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 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第 18 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教學設計授課題目《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課程標準知道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推廣,了解蘇聯的改革與變化以及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教學背景分析(一) 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8課。第五單元主要講述了“二戰后的世界變化”,本單元第16課講的是二戰后的國際形勢“冷戰”,第17課講的是“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而本課講的則是二戰后“冷戰”形勢下“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第17課講的是資本主義陣營的發展與變化,而這一課講的則是社會主義陣營的發展與變化。同時第18課也為本冊書最后一個單元冷戰結束后的世界有密切關系。 第 18 課主要有三個部分內容: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蘇聯的發展與改革、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部分,主要講述了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由一國變為多國,蘇聯在東歐推廣蘇聯模式以及中蘇結盟壯大社會主義陣營力量。“蘇聯的發展與改革”部分,主要講了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內容和局限性。“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部分,主要講了戈爾巴喬夫改革及其后果,東歐劇變的原因和表現,蘇聯解體的簡要經過。 本課圍繞二戰后“社會主義陣營”來講,以蘇聯和東歐國家為代表,講述了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教學設計也將以此為主線,并引導學生探討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以及啟示。 (二) 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是初三年級學生。初三同學經過兩年半的歷史學習,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知識基礎,史料研讀分析能力,也培養出了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但是對一些歷史大事發生的背景理解不夠深,對一些歷史概念的理解也不到位,對歷史材料的分析解讀能力仍然需要進一步提高,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正確評價方法還需要引導。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了解蘇聯的幾次改革造成的影響;了解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了解蘇聯解體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介紹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時期的經濟改革和戈爾巴喬夫改革,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改革失敗的原因,讓學生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1)(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講述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過程,讓學生理解和認識到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只是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的挫折。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 蘇聯的改革與蘇聯的解體。 (二)教學難點 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內容及影響;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二)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問答法、直觀展示法、史料教學法學法:探究學習法、史料閱讀分析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新課導入: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變化?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教師設問】通過第 16 課的學習,大家知道二戰后資本主 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形成“冷戰”;通過第 17 課的學習,大家也知道了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與新變化。那么二戰后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發展變化又是怎樣呢? 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一下。 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引導學生從已知去探究未知,從而導入本課內容。一、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1.一國變多國通過“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分布圖”讓學生直觀感受,社會主義國家由一國變成多國,對社會主義國家分布有所印象。問:同學們,請睜大你們的慧眼看看上面地圖,跟二戰前相比,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發生了什么變化?答: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由一國變為多國,社會主義國家力量在壯大。2.蘇聯模式推廣考查學生對歷史漫畫的理解能力,讓學生通過此圖能印象深刻地了解到,蘇聯在東歐國家強制推行蘇聯模式,并與東歐國家結成社會主義陣營。問:請同學們看看“蘇聯與東歐國家關系圖”,你能從此圖理解到什么信息?答:從此圖可以了解到:1.蘇聯模式在東歐國家推廣;2.