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 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第十六課 冷戰 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教育以學生為本,教學以學生的成長為本,因此在教育教學之中,將學生放在第一位,以關注學生的發展為始終第一要務。在課堂上,關注學生是否聽明白知識點;在課后,關注學生是否能夠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在生活上,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的狀況是否良好?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不能以填鴨式的方法來教學,在理解的基礎上來學習,而不是死讀書。因此,老師應該創新教學方法,避免滿堂灌,注意以即輕松有趣,又能夠深入淺出的教學語言來傳授知識。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國家利益的不同,美、蘇兩國從戰時的盟友轉變為戰后的敵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實力大增,妄圖稱霸世界,但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于是,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的出臺、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形成。蘇聯同幾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組成了華沙條約組織。至此,兩極格局最終形成。三、學情分析初三學生離開熟悉的中國史,開始學習比較陌生的世界史,因此需要老師注意為學生們營造出世界史的氛圍。初中的孩子,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因此授課過程,應該盡量做到生動化、形象化,避免過于抽象的表達。四、教學目標了解杜魯門主義的含義和影響;了解冷戰對峙局面形成的過程;了解德國的分裂;了解北約與華約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概括出美國的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表現,提高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以美國、蘇聯為首的兩大集團的長期對峙,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與各國的發展。教師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會使某些大國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會威脅到世界和平與發展。五、教學重難點分析冷戰的發生,北約與華約對峙。六、教學設計思路注重線索梳理。冷戰一課時間跨度較大,內容繁復,因此抽絲剝繭,挑選出最主干的事件,初步形成對冷戰的大致印象,然后再詳細的講解具體的知識點。本課選用了冷戰時期的若干史料,以史料為論據,分析歷史問題,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本課通過創設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并在這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七、教學過程導入:(問題導入)戰時的盟友:1942 年 1 月,美、英、蘇、中等 26 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1945 年 2 月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雅爾塔召開會議。1945 年春,蘇軍與英、美軍隊分別從東西兩面進入德國本土作戰。1945 年 8 月上旬,美國在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蘇聯也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參加對日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開始推行冷戰政策。冷戰開始后,出現了分別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的斗爭。為什么美國和蘇聯從戰時的盟友轉變為戰后的敵手?(一)冷戰的發生(1)冷戰的定義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 40 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40 多年間:冷戰的時間 1947-1991美、蘇:冷戰的雙方既非戰爭又非和平、對峙與競爭:冷戰的方式(2)冷戰發生的原因二戰后新情況的出現,導致新局面形成:美蘇冷戰。1.二戰之后的美國①軍事:在全球建立了幾百個軍事基地。②貨幣:建立起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③貿易: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國際貿易體系。美國的野心:①稱霸的欲望強烈。②推廣自己的制度(美國式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2.二戰之后的蘇聯①邊界:蘇聯的西部邊界向西推移。②社會主義的發展:東歐國家建起與蘇聯類似的社會主義。③國家安全:蘇聯將美國視為潛在的防御對象。3.冷戰的起因:美、蘇兩國的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使雙方的對抗、沖突不斷加劇。(3)冷戰的過程1.丘吉爾:鐵幕演說——揭開了冷戰的序幕2.杜魯門:杜魯門主義時間:1947 年地點:美國國會提出者:美國總統杜魯門內容:聲稱希臘和土耳其受到共產主義威脅,要求國會撥款援助這兩個國家。把世界分為“自由國家”和“極權政體”兩個對立的營壘。宣稱美國將領導和幫助所有選擇“自由制度”、抵抗極權統治的力量。評價: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3.馬歇爾:馬歇爾計劃時間:1947 年提出者: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內容:企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評價: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也是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驟。(二)德國的分裂(1)分區占領德國法西斯政權垮臺以后,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了德國及其首都柏林。(2)柏林危機背景: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美、英、法三國與蘇聯在處理德國問題上的分歧越來越大。過程:1948 年 2 月,美、英、法三國計劃將占領區合并,準備發行貨幣,籌建政權,引起蘇聯的抗議。1948 年 6 月,蘇聯切斷西占區與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應生活物資,美、英立即對蘇占區實行反封鎖。——“柏林危機”爆發。大約 11 個月后,美、蘇通過秘密談判達成協議,雙方同時解除封鎖。(3)德國分裂西德\聯邦德國:1949 年 9 月,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德\民主德國:1949 年 10 月,在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影響: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4)柏林墻柏林墻德國分裂后,柏林也一分為二。1961 年,民主德國為防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勢力的滲透,在東、西柏林之間的己方領土上修筑了“反法西斯防衛墻”,又稱“柏林墻”。——柏林墻成為冷戰的標志性建筑。(三)北約與華約對峙(1)北約的建立背景:美國把歐洲看作全球戰略的重點和遏制蘇聯擴張的第一線,而尚未復蘇的西歐各國也需要美國的援助。時間:1949 年締約國:美、英、法等 12 個國家條約:《北大西洋公約》稱呼: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內容:《北大西洋公約》規定: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受到武裝攻擊,締約國將作出集體反應;各締約國決心維護共同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總部:比利時 布魯塞爾。(2)華約的建立時間:1955 年締約國:蘇聯、7 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條約:《華沙條約》稱呼: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內容:《華沙條約》規定: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受到武裝攻擊,其他締約國將以一切方式進行援助。總部:莫斯科控制權:華約實際上處在蘇聯的控制之下。(3)兩級格局的形成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4)冷戰中的局部沖突20 世紀 60 年代,古巴導彈危機、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20 世紀 70 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制訂“星球大戰計劃”。……本課總結八、教學評價1.啟發式教學。 2.師生互動。 3.培養學習興趣。4.學法指導。九、板書設計十、教學反思本課內容較多,時間跨度較長,因此注意時間線索的梳理。本課還需要一種大局觀,從宏觀角度觀察世界歷史在此時的演變。這都不容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