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3 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教學設計【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能力,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總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凸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遵循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歷史課有趣味,學而有用,學以致用。【課程內容】從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產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的重大變化。【教學目標】1.知道西歐農村出現的墾殖運動。2.理解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建立的過程及其特點。3.知道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產生的原因,以及他們對西歐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4.認識近代歐洲文明是從中世紀歐洲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部編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 13 課的內容,主要講述了中世紀晚期,歐洲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引領歐洲走向近代。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經濟的發展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找到歐洲近代社會轉型的經濟根源,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為九年級學生,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和學習方法。但是對于學習世界史而言,特別是世界近代史部分依舊比較困難。且本課歷史概念比較多,涉及到近代歐洲社會轉型也較難(1)理解,因此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加以引導,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教學重難點分析】重點:租地農場的建立;手工工場的出現。難點:手工工場的出現;認識到中世紀晚期是歐洲社會的一個轉型期。【教學設計思路】本課以湯普遜對中世紀晚期的評價為切入,提出問題:12、13世紀的西歐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層層設問展開學習。教材的描述相對寬泛,適當補充材料幫助學生豐富歷史細節,提升學習興趣。也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近代歐洲社會的轉型。以這一時期生產力的進步和人口的增加為背景,墾殖運動廣泛開展。西歐中世紀的經濟基礎莊園制度逐漸瓦解,全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應運而生。經濟結構的變動帶動社會階層的變動,以農村租地農場主和城市市民階層為代表的的早期資產階級開始崛起,據此理解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與新的階層出現之間的關系,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引領價值觀的升華。【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展示材料: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12、13 世紀的經濟社會變革比以后任何一場革命都更為重要……因為它更深刻地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結構。——湯普遜《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美國中世紀研究專家湯普遜在《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中說道,一些歷史學家認為 12、13 世紀的歐洲經濟社會變革更深刻地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結構,比以后任何一場革命都更為重要。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慨?這一時期的歐洲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帶著問題,我們一起進入本課的學習。【設計意圖】以歷史學家湯普遜著作中的觀點發起提問,引入關鍵詞“中世紀的經濟和社會變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授新課:一、新的Th產和經營方式(一)農業的變化提問 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 60-61 頁內容,思考 11 世紀以后,歐洲農村發生了哪些新變化?教師講解:農業領域的第一個變化就是出現墾殖運動,墾殖運動開始于 11 世紀,持續了大約 300 年,大量林地、荒地、沼澤地被開發出來,開墾方式有領主組織,更多的是農民自發開墾。墾殖者成為這些新開發的地區的主人,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耕種。這樣,新開發的地區就擺脫了莊園的束縛,仿效自治城市,成為具有獨立司法權和行政自治權的地區。提問 2: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老師提供的材料,想一想中世紀晚期為什么會出現墾殖運動?材料一:材料二:據歐洲經濟史學家統計,公元 7 世紀中葉歐洲人口為 1800萬,11 世紀為 3850 萬,增長到 2 倍以上,其中不列顛列島人口增長到 4 倍。在這段時期內,第一次出現 2 萬人以上的城市,其中巴黎、倫敦、科隆、布拉格等都超過了 3 萬人。