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上冊《世界歷史》第 15 課 探尋新航路教學理念:通過對材料的研讀分析,結合識圖、表格歸納等方式,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分析歸納梳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強化時空觀念、理解歷史解釋、培養積極、正面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科素養在課堂中落地。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本課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探尋新航路的熱潮、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探尋新航路的原因和條件,第二、三部分重點學習探尋新航路中兩位杰出航海家對人類歷史進程起重要作用的航海成就。課文最后對探尋新航路的意義做系統的概括,應結合材料、圖文并茂的引導學生理解其重要意義。學情分析:經過兩年的歷史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以中國史為主的歷史知識體系,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了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考原則,在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素養提升。進入初三,歷史成為中考學科,在常規的教學中,不僅要學習和理解世界史的知識,還要充分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提升學生對材料的閱讀、分析理解能力,適當的創設新教學情境、引入中考真題,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進一步將學科素養培養和應試能力提升有機結合。(1)教學目標:1. 結合材料了解探尋新航路的原因,梳理歸納探尋新航路所具備的條件。2. 結合地圖識別、勾畫四位航海家的航海線路,利用表格梳理歸納新航路開辟的概況,區分其不同的航海成就。3. 結合相關圖文資料,理解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船隊的航行對人類的偉大意義,感受歐洲探險家們勇于進取的開拓精神,培養勇于探索、堅持不懈、相信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學重難點分析:重點: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歷史意義難點: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教學設計思路:結合課標要求及教材具體內容,以“探尋新航路的原因”、“探尋新航路的條件”、“探尋新航路的過程”、“探尋新航路的影響”為主要內容,結合課內外史料、地圖、圖片資料開展教學。由于本課涉及許多地理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地圖準確表達相關地理方位、地理概念,同時結合課標要求,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豐富詳實的史料,創設激發學生興趣、有利于學生參與的歷史情境,設計調動學生積極性與參與度的活動,與學生進行“線上”對話,在教學中層層遞進,使學生充分理解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播放《大國崛起》第 1 集的開篇,指出人類在 1500 年以前處于相對隔絕的區域文化中,15、16 世紀的探尋新航路,讓人類開始對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名詞釋義:探尋新航路,也稱開辟新航路,特指 15 世紀末至 16 世紀 20 年代西歐航海家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開辟新航海路線的活動。一、探尋新航路的原因1、經濟根源:隨著租地農場、手工工場的發展,西歐的商品經濟日益發達,歐洲人渴望開拓更大的市場,以滿足其生產的需求。(借助圖片回顧所學,識別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圖片特征)2、尋金熱潮:此外,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影響著當時人們的價值觀,黃金成為每一個歐洲人夢寐以求的追逐對象,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馬可波羅對東方的描述,那個遍地黃金的神秘世界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展示馬可 波羅筆下對東方世界的描述,引導學生了解當時歐洲社會的價值觀)3、商業危機:15 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崛起并不斷擴張,吞并了拜占庭帝國,并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商道。奧斯曼帝國對過往的商人征收重稅,使東方運往歐洲的商品價格更加昂貴,給歐洲人帶來了商業危機。(結合圖示,引導學生理解歐洲獲取亞洲商品必須經過意大利商人、阿拉伯商人等中間商;展示地圖,幫助學生直觀了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傳統商路的控制)經濟根源、尋金熱潮和商業危機,成為探尋新航路的重要原因。然而,向未知的大海探險,可以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支持。二、探尋新航路的條件15 世紀初,地圓學說逐漸流行。古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學指南》重新受到重視,書中描繪的世界是圓形的球狀,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就停留在三塊大陸——亞洲、歐洲和非洲上。(結合教材地圖,引導學生識別歐洲、亞洲和非洲,為后續探尋新航路的影響做鋪墊)13 世紀,歐洲人將中國人發明的羅盤(即指南針)加以改進,廣泛用于航海。(中華文明對探尋新航路的促進作用)同時,歐洲的造船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西班牙、葡萄牙所制造的船只,載重量可以達到 600-800 噸,可以裝載更多的水手、食物及商品,更有利于遠洋航行;新造的船只船身寬、使用三角帆,速度更快、操縱更靈便。除了必備的地理知識和航海技術、造船技術外,探險還需要驚人的勇氣和強大的物質保證。14 世紀中葉的文藝復興運動,其宣揚的人文主義思想,鼓勵人開拓進取、追求現世的幸福,成為航海家們內在的精神動力之一。此外,完成統一、期望通過海上探險增強國力的葡萄牙、西班牙,大力資助航海家們的遠洋探險,給予航海探險以一定的物質支持。三、探尋新航路的過程下面,讓我們結合教材及地圖,一同了解四位航海家的探險歷程。1487 年,迪亞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率船隊從葡萄牙出發,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非洲最南端,到達非洲好望角,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引導學生共同識別路線,強調“好望角”這一知識點)1492 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船隊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到達巴哈馬群島的圣薩爾瓦多島,后來又到達古巴、海地,哥倫布船隊到達了美洲,發現了“新大陸”,拓展了人類活動的范圍。(觀看影片片段,神入歷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497 年,達 伽馬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從葡萄牙出發,繞過好望角,溯非洲東海岸北上,橫渡印度洋,到達印度西海岸。達 伽馬從印度運回大量象牙、黃金、香料等貴重商品,獲得豐厚的利潤。1519 年,麥哲倫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船隊從西班牙出發,穿越大西洋、太平洋;途中經過菲律賓群島時,麥哲倫被土著人殺死,他的船隊繼續完成航行,經印度洋、繞非洲,返回西班牙。