蘇聯與東歐國家結成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陣營逐漸形成后,與資本主義陣營進行冷戰對抗。我們在第讓學生“溫故知16課講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為了進行冷戰,在政治上1947年出新”,聯系前面所臺杜魯門主義,在經濟上1947年推出“馬歇爾計劃”,軍事上1949年建學知識,知道蘇聯立北約,那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應對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回答與東歐國家在冷一下。戰背景下,為什么答:蘇聯與東歐國家1947年建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9年建立經濟有這些舉措。培養),互助委員會,1955 年建立華約組織。 學生歷史思維能3.中蘇結盟 力。正當美蘇在歐洲逐步展開冷戰的時候,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由于新中國實行“一邊倒”政策選擇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所以1949 年底毛澤東訪問蘇聯,1950 年中蘇締結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蘇結成同盟國,中國壯大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同時,新中國掀起了學習蘇聯的熱潮。蘇聯模式在東歐推廣后,一定程度上也在中國推行。問:請同學們看看下面這張熟悉的漫畫,并回憶所學知識,說說蘇聯模式有何弊端? 引導學生回憶舊知識,明了蘇聯模式的弊端,從而為講述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等人的改革做鋪墊。答:經濟上,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經濟畸形發展;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搞個人崇拜,獨斷專行。既然蘇聯模式有這些弊端,會影響社會發展,那以蘇聯為代表的的國家怎么進行改革的呢?二.蘇聯的發展與改革問:1953 年初斯大林逝世,后繼的領導人有誰對蘇聯模式進行了改革呢?答:1953 年—1964 年赫魯曉夫改革,1964 年—1982 年勃列日涅夫進行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 問:赫魯曉夫進行了怎樣的改革? 答:政治上,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經濟上,發動墾荒運動;發展飼料生產,廣種玉米;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行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 問:那赫魯曉夫改革取得了怎樣的成效呢?請同學們根據下面兩則材料探討一下。材料一 在斯大林去世前幾年,蘇聯農業發展非常緩慢……糧食產量 培養學生分析文從 1913 年——1915 年基本沒有提高。 字材料和圖表的材料二 能力。由于課本沒有講到赫魯曉夫改革的成效,所以在這里用補充材料的方式讓學生知曉,讓學生更全面客觀地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影響,培養其掌握正確看待、評價歷史答:荒地大量開辟,糧食產量明顯增加。 人物的方法。師說: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赫魯曉夫改革時期蘇聯社會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表格。通過材料讓學生直觀感受赫魯曉夫經濟改革的整體結果,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請思考,赫魯曉夫時期社會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呈現什么趨勢?為什么會這樣? 認識到赫魯曉夫改革的局限性。答:趨勢是增長率不斷下降。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赫魯曉夫改革只是對蘇聯模式的小修小補,沒有從根本上突破。2.勃列日涅夫改革問:1964 年赫魯曉夫被勃列日涅夫等人趕下臺,隨后勃列日涅夫開始了長達 18 年的執政。勃列日涅夫又進行了怎樣的改革呢?請同學們根據書本概括一下。答:推行“新政策”:A.要求加速科技進步,重心放在軍事方面;B.完善經濟管理體制;C.加強經濟刺激。問:閱讀下面材料,說說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何弊端?軍事工業綜合體的產值占到整個工業生產的 ,到 80 年代中期,許 培養學生史料實多生產民用品的工業部門,其技術和組織水平還停留在 30 年代中期,農業 證意識,讓其通過則相當于 20 年代中期的水平。…… 分析材料,知道勃80 年代中期,蘇聯國防開支占國家預算 —50。 ——陸南泉主編:《蘇聯真相》,新華出版社 答:經濟畸形發展,軍備競賽拖累經濟發展。請同學們再仔細觀察下面的圖表。 問:請思考,勃列日涅夫時期經濟增長速度呈什么趨勢?為什么? 答:趨勢是增長速度不斷下滑。原因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模式。 列日涅夫改革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表格,讓學生直觀了解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卻使經濟增速呈不斷下降趨勢,引導學生思考探究背后的原因。從而讓學生深刻地知道蘇聯模式對蘇聯發展的阻礙作用。三.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1.戈爾巴喬夫改革 1982 年勃列日涅夫因病逝世,隨后蘇聯又選了兩位 70 左右的老人上臺 執政,他們執政一年多就先后逝世。在大概 3 年的時間里,蘇聯先后有 3位年邁的領導人病逝,這引起了蘇聯和國際社會的極大震動。所以蘇聯在 1985 年選出了一位 54 歲的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他上臺后又進行了怎樣的改革呢? 答:經濟上,實施加速經濟改革方案。政治上,A.取消蘇共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B.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 “公開性”是什么意思?公開性指的是政府公開信息,讓人民有知情權。結果很多檔案公開了,蘇聯歷史的一些陰暗面也被公之于眾,有些人卻借此惡意攻擊蘇聯共產黨,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政治多元化”大意是指允許多種政治指導思想存在,允許多種政治力量存在,也就是允許多個政黨存在。這無異于要放棄馬克思主義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放棄蘇聯共產黨的執政地位。 戈爾巴喬夫改革結果如何? 答:經濟改革,效果不佳。政治改革,導致思想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失控,各加盟共和國分離趨勢加劇。 