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時空觀念王安石變法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要將其放在當時的環境下,客觀公正地作出評判。王安石變法有成功之處,也因遭到反對派的攻訐而失敗。成功之處在于部分實現了富國目的,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失誤之處在于執行措施的時候用人不當,損害了百姓的利益。2.家國情懷多民族的交融:遼、夏、金等政權是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都為我國古代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作出了貢獻。3.歷史解釋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變法沒有觸及社會根本問題,不能解決社會根本矛盾,并且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教學重難點重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影響,王安石變法。難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對王安石、岳飛的評價,宋代的議和。課前準備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資料,搜集有關資料。3.多媒體、粉筆、教科書。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師】上節課我們結束了三國至隋唐時期這段歷史的學習,這節課我們開始學習下一階段歷史——宋元時期,大家知道宋代第一名皇帝是誰嗎?你們知道他是怎么樣當上皇帝的嗎?生: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師】稱贊學生;提問:那這個黃袍是怎么加到他身上的嗎?簡要講述典故:公元960年春,后周大將趙匡胤奉命率軍從汴京出發北上抵御大遼的進攻,跟隨他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謀士趙普。一天晚上,大軍到了離開京城二十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士兵就地扎營休息,士兵們倒頭就呼呼大睡,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說:“現在皇上還年幼無知,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也沒有人記起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在就擁護趙點檢做皇帝吧!”大家聽了也都贊成這個意見,就推舉一名將領將這件事告訴了趙匡義和趙普。那個將領到趙匡胤那里,還沒有把話說完,其他將領已經闖了進來,亮著著明晃晃的刀,大聲嚷道:“我們已經商量定了,非請趙點檢即位不可。”趙匡義和趙普聽了心底暗暗高興,一邊叮囑大家一定要安撫軍心,不要造成混亂,一面趕快派人告訴留守在京城的大將石守信、王審琦。沒過多久,這消息就傳遍了大營。將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的擁到趙匡胤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蒙蒙亮,趙匡胤隔夜喝了點酒,睡得挺熟,一覺醒來只聽得外面一片嘈雜的人聲,接著,就有人打開房門,高高興興地叫嚷:“請點檢做皇帝!”趙匡胤趕緊起床,還沒來得及張口,幾個人就把早已經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的、地披在趙匡胤身上。大家跪倒地上磕頭直呼:“萬歲!”就這樣黃袍加身成就了一個歷史美談。【師】那黃袍加身之后的他是怎么樣統治國家的呢?同學們打開書,翻到第49頁,今天我們來學習《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新課講授】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背景、措施、影響。生:閱讀課本,找出問題。1.宋初實行集權措施的原因:【師】通過教材和材料來學習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的背景。材料 夫惡危亂而欲安全者,庸君常主之能知,至于措置之失,則所謂困天下以養亂也。唐之置兵既外柄以授人,而末大本小。——歐陽修《新唐書》結合書本總結出原因:唐后期軍閥割據嚴重,影響中央集權,宋朝統治者吸取唐朝后期政局動蕩的教訓,采取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的措施。2.措施【師】如果你是趙匡胤,吸取教訓后的你會通過何種方式來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呢?我們來看一則材料。材料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朱子語類》師生通過材料得出:趙是著眼于控制地方的兵權、財權、行政權等權利來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的。【師】通過PPT講述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1)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①政治: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知州,節度使變為虛銜。②經濟:設轉運使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③軍事: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2)分散機構的權力①中央:由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分割宰相權力,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與禁軍“三衙”分權,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②地方:設立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3)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①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3.影響【師】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種種措施,帶來了哪些影響?①積極:有效預防了內部動亂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央集權。②消極: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探究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神宗曾說:“法出于道。人能體道,則立法足以盡事;立法而不足以盡事,非事不可以立法也,蓋立法者未善耳。”宋代的“祖宗之法”作為根本性的治國原則,本著“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的精神,在行政管理上充分運用了制衡原則,中書門下、樞密院與三司各自行使獨立職權,突出了國家政務的核心內容,職權與事權明確集中,官員的專業化程度較高。同時,“祖宗之法”也有深刻的負面影響,北宋中后期的黨爭問題、強敵當前收武將兵權的問題等,無不與宋代遵循“祖宗之法”的立國之策有密切聯系。——摘編自《中華文明史》材料二 中國歷史上,帝王的“共理”、“共治”,本質是通過士大夫、借士大夫的能力來治理天下。政治的主導權掌握在帝王手中,朝政的走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君主個人的好惡,這種狀況在11世紀前期的北宋發生了深刻轉變。宋代士人們在談及國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則時,秉持“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的原則,認為:“士之所宜學者,天下國家之用也”;士大夫以“公議”“天道”為旗幟,制約君主,參與國家治理。宋太祖曾對臣僚說:“天下廣大,卿等與朕共理。”皇帝必須與士大夫“共定國是”,成為君臣雙方共同承認的原則—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項具有突破性的大原。——摘編自《中華文明史》材料三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對解決藩鎮駿扈,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觀上也是有利于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這些特施雖然解決了中央與地方藩鎮的矛盾,卻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如實行兵將分離政策,帶來了將帥無杖,指揮不靈,以致軍隊戰斗力削弱的弊端。雖然北宋政府茶養了百余萬軍隊,卻阻擋不住遼、西夏的襲猶。由于各級政府權力的分散,形成了疊床架屋的官僚機構,官吏眾多,行政效率低…總之,北宋實行加強專剖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在一定時期起了鞏固政權的作用,后來便逐漸走向反面了。——摘編自《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政治制度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它對宋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皇帝必須與士大夫‘共定國是’”的原因。(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影響。