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1 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一、 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 2020 年統編教材《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第 11 課《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本課主要內容是蘇俄結束內戰后,經濟形勢嚴峻,列寧實行了新經濟政策,緩解了危機。蘇聯建立后,斯大林掀起了工業現代化和農業集體化運動,形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蘇聯模式”。教材提供了蘇聯的地圖、第聶伯河水電站、集體農莊莊園在田間用餐等圖片,均為經典史料,應善用。二、 學情分析本課內容涉及蘇聯不同時期的經濟政策,內容較多且較枯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和蘇聯模式,教師通過設置情境、梳理知識架構、提供多種類型的史料等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三、課標要求從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主要問題。四、教學目標1.了解和掌握新經濟政策、蘇聯的成立、蘇聯工業化及成就、農業集體化、1936 年憲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確立。2.通過情景判斷和史料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通過探討斯大林模式的得與失,結合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歷程,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五、重點難點重點:新經濟政策、蘇聯工業化道路。難點:新經濟政策的特點、蘇聯模式的利弊。六、教學思路通過設置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判斷情境是否真實,迅速激發學習熱情。學生通過圖片、文字、數據等材料了解列寧新經濟政策。通過閱讀課本,學生自主學習蘇聯工業化的特點及蘇聯模式的特點。最后通過與中國現代史相聯系,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實行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要性,從而樹立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七、教學過程設計(一)新課導入1.根據所學知識判斷:在三年內戰時期,蘇俄一位老農在街頭地攤擺賣自家農產品,你覺得這可能嗎?依據是什么?學生回答:不可能。依據是當時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規定①取消自由貿易;②實行余糧征集制,農民的余糧必須上繳。教師總結:(出示圖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加劇了蘇俄的社會矛盾。2.教師講述:經歷了數年戰爭的蘇俄本就滿目瘡痍,經濟衰退,甚至出現了政治暴動和大饑荒。這讓列寧意識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不符合當時蘇俄的實際國情,必須要作出改變了。(二)列寧的探索1.教師提問:那么列寧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出了怎樣的改變呢?這些改變又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農民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允許私人和外國資本經營中小企業,實際上是允許了部分私有制的存在,按勞取酬也有利于提高生產積極性。實行自由貿易,也就引入了市場和商品經濟,有利于經濟的發展。這一系列的政策,歷史上稱為新經濟政策。2.教師提問:新經濟政策的“新”主要體現在哪里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新經濟政策的特點是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3.根據所學知識判斷:1923 年的蘇俄,幾個男人買了十瓶伏特加在街頭“暢飲”。你覺得這可能嗎?依據是什么?學生回答:可能。依據是蘇俄從 1921 年起實行新經濟政策,允許自由貿易。4.教師過渡并提問:可見,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給蘇俄帶來了新的變化。新經濟政策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學生回答: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教師總結: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蘇聯經濟得到了恢復,列寧對此感到很欣慰,他說“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拄著拐杖走動了!”也正是在此基礎上,蘇聯成立了。5.教師提問:蘇聯成立的時間?蘇聯的全稱是什么?學生回答:……教師講述:1922 年 12 月 30 日,在莫斯科召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斯大林作了關于成立蘇聯的報告。當時加入蘇聯的有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四個共和國,后擴大為 15 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組成的國家。1991 年,蘇聯解體。(展示不同時期俄國的名稱)教師講述:1924 年 1 月 21 日下午 6 時 50 分,列寧因病在莫斯科與世長辭,終年 54 歲。蘇聯進入斯大林時代。(三)斯大林的探索1.教師提問:結合材料回答,此時的蘇聯情況如何?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結合材料可知,英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蘇聯采取孤立和敵對政策。雖然新經濟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蘇聯國內工農業仍然非常落后。2.教師提問:針對當時的國內外狀況,斯大林決定采取什么措施?學生回答:優先發展重工業,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3.教師提問:蘇聯的工業化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建成了多個大型工業企業,修建了鐵路、地鐵、水電站等。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教師回顧展示知識梳理:背景、主要措施、成就)4.教師提問:結合課本內容回答,如何評價蘇聯的工業化?學生回答:蘇聯工業化的特點是: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積極影響:它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消極影響: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被固定下來,致使蘇聯經濟體制日益僵化。教師講述:可見,蘇聯的工業化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很多問題。而在農業方面,蘇聯又作出了怎樣的探索呢?5.教師講述:1927 年-1928 年,由于國家規定的糧食價格太低,農民不急于賣糧。政府最終收購的糧食總量只有 491 萬噸,遠低于國家需要的 820萬噸。斯大林決心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解決糧食問題。教師總結背景:1927 年底至 1928 年初,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6.教師提問:針對糧食危機,蘇聯采取了什么措施?學生回答:20 世紀 30 年代初,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具體措施有消滅富農運動和集體農莊建設等。7.教師提問:(出示相關史料)結合材料和 P50 相關史事思考,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如何?這帶來什么結果?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在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生產積極性受挫,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8.教師講述:盡管在實現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但蘇聯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還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逐漸形成了所謂蘇聯模式。教師提問:蘇聯模式形成的標志是什么?學生回答:1936 年蘇聯新憲法公布,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9.教師提問:結合相關史事回答,蘇聯模式的特點是什么?學生回答:蘇聯模式在經濟方面表現為建立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國家用指令性計劃管理一切經濟活動。在政治方面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各級領導不受群眾監督。教師總結:可見,蘇聯模式的特點是高度集中。在經濟上表現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政治上則表現為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由于蘇聯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時期,因此這一模式也叫做斯大林模式。10.教師提問:結合材料,我們應怎樣認識斯大林模式的得與失?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首先,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正如這個蘇聯的民間笑話諷刺的那樣,蘇聯的國民經濟呈現出畸形發展狀態,重工業非常發達,但輕工業和農業明顯落后。(四)課堂小結十月革命勝利后,布爾什維克黨和列寧領導蘇俄人民開始了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鞏固了蘇維埃政權,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1922 年,蘇聯成立。從 1926 年開始,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通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20 世紀 30 年代初,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為了用法律的形式將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成就肯定下來,1936 年蘇聯頒布了新憲法,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這一體制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但也存在嚴重的弊端。(五)拓展思考1.教師提問:中國有沒有學習過“蘇聯模式”?結果如何?學生回答:一五計劃、人民公社化運動、計劃經濟……2.教師總結:在新中國建國之初,曾照搬蘇聯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出現了許多問題。經過實踐和反思,中國最終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且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成就。這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學生回答:改革要從實際國情出發,改革要符合客觀的經濟規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