問:請同學們比較一下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三人的改革,請問他們都突破蘇聯模式了嗎?答: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沒有突破蘇聯模式。但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突破了,而且導致了很嚴重的后果——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2.東歐劇變 二戰后,東歐國家也實行蘇聯模式,60 年代后這些國家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各國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極大放松了蘇聯對東歐國家的控制與干涉,此后東歐國家政局劇烈動蕩。在短短兩三年里,東歐各國社會制度都發生了根本變化,是哪些改革做法導致的呢? 答: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 問:這些措施導致東歐國家社會制度發生了怎樣的根本變化?答:由社會主義制度變為資本主義制度。 東歐劇變對蘇聯解體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那蘇聯是怎樣走向解體的呢? 3.蘇聯解體 戈爾巴喬夫改革導致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分離趨勢不斷加劇。1990 年立陶宛首先宣布獨立,戈爾巴喬夫卻沒有強力阻止,隨后又有幾個加盟共和國要求退出蘇聯。不少加盟共和國領導人要求把蘇聯變成一個松散的邦聯國家,蘇聯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命運。一些蘇共高級領導試圖維護蘇聯原來的聯盟體制,于是發動了政變,叫什么事件? 答:八一九事件。 發動政變者軟禁戈爾巴喬夫,但政變企圖遭到葉利欽等人的挫敗。八一九事件的失敗標志著阻止蘇聯解體的努力失敗。此后戈爾巴喬夫辭去蘇共總書記職務,并要求蘇共解散。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聯分裂進一步加快。 1991 年 12 月 21 日,原蘇聯 11 個加盟共和國在哈薩克斯坦首都簽署了 《阿拉木圖宣言》,宣布:“宣布:“隨著獨立國家聯合體的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將停止存在。”這標志著什么?答:《阿拉木圖宣言》簽署標志著蘇聯解體。 過了幾天,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位,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蘇聯停止存在。 蘇聯解體的含義是什么? 答:蘇聯由一個國家變成多個國家;由社會主義制度變為資本主義制度。接下來請同學們根據下面三則材料,探究一個問題:導致東歐劇變、 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蘇維埃政權沒有使國家繁榮,社會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識形態的方式搞經濟導致我國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無論承認這一點有多么痛苦,但是我們將近 70 年都在一條死胡同里發展,這條道路偏離了人類文明的康莊大道。 ——《普京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材料二 戈爾巴喬夫的上臺及其后來發起的改革運動,既沒有把握好循序漸進的原則,也沒有處理好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其結果是,在外部,脫離蘇聯控制的分離運動此起彼伏;在內部,圍繞將蘇聯引向何處的政治斗爭愈演愈烈。 ——沈志華主編:《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世界知識出版社材料三 東歐各國的改革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在蘇聯鼓勵東歐改革和西方“和平演變”戰略影響下,東歐執政的共產黨或工人黨迷失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 ——《中外歷史綱要(下)》,人民教育出版社 答:根本原因:蘇聯模式僵化阻礙社會發展;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 再請同學們探究第二個問題,我們該如何看待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影響? 答:標志雅爾塔體系崩潰,“冷戰”結束,世界格局朝多極化趨勢發展。這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重大挫折,說明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 但是,請注意,這是蘇聯模式的失敗,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對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培養同學們發散思維,讓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競爭意識,激活學生自由思考的思維能力。課堂小結課堂答疑1.蘇聯鼎盛時期的實力如何? 答:據張建華《俄國史》,勃列日涅夫執政的 70 年代中期,被看成是蘇聯歷史上綜合國力最強盛時期。 1975 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達到美國工業總產值的 80%以上,而農業總產值也達到了美國的 85%。 而蘇聯擁有的核軍事力量更是讓美國遜色三分。請看下表。 2.蘇聯與獨立國家聯合體有何區別? 答:蘇聯是由 15 個加盟共和國聯合而成,是一個聯邦制國家,中央集權國 家。獨立國家聯合體是由原蘇聯 11 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獨立國家聯合體組織,是一個國際組織,各國之間是獨立平等的關系,可以自愿選擇加入或退出該組織。格魯吉亞于 1993 年加入該組織,2008 年退出;2005 年土庫曼斯坦宣布退出;烏克蘭作為該組織創始成員國,但 2014 年宣布退出。 通過這一問題,吸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讓學生知道蘇聯和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區別,知道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性。教學反思1.本課看似簡單,其實幾位人物的改革背景和措施都挺復雜,如何簡單明了地向學生交待,深入淺出地跟學生解釋,仍需提升水平。2.對于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措施,自己了解得還不是很透徹。3.如何讓課堂既有知識性、思辨性,又有趣味性,在有限的時間內沒有兼顧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