麥哲倫成為第一位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他的船隊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以航海實踐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向學生強調細節:①麥哲倫是第一個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②完成環球航行的是麥哲倫船隊而不是麥哲倫本人;③以環球航行的證實地圓學說的正確性,以實踐論證理論,這是一種彰顯科學、理性的態度)【學以致用】探尋新航路的壯舉引發了世界的關注,一位記者采訪了當中的幾名船員,請根據船員的自述,判斷他們曾經參與過哪次探險?上述探尋新航路的過程,我們可以簡要歸納為:一個中心——以歐洲為中心;兩個方向——葡萄牙王室支持的迪亞士和達 伽馬往東航行,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哥倫布、麥哲倫往西航行;四條航線。需要強調的是,哥倫布、麥哲倫的航行,一個發現了美洲,拓展了人類活動的范圍;一個進行了環球航行,完成了人類環繞地球航行的創舉。他們的探索讓原本基本上相互隔絕的世界各民族、地區、國家有了接觸和聯系,人類逐漸進入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階段。四、探尋新航路的歷史意義自探尋新航路開始,新航路的必經之地——大西洋沿岸,工商業逐漸繁榮,給資本主義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世界貿易中心也由原來的地中海沿岸轉移至大西洋沿岸,一批大西洋沿岸的國家——荷蘭、英國、法國等即將迎來新的發展。人類在原來亞洲、歐洲、非洲的已有認知基礎上,“發現”了美洲,并把美洲納入原有的經濟文化交流圈中。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歐洲成為當中的主導,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人類對世界的了解開始更加廣闊、深入,嚴格意義上的世界歷史從探尋新航路開始。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本課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探尋新航路的原因、條件,通過地圖了解了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線及重要貢獻,理解探尋新航路的重要歷史意義。【課后拓展】老師推薦大家觀看觀看下列紀錄片,進一步了解本課所學:《大國崛起》第 1 集《海洋時代》,《世界歷史》第 32 集《歐洲人新航路的開辟與早期殖民》。此外,同學們也可以從迪亞士、哥倫布、達 伽馬、麥哲倫中選一位航海家,向同學們或父母、朋友講述他的航海故事。【課堂答疑】1.結合本課課后活動第 2 題,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立場看待同一件歷史事件,并學會從客觀、全面的角度評價歷史事件2.結合材料題,引導學生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掌握“變化”、“影響”類問題的解題思路。教學評價: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煙草、可可、馬鈴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后來又傳到其他地區;麥子、水稻、甘蔗、葡萄、歐洲語言文字等則隨歐洲移民進入美洲,由此可知,新航路開辟( )A.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 B.促進了西班牙農業的發展C.使傳統貿易中心轉到美洲 D.使西歐擁有新的殖民航線2、歷史學家巴若斯在描寫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發現時寫道:“船員們驚異地凝望著這個隱藏了多少世紀的壯美的岬角。他們不僅發現了一個突兀的海角,而且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 )A.馬來半島南端 B.美洲大陸南端C.印度半島南端 D.非洲大陸南端3、《全球通史》中寫道:“實際上,嚴格的全球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直到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進行遠航探索才開始。在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對平行的歷史,而沒有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對這句話的理解正確的是,新航路的開辟( )A.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 B.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C.造成了東方的貧窮和落后 D.使全世界開始有人類活動4、“無論哥倫布本人的內心動機怎樣神秘,他航海得到支持,全靠有人從實際上來估計證實一條科學假設后所可期待得到的收獲。“這條科學假設是( )A.指南針的原理 B.地心說 C.生物進化論 D.地圓學說5、透過現象看本質是認識和評價歷史現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屬于解釋歷史現象本質的是( )A.哥倫布最早發現美洲新大陸 B.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C.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 D.新航路開辟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二、非選擇題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這三種東西曾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狀態,第一種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種是在戰爭上,第三種是在航海上。由此又產生了無數變化,這種變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機械發明在人類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法蘭西斯·培根材料二:如下圖材料三: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麥哲倫船隊航海活動對比表鄭和下西洋 哥倫布到達美洲 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時間 1405-1433 年 1492-1504 年 1519-1522 年次數 7 次 4 次 1 次人數 約 27800 人 約 1000-1500 人 265 人船數 60-200 多艘 17 艘 5 艘(1)材料一中培根所說的“第一種”和“第二種”東西分別是指什么?(2 分)(2)寫出材料一中的“第三種東西",并說明它與材料二有何關聯及對世界歷史的重大影響。(3 分)(3)根據上表概括鄭和下西洋與另外兩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動相比有何特點?(2分)聯系所學知識,分析鄭和下西洋和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目的的不同點。(2 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題號 1 2 3 4 5答案 A D B D D二、非選擇題(1)“第一種”是指活字印刷術:“第二種”是指火藥。(2)“第三種東西” 指的是指南針;關聯:指南針革新了航海技術,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直接技術支持:影響: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上,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為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3)特點:開始時間早;持續時間長;次數多或規模大。(答對任意兩點2分)目的:明朝鄭和下西洋: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弘揚明朝國威。(答對任意一點1分)歐洲航海活動:為了開拓新的貿易市場或掠奪財富。(答對任意一點1分)板書設計:(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