鸚鵡,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自從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后,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現在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它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會如此的普遍。形態特征虎皮鸚鵡體長10-20厘米,翼展平均20厘米。前額、臉部黃色。頰部有紫藍色斑點。上體密布黃色和黑色相間的細條紋。腰部、下體綠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點。尾羽綠藍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腳灰藍色。雄鳥鼻包為淡藍色,雌鳥為肉色。虎皮鸚鵡頭羽和背羽一般呈黃色且有黑色條紋,毛色和條紋猶如虎皮一般,所以稱為虎皮鸚鵡?;⑵W鵡屬于鸚鵡科中的小型品種,其羽毛顏色光艷,性情活潑且叫聲清脆、易于馴養,在中國是大眾鳥友最喜歡的鳥種之一。頭部呈圓,喙部有鉤曲,喙上方有蠟膜(多數虎皮鸚鵡的性別可通過蠟膜顏色來分辨)。鳥體為黃綠色;頭部后方、頸部兩側、背部上方和翅膀覆羽為淺棕色,每片羽毛均帶有黃色和黑色;喉嚨和面部為黃色;臉頰下方帶有不同程度的藍紫色,喉嚨部分有3個黑色點狀;胸部羽毛帶有細窄的黑邊。主要飛行羽覆羽為淺藍色;飛行羽為灰綠色并帶有淺色的條紋;內側灰色并且帶有白色的斑紋;尾巴上方中央的羽毛為藍綠色,尖端黑色,內側黑色。鳥喙橄欖黃色,蠟膜藍色;虹膜白色。母鳥的蠟膜為灰棕色,僅帶有一點點淺藍色,到了繁殖季則會變為深棕色。幼鳥體色較深,公母幼鳥的蠟膜都為粉紅色,需要3到4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成鳥頭頂較圓平,嘴殼甚強大,上嘴殼基部為蠟膜覆蓋,上嘴殼彎曲如鉤狀;體羽色彩艷麗多變,常見色有黃、綠、藍、白、藍綠、淺黃等色,因頭、頸及背部的羽色中多具有黑色或暗褐色橫紋,而得名虎皮鸚鵡。足趾為對趾型,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后,適宜在枝頭攀緣。更適宜握物和取食。尾型尖長,中央尾羽延長如箭。棲息環境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于林緣、草地等處。主要棲息于開闊的草原地區、干燥的馬利植被區、穆拉加灌木叢和開闊的茂密林區、充滿桉屬和金合歡屬植物的平原地區、農耕區;平時大多不會離開河岸或是水源太遠?;⑵W鵡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態環境生存,如灌木叢、森林、草原、農場田園等。虎皮鸚鵡主要棲息在澳洲干燥的內陸地區,偶爾會在半干燥地區與半潮濕地區發現其蹤跡,有些族群會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喜愛在草原、灌木叢、河流邊的林地、農場田園中活動。生活習性是群聚性的鳥種,平時大多聚集20只甚至數百只,曾經有聚集過25000只的記錄;如果受到驚擾,則整群會飛起,在空中轉圈且忽然不定向的飛動,然后降落在安全距離附近的樹上;它們是相當合群的鳥種,平時每只鳥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無階級之分,偶爾會發生爭吵;在破曉時分會先前往水源處飲水,然后才前往覓食,到了正午炎熱的時候會尋找濃密樹蔭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較涼爽時再繼續覓食,到了黃昏整群就會開始回巢休息過夜;白天喜歡在地面覓食,由于身體的羽色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因此相當難以被察覺;它們生性十分友善并不怕人,可以近距離接近觀察;它們大多前往牛羊飲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處活動,通常整群會一起快速的飲水,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它們平常覓食并沒有固定的路線,而是以游牧的方式四處搜尋。