——卡洛·M·奇波拉:《歐洲經濟史》教師講解:材料一中的三幅圖片提示我們,中世紀晚期的歐洲,出現了馬力、風力、水力的應用,還有重犁的引入,說明生產力有了很大的進步。這為墾殖運動的開展提供了條件,并推動其發展。同時,材料二中提到從 7 世紀到 11 世紀,歐洲人口增長了 2 倍以上,還出現了一些人口超過 2 萬人的大城市,根據這些信息,不難看出,這一時期的歐洲人口出現了大幅增長,人口的增長推動了墾殖運動的廣泛發展。正是在生產力進步和人口增加的共同作用之下,墾殖運動在歐洲農村廣泛開展起來。墾殖運動的深入開展,就像推到了多米諾骨牌,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請同學們閱讀材料,思考墾殖運動對歐洲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材料一 隨著錢幣使用的普及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地主需要從商人那兒購買比以前更多的商品。由此他們發現,將傳統的權益和服務兌換成錢十分有利可圖……為了獲取租金,地主們很樂意解除同農民那并不光彩的人身依附關系。——尤金·賴斯《現代歐洲史》卷一材料二 1183 年在南比多克,那里的農奴須在秋天找到 160 人收獲谷物,還要找到 30 輛車把谷物運到霍頓去……同樣,伍斯特的圣瑪利亞修道院的登記冊表明,到 13 世紀,那里許多莊園的農奴通過繳納一筆巨款贖買了大量的勞役和捐稅。在約克郡的卡瑟比,1245 年的一項調查告訴我們,那里的農奴不用給領主干活,而是可以用一筆固定的租金把莊園從領主手中租下來。——亨利·斯坦利·貝內特《英國莊園生活:1150-1400 年農民生活狀況研究》龍秀新等譯教師講解:材料顯示隨著錢幣使用的普及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地主需要從商人那里購買比以前更多的商品。他們發現,將傳統的權益和服務兌換成錢十分有利可圖,為了獲取租金,地主們很樂意解除同農民那并不光彩的人身依附關系??梢钥闯鲈咀越o自足的莊園經濟無法滿足領主們的需要,為了維持奢侈的生活,領主對貨幣的需求已經超過了對勞役的需求。教材中也提到隨著法律的逐漸規范,很多地區的勞役量被固定在特定的范圍,在滿足基本的勞役量后,領主與農奴達成協議,農奴們可以使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以此獲得對自己勞動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過繳納遷徙稅,離開莊園,擺脫領主的人身束縛。這樣,勞役地租逐漸變為貨幣地租,以領主土地所有制為基礎的莊園制度逐漸衰落和瓦解。這是歐洲中世紀晚期農村的第二個變化。在莊園的瓦解過程中,農民逐漸獲得對自己剩余產品的支配權,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利用市場實現了發家致富,我們稱他們為富裕農民。而原本的生產和經營方式無法維持,將土地集中出租,收取租金成為領主的最佳選擇,富裕農民憑借自己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和較強的管理能力,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建立了租地農場,土地租賃合同取代了莊園合同。這樣,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全新的生產經營方式,這是歐洲中世紀晚期農村發生的第三個變化,也是最大的變化。材料中伍斯特的修道院登記冊表明,到 13 世紀,那里許多莊園的農奴通過繳納一筆巨款贖買了大量的勞役和捐稅。1245 年在約克郡的一項調查也顯示:那里的農奴不用給領主干活,而是可以用一筆固定的租金把莊園從領主手中租下來。這些都是對封建莊園逐漸瓦解,租地農場不斷出現這一現象的描述。那么租地農場是如何進行生產和經營的?同學們閱讀教材 61 頁教材和相關史事進行思考。教師講解:相關史事顯示租地農場中主要有三類人員:第一類是土地所有者即莊園領主,第二類是實際經營者,也就是承租土地組建農場的富裕農民,他們也被叫做租地農場主,最后是雇傭而來從事生產的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接下來我們采用圖示的辦法對租地農場的生產經營進行更加詳細的分析。在租地農場中,領主出租土地收取租金,不再參與生產管理。租地農場主承租土地建立租地農場,提供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雇傭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進行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雇工則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取報酬。三者之間彼此簽訂契約,按照規定的比例分配產品所得。同封建莊園相比,這種以雇傭方式進行生產,并且產品推向市場的租地農場就是全新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租地農場里,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剩余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和租地農場主變成了單純的貨幣關系和契約關系。材料中的租地農場主就是后來的農業資本家。他們和農業工人之間是一種雇傭和被雇傭、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這意味著農村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農業生產領域逐漸資本主義化。(二)手工業的變化租地農場的產品主要推向市場。農場主們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針對市場需求進行生產。一些商人也將從鄉村收購來的產品運到港口或者更遠的地方,農畜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比如法國產南部地區的糧食被運到意大利,歐洲的呢絨、皮毛等遠銷東方。這些變化說明了農副產品逐漸市場化。這是中世紀晚期農村的第四個變化。下面的兩幅圖片就為我們展現了當時農副產品交易的場景。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商業和手工業走向繁榮。手工業領域也出現了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手工工場。