提示:(1)特點:重視完善法制綱紀政治運作程序更加理性、嚴密;行政管理上運用制衡原則,職權與事權明確集中。影響:強調法制綱紀,有利于宋政府把兵權、財政權、行政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分裂害割據的基礎造成“冗兵”“冗官”“冗費”和重文輕武及黨爭的局面。(2)原因:宋朝統治者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統治者要倚重有責任感的士大夫階層實現長治久安在“尊王”的同時,士人群體整體追求建立理想的政治秩序,普遍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擔當。(3)積極影響:抑制了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防止內動亂鞏固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消極影響:兵將分離將帥無權,軍隊戰斗力弱;機構臃腫,權力分散,行政效率低;冗官冗費,財政開支過大,造成財政危機。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師】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許多弊端,這些弊端致使宋代后期的統治遭受巨大壓力,具體有哪些表現呢?請同學們閱讀書本,找出問題。1.邊防壓力(1)契丹:契丹占領燕云十六州之后,北宋曾兩次發起戰爭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后來,遼軍大舉南下,逼迫北宋簽訂協議,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財物,稱為“歲幣”。(2)西夏:北宋與西夏的斗爭,屢戰屢敗。雙方最終達成協議,西夏向北宋稱臣,實際上保持帝號,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師】對于北宋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大家認同嗎 為什么?生:認同,避免了戰爭,促使國家穩定,緩和民族關系,促進國家統一、民族融合。不認同,財政負擔大,百姓生活困苦,加重積貧積弱的狀況;在外族面前太過懦弱容易失掉威嚴;用錢財買不來人心,還是要靠實力說話。2.財政危機【師】統治者對邊防壓力的不當處理勢必會使得財政危機的進一步加深。具體有哪些原因呢?(1)養兵:北宋軍隊通過招募組建,多而不精,管理混亂,軍費占到國家財政開支的大半。(2)養官:北宋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隊伍不斷膨脹,財政狀況日益惡化。【師】請同學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今則西戎已叛,屢喪邊兵;契丹愈強,且增歲幣。國用殫竭,民力空虛,徭役日紫,率斂日重。官走濫,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嘗省察。百姓無告,朝廷不與為主,不使叛而為寇,復何為哉?——《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反映北宋中期出現了哪些社會危機?生:(從材料中得出結論)北宋面臨嚴重的社會危機、主要有西夏、遼威脅北宋安全;戰爭連年,國庫空虛,財政困難;吏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人民反抗不斷。【師】概括為三大危機:邊患危機,財政危機,政治危機,也可概括為內憂外患。三、王安石變法【師】北宋統治危機日益深重,統治階級能夠對其坐視不管嗎?不能。危機之下的統治者也會積極尋求賢人矢志改革,這其中先后有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的獻策得到實施。1.“慶歷新政”【師】危機之初,宋仁宗選擇任用范仲淹主持變法,開展了一系列的變法措施。(1)新政背景:內憂外患①內憂:宋仁宗時,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困苦。②外患: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2)中心措施:整頓吏治。范仲淹像(3)主要內容①改革文官:改革三年一次循資升遷的磨勘法,注重以實際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員,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稱職者和在任犯罪者。②嚴格恩蔭制:限制中、上級官員的特權,防止權貴子弟親屬壟斷官位。③改革貢舉制:令州縣立學,士子必須在學校學習一定時間方許應舉。改變專以詩賦、墨義取士的舊制,著重策論和操行。④慎選地方長官:由中書、樞密院慎選各路、州的長官。由各路、州長官慎選各縣的長官。⑤“減徭役”,重農桑。(4)結果:失敗。(5)失敗原因:觸犯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師】“慶歷新政”失敗后,社會矛盾更加尖銳,改革呼聲強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進行變法。2.王安石變法(1)背景①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②“三冗”問題突出,影響了北宋政府的財政收入。(2)時間: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3)基本原則:加強國家對農業、商業、軍事、科舉、教育等領域的管理和控制、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王安石像(4)內容①富國方面: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②強兵方面: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5)作用及后果①作用: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的目的,增加大筆收入,但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②后果: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激烈爭議。統治集團內部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探究2: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張改造者數千百事……其議論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投(也稱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則農時不奪,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則貨賄通流,而國用饒矣。——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及其得志,專以此為事,設青苗法,以奪富民之利。民無貧富,兩稅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緣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蘇轍《欒城三集》(1)根據材料一,概括王安石變法取得的成效。根據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2)根據所學知識,概述王安石變法的措施。提示:(1)成效:保證農民生產時間;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原因: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們的反對;新法在執行中存在著損害百姓利益的現象。(2)富國之術: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強兵之術: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設軍器監;育才之術:改革科舉制度、改革學校制度。四、南宋的偏安【師】變法沒能止住北宋持續的統治危機,北宋離滅亡越來越近,直至被南宋迭代。那南宋接手后的統治如何?請同學們閱讀書本,一探究竟。1.靖康之變及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所滅,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2.紹興和議: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為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岳飛被南宋朝廷殺害。3.偏安一隅:南宋統治穩定后,將都城定在臨安。宋金之間仍然時有戰爭發生,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格局。課后總結北宋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施行了許多加強中央集權的方針,促進了國家的統一,避免了分裂割據,但是也釀造了冗兵冗官冗費、邊防不利等積貧積弱的社會悲劇。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實現富國強兵,以王安石為代表的官員們,先后進行了多次變法改革,依然沒能改寫北宋滅亡的結局,到了南宋時期,統治者對金仍采取退讓妥協的政策,兩方時戰時和,促使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板書設計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背景2.措施3.影響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1.邊防壓力2.財政危機三、王安石變法1.“慶歷新政”2.王安石變法(1)背景(2)內容(3)作用及后果四、南宋的偏安1.靖康之變及南宋的建立2.紹興和議3.偏安一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