虎皮鸚鵡有類似于遷徙的行為,在澳大利亞,每年冬天(6月到9月)占據北方,到夏天(9月到1月)又聚集到南方。在比較寒冷的季節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區,炎熱的季節則會前往南澳。野生虎皮鸚鵡一般以各種植物的種子、漿果及植物的嫩芽、嫩葉為食,到秋季飛到田間啄食谷物。分布范圍虎皮鸚鵡原產大洋洲,廣泛分布于澳大利亞內陸地區,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也有少數分布。廣闊分布在澳洲的內陸地區,但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繁殖方式虎皮鸚鵡的繁殖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進行,但最常發生在大量播種子的情況下。大多數草播種發生在澳大利亞北部的冬季和澳大利亞南部的春季和夏季。這意味著虎皮鸚鵡也在大雨后繁殖,因為草的生長依賴于水。事實上,任何好雨都會引發繁殖,即使它們正處于非常重要的換毛過程中。主要分類虎皮鸚鵡人工培育的品種很多,顏色從淺到深有:白,乳白,黃,亮綠,深綠,橄欖綠,灰綠,天空藍,鈷藍,深藍,淺紫羅蘭,紫羅蘭,灰,炭黑。主要從體羽的顏色上區分,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波紋型虎皮鸚鵡國內飼養的虎皮鸚鵡基本屬于這一類。體羽顏色斑紋近似原種,有藍、黃、綠等色,上體布滿黑色橫紋斑。淡色型虎皮鸚鵡可分為上體黃色,腹部綠色和上體白色,腹部藍色兩個品系,翅上均有黑色斑點(也有一些沒有)。玉頭型虎皮鸚鵡一種頭部白色,其他部位體色均為淡藍色;另一種頭部為黃色,其它部位體羽均為綠色兩個品系。白化型虎皮鸚鵡全身羽毛為潔白色,眼睛為紅色,稱為白紅眼虎皮鸚鵡。還有一種體羽為白色,全身分布有黑色的大塊斑,稱為云斑虎皮鸚鵡。黃化型虎皮鸚鵡全身體羽為黃色,眼睛為紅色,稱為黃紅眼虎皮鸚鵡。種群現狀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價格便宜,頑皮可愛,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只,它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只鸚鵡,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自從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后,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現在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它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才會如此的普遍。 人工飼養飼籠選擇虎皮鸚鵡人工飼養簡單,管理粗放,耐粗飼料,體質強壯,不易生病,且容易繁殖?;⑵W鵡上嘴具鉤,強壯有力,喜歡啃咬木質,故不能用竹籠,要用金屬籠飼養。作為休閑觀賞鳥可用小型電鍍的金屬籠飼養,籠內設置有棲杠、吊環,供鸚鵡玩耍。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應不低于16℃。夏季溫度較高,一般在30℃以上時要加強通風?;⑵W鵡喜歡吃帶殼的飼料,平時應以谷子、稗子、小米或雞蛋小米為主,每天應喂點青菜,牡蠣粉或骨粉作為常備飼料(也可在籠內放一個整塊的墨魚骨任其啄?。?。中國飼養及玩賞的虎皮,均為人工飼養下繁殖的籠養鳥,其體質均有減弱。故飼養者宜選擇體軀寬長,體態豐滿,精力充沛的個體進行飼養繁殖,有利日后種群復壯。