提問 4:同學們先閱讀課本 61-62 頁,歸納這一時期家庭手工業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農產品的富足使得手工業者逐漸脫離農業生產,開始更多的為市場進行生產;13 世紀隨著分工細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發展;其后為了繳納封建賦稅,農民在家用自己的工具從事手工生產,農村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最后伴隨生產的發展和提高效率的需要,商業資本開始介入,商人不僅提供原料,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和場地,這樣,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提問5;觀看圖片和材料,思考手工工場的生產經營方式有什么特點?材料一材料二:16 世紀英國的一首歌謠描述了當時手工工場的勞動場景:“機間寬又長,織機二百張。又有一大廳,五十修剪工??椆ざ偃?,排列成長行。施展好手藝,天衣全無縫。旁有一大屋,女工共百人。再有八十人,選呢更漿呢。附近又一室,二百小姑娘。染工又八十,呢絨著顏色。外面一間屋,童工一百五。二十搟制匠,整呢折成匹。并坐檢細毛,不敢怨勞苦。都是窮苦人,終日不休息。”——許嘉璐、啟華《世界史畫卷·英法卷》教師講解:圖片為我們展示了中世紀印刷工場的生產過程,可以看出,當時的印刷行業已經出現了簡單的勞動分工。16 世紀的英國歌謠則對毛紡織工場的生產進行了更加細致的描述:歌謠當中機間寬又長,織機二百張,體現出毛紡織場的規模較大;再有八十人,選呢更漿呢。染工又八十,呢絨著顏色。二十搟制匠,整呢折成匹則描述人數眾多的雇工們各司其職、認真勞作場景。這種集中的手工工場,由商人統一提供原料和生產工具,雇傭工人進行生產,產品銷往市場。手工業者失去了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成為靠出賣勞動力換取工資的雇傭工人,這種雇傭關系的出現,意味著手工業生產領域也逐漸資本主義化。問題 6: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所學,說說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出現,對歐洲社會有什么影響?教師講解;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是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發展的產物,推動這一系列變化的原動力就是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都采用雇傭進行生產,并把產品推向市場,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開始改變。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一)農村:富裕農民伴隨生產方式的變革,歐洲社會結構發生變化,歐洲社會階層新舊更迭。同學們請看下面的材料,說說西歐農村階層發生了什么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有哪些呢?材料一 西歐中世紀農村的階級結構。正在經歷著新的分化組合……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以新的土地經營方式為特征的租地農場主階級不僅包括杰出的富裕農民、鄉紳,還包括改變了經營方式的騎士,不久他們與越來越多的樂于投資土地的商人和企業主找到了共同的語言,實際上融為一個階級,他們一般被稱為“鄉紳階級”。——侯建新《西歐富裕農民—鄉紳階級形成與農業資本主義的興起》材料二 他的面包和酒都是最上等的;誰也沒有他藏酒豐富……他的飲食跟著時節變換。他在籠子里喂了許多肥鷓鴣,魚塘里養了很多鯛鱸……裁判官員在審案會齊的時候,就是他主持這會議,他多次代表他的一州當過議員,他當過州官和辯護律師。——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教師講解:材料一顯示西歐中世紀農村的階級結構,正在經歷著新的分化組合,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出現了以新的土地經營方式為特征的租地農場主階級,不僅包括富裕農民、鄉紳,還包括改變了經營方式的騎士,他們通常被稱為“鄉紳階級”。材料二中英國文學家喬叟是這樣描述當時的富裕農民:他的面包和酒都是最上等的;誰也沒有他藏酒豐富,他的飲食跟著時節變換。他在籠子里喂了許多肥鷓鴣,魚塘里養了很多鯛鱸,裁判官員在審案會齊的時候,就是他主持這會議,他多次代表他的一州當過議員,他還當過州官和辯護律師。可見鄉紳階層抓住了歷史變革的機遇,采用租地農場這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不斷集中土地,掌握了生產和交換等環節,不僅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還控制了鄉村的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二)城市:市民階層問題 7:與此同時,西歐城市也產生新的階層,他們是由哪些人構成?又會給中世紀的歐洲帶來哪些影響呢?同學們結合材料和課本回答問題。教師講解:閱讀課本,可以知道,在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成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約賦予的權利,市民階層逐漸形成。他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積累了大量財富。材料一中提到城市居民有錢了,覺得腰桿硬了,加上越來越多的西歐城市取得了自治地位。城市不僅在經濟方面不同于農村,而且在政治和司法方面也擺脫了封建領主的束縛,可以自己去選市長、議員、法官,自己組織市政府、法庭和軍隊??梢娛忻耠A層的政治權利不斷擴大。同時市民階層還與封建王權聯合起來對付大封建主貴族,成為強化王權的所需要的政治力量,材料二當中法國國王腓力二世直轄領地的不斷擴大就是王權與市民階層合作的成果。問題 8:最后,大家一起來思考:西歐經濟和社會的變化對歐洲歷史會產生那些影響?教師講解:11 世紀以后,經濟上封建莊園逐漸衰落瓦解,出現了采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城市商品經濟也繁榮起來;政治上:產生了新興的市民階層,市民階層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通過聯姻等方式提高政治權利,參與到國家管理,成為強化王權的重要力量。思想文化上:近代大學興起,逐漸沖破教會的封建束縛,伴隨著市民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種新的世俗生活觀念逐漸形成,這為以后出現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科學技術也取得長足的進步,知識的不斷積累和擴大,極大地開闊了歐洲人的眼界和活動范圍,他們越海穿洋,走向歐洲以外更加廣闊的世界??偠灾鳉W經濟和社會的變化推動中世紀社會面貌開始改變,引領著西方文明走向近代。四、本課小結11 世紀以后,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農業領域出現墾殖運動,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傳統莊園制度逐漸瓦解,租地(10)農場出現,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手工業者和商人建立手工工,雇傭工人,形成新的生產關系,西歐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經濟變革帶動社會結構變革,富裕農民采用新的經營方式,控制鄉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當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城市當中出現了由商業和手工業者組成的市民階層,政治權利擴大。中世紀晚期,雖然舊的制度仍在延續、但新的文明已經萌發,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加速了人類新時代的帶來,西歐近代化的曙光開始出現。最后給同學們留一項拓展任務:觀看中央電視臺紀錄片《世界歷史》第 33 集《英國資本主義的起源》或閱讀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全球通史》上冊第三編《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第 14 章,了解更多中世紀晚期西歐的變化。今天的內容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的參與。五、教學評價1.理解西歐中世紀晚期墾殖運動的出現的原因。2.知道中世紀歐洲經濟領域發生變化的具體表現。3.知道早期的資產階級的構成。4.理解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歐洲以后發展的巨大影響。六、板書設計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一)農業的變化1.墾殖運動2.莊園的逐漸衰落3.租地農場建立4.農副產品市場化(二)手工業的變化1.手工工場的發展歷程2.手工工場的特點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一)農村:富裕農民(二)城市:市民階層七、評價檢測1.“14 世紀中葉以后,越來越多的領主出租自營地,他們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這種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是( )A.西歐莊園 B.自由和自治的城市C.租地農場 D.封君與封臣2.中世紀后期,西歐莊園制度走向衰落,農村出現了租地農場這種新的經營方式,其特點是( )①土地逐漸集中 ②為領主提供固定勞役③出現雇傭與被雇傭關系④產品面向市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3.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出現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這一現象主要表現在( )A.莊園經濟和現代工廠制的形成 B.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產生C.種植園經濟和工業革命的擴展 D.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行4.《全球通史》記載:“西歐到 14 世紀,城市成為貿易中心,……佛羅倫薩市區有手工工場 300 家,年生產呢絨十萬匹;1343 年佛羅倫薩市中有九萬余人,從事呢絨生產約三萬人,占全城居民的三分之一。”材料說明這一時期的西歐( )A.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B.開始了文藝復興C.完成了新航路開辟 D.壟斷了東西方貿易5.商品經濟的發展是西歐邁向近代社會的經濟根源,下列適應這一歷史發展趨勢的現象有( )①西歐城市的發展 ②西歐莊園的發展③手工工場的興起 ④租地農場的興起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二、非選擇題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的剩余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系,而且是單純的貨幣關系和契約關系。——摘編自統編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 61 頁材料二 商人不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與雇主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由于生產工具統一配備,因而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個地點集中勞動,于是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摘編自統編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 62 頁(1)材料中的“農場主”與“從事勞動的農民”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2)材料二所描述的生產組織形式是什么?請指出它生產的產品去向。(3)在租地農場和材料二所描述的生產組織中已經出現了什么性質的生產關系?(4)兩則材料都描述了歐洲封建社會中出現了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它們的出現有什么作用?八、教學反思:本課通過層層設問的方式展開,由表象到內層,幫助學生理解西歐經濟結構和社會階層的變化,邏輯清晰。文字和圖片材料的補充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的認識這種變化,加深理解。因為涉及較多的歷史概念,課堂整體偏枯燥,可以嘗試加入更加形象化視頻資料,也可以在課前提供更多的背景資料,采用小話劇(農奴、莊園領主、手工業者、商人等)的方式展開調節課堂氛圍,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