野生虎皮鸚鵡喜結群生活,以植物種子及果實為主食,營巢于洞穴中,每年繁殖1-2巢,每巢產卵4-7枚。卵呈橢圓形,卵殼為純白色。在人工飼養中的虎皮鸚鵡、由于嘴殼堅硬,足趾與利嘴配合攀緣靈活,非常善于拆毀籠舍,故宜用較堅固的房舍及金屬網圍筑適宜的籠舍飼養。冬季室溫應保持在5-10℃。中國南方城市,冬季氣溫不低于0℃,可利用露天籠舍飼養繁殖虎皮鸚鵡。家庭中少量飼養,可選用適宜的箱籠,飼養及繁殖效果甚佳?;\舍內需設置足夠的棲架,供其攀躍和棲息,籠內地面或籠底部墊細砂,供作砂浴和取食。飼養室需通風良好,光照宜長。大量群飼的虎皮鸚鵡,飲水量很大,又因此鳥常在飲水的同時排糞,常易污染其飲水,所以最好采用家禽使用的自動飲水器供水,使之不能入水洗浴,可保持飲水清潔。飼料混合比例為:粟或黍7份,稗子2份,蘇籽1份。這種混合的粒料,適于飼喂多種小型鸚鵡,另外加喂礦物質飼料,如墨魚骨、貝殼等。人工飼養的虎皮鸚鵡、在光線比較黑暗的巢穴內產卵孵化、若巢中光線過強,則孵化效果不佳。一般供給的人工巢箱,由內外兩個巢室組成,外巢室具有通向籠舍的巢口,內、外室間的隔板留有洞口相通。內巢室墊鋸末或細砂,是雌鳥產卵孵化的地方,巢箱的參考尺寸為,內外巢室各為16厘米(長)×16厘米(寬)×16厘米(高);巢口直徑5-6厘米,巢口下緣距巢底6-7厘米。北京飼養虎皮鸚鵡,每年秋、冬、春三季繁殖,夏季因氣候炎熱,連續坐巢孵卵不但影響親鳥健康,而且孵化及育雛率也明顯下降,幼鳥體質不佳,故一般多于夏季停止繁殖。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間,虎皮鸚鵡可產卵孵化育雛3-4巢;每巢產卵4-7枚,最多達10枚,卵殼純白色,卵重2.5克,孵化期18天;雛鳥留巢34-38天,約40日齡開始獨立生活。幼鳥在6-8個月性成熟,并開始求偶繁殖,最佳繁殖年齡為1-5歲。 在南方飼養虎皮鸚鵡,四季都可繁殖,但是如果夏季溫度過高,還是建議不要讓親鳥抱窩。虎皮鸚鵡4個月齡達性成熟,開始發情、交配,可作為種鳥進行繁殖了,虎皮鸚鵡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每窩可產4-7枚蛋,蛋呈白色,每天或隔天產1枚蛋,在產第三枚蛋時雌鳥開始坐窩孵化,孵化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為18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育雛期30天左右,雌鳥在孵化期間對外界干擾較為敏感,盡量保持環境安靜,以免親鳥受驚后棄巢,影響孵化和育雛。冬季繁殖鳥的室溫應保持在20℃以上,相對濕度45%-50%,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虎皮鸚鵡繁殖高峰期可達3-4年?;⑵W鵡平均壽命7年。馴養方法方法一:定期的接觸訓練,這種方法是需要耐心的。這個方法包括時常與你的虎皮鸚鵡講話、用輕柔的語氣使它們能夠鎮定下來。慢慢地將你的手放進籠內,直到鳥兒定住不亂跑為止。這些初期的訓練,應該將訓練的時間盡量短些。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加,你也可以慢慢地將時間給拉長,最后你就可以有一只相信你的虎皮鸚鵡朋友了!方法二:讓它們有自己的時間 在它們剛到家里的那幾天,不要試著用手去碰觸它們。給它們一些時間去習慣新環境跟新家,將籠子放在你常會在的地方。需要對它們付出許多的時間,試著去跟它們說話,且只有在換水或新鮮食物時才將手靠近籠子。方法三:重復地抓和放。將虎皮鸚鵡拿到另一間沒有籠子的房間。重復地抓它跟釋放它,虎皮鸚鵡很快就會了解到你不會傷害它。持續這個訓練約個半到一個小時,然后將它帶回它的籠子、并且與他說話一會兒。教學總結本節課了解了虎皮鸚鵡,知道他們的特征、觀賞形態、習性特點、鑒賞分類等。通過學習,培養同學們的愛護環境,保護鳥類的意識。希望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能深入人心,人們都能把鳥兒當成自己不可或缺的朋友,愛護它們,呵護它們,與它們和諧共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