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授課題目 第 1 課 古代埃及學科 歷史 授課老師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 《世界歷史》的第一單元,共 3 篇課文,反映的是亞非地區文明的產生與發展,既體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縱向規律,又呈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橫向聯系,充分展現了人類文化的多元性與共容性。 本課有三個子目: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金字塔和法老的統治。教材從尼羅河講起,使學生了解古埃及的自然地理環境,認識尼羅河在古埃及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古埃及統后,實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統治。古埃及的法老們在生前就著手修建自己的陵墓一金字塔。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金字塔是古埃及勞 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剛接觸世界歷史的學習,我們既要讓學生對人類歷史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之間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的規律形成整體性的認識,又要激發學生學習世界歷史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同時采用多元的、有效的教學手段,做 到思想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的統一。課標要求 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教學理念 在建構主義的指導下,創設問題情境,層層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歷史知識間的相互滲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的思維。教學設計思路 一、圍繞課標要求,理清本課關聯。尼羅河是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搖籃。尼羅河對于古埃及文明產生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埃及眾多的文明文化代表中,金字塔不僅是一個建筑,它還綜合反映了古代埃及的經濟實力、社會發展水平、科學技術和宗教信仰,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結合歷史學科的人文學科功能,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為宗旨,引導學生正確地考察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逐步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 二、跨學科融合,構建時空觀念。本課有較強的地理概念,古代亞非文明的產生與大江、大河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地圖和相關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歷史學科知識和地理學科知識的聯系與滲透,理解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完成知識的遷移與升華。 三、結合課本素材,啟發思維進行聯系。第一子目“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的學習,結合課本的“相關史事”,層層引導學生探究尼羅河與古埃及科學文化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討論“金字塔如何建造?”,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和古埃及人的智慧。教學重難點分析 金字塔 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重要作用教學方法 講述法、圖示法、材料分 析法、引導探究法 教學手段 (教具與媒體使用) 多媒體課件(1)許斌總主編:《統編初中歷史教科書·教學設計與指導·九年級上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0 年版(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世界歷史地圖冊·九年級上冊》,中國地圖出版社 2020 年版(3)(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 等譯:《全球通史·第二卷》,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參考資料(4)周谷城:《世界通史》(第一冊),商務印書館 2005 年版(5)肖石忠:《看得見的世界史·古埃及》,石油工業出版社(6)(意)埃諾迪編著,桑巍譯:《開羅埃及博物館》,譯林出版社 2015 年版(7)夏輝輝、唐正才、何成剛主編:《史料閱讀與微課設計·世界古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 年版(8)中央電視臺:紀錄片《世界歷史》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導入本課 展示 2018 年底,廣東省博物館舉辦的“尼羅河畔的回想— —古埃及文物特展”相關內容,通過設問: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發展的聯系?進入本課學習。 學 生 互 動分享所了解的埃及趣聞和故事。 學生進行互動分享,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本課講授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一)地理位置結合地圖,認識尼羅河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貌。古埃及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設問:古埃及與尼羅河有何密切聯系?通過一段視頻來初步了解。用箭頭的形式,對視頻內容信息進行歸納。結合教材圖片“古埃及墓穴壁畫”,對古埃及人依賴尼羅河進行生產生活進行互證。(二)古埃及的發展結合《世界歷史地圖冊》中地圖的展示,以時間軸的形式,認識埃及的國家發展概況。古埃及統一后,實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統治。指出,波斯帝國、亞歷ft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后吞并或占領古埃及。展示《世界歷史地圖冊》中觀看地圖,并結合地理知識所學,進行分析。帶著問題,觀看視頻。閱讀課文進行分析。靈活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結合地圖所示,將課本知識用時間軸的形式進行展示,了解古埃及發展的興衰。認識:古埃及文明沒有延續下去。結合地理所學,進行跨學科知識的綜合和融合,從地圖中提取關鍵信息,培養歷史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跨學科知識融合,結合埃及墓穴中的壁畫進行史料實證。用時間軸的形式展示古埃及的發展,更直觀形象掌握文明的延續性。掌握地理環)。的《尼羅河水位變動與古埃及文明演進歷程》圖片,分析尼羅河水量與古埃及文明演進歷程的關系。 (三)古埃及文明成就 結合教材第 3 頁的“相關史事”,分析尼羅河與古埃及科學文化發展的關系。突出講解太陽歷、數學、莎草紙、象形文字、醫學等。 因此,古埃及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 二、金字塔 觀察圖片,了解金字塔的外形及其名字的由來。 結合地圖與圖片,知道金字塔外形的變化,以及金字塔的修建與宗教信仰的聯系。 介紹胡夫金字塔的規模,播放關于金字塔錐角之謎的視頻。引出關于金字塔還有許多的謎 閱讀圖片,進行分析。 閱讀教材,了解尼羅河的泛濫讓古埃及人發展了太陽歷、天文學等成就,從而計算的需要又發展了數學等。 觀看圖片,暢談金字塔的外形。 知 道 金 字塔的規模宏大。 拓 展 認 識獅身人面像。 境對人類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 通過史料圖片的層層展示,一方面認識古埃及的科學和文化成就;另一方面將各項內容以邏輯關系進行梳理和呈現,更清晰古埃及文明與尼羅河的關系。 以金字塔的圖片等,結合設問,引起學生的興趣。 播放視頻,展示金字塔的建造,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感受團,等待人們去探尋。 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說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引導學生從金字塔作為法老的陵墓、金字塔的高峻威嚴、金字塔的精密、金子塔的造型、金字塔修建的成功組織等方面進行引導。) 展示地圖,胡夫金字塔旁邊的是哈佛拉金字塔和門卡拉金字塔,其規模越來越小。設問:金字塔的變化反映了什么? 三、法老的統治 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1.法老指的是誰? 2.從哪些方面體現法老具有無上的權力? 展示材料和圖示,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展示兩則材料,思考:法老的王權為何會衰落。(引導學生 學 生 結 合提示, 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金字塔是古埃及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回答問題:法老的權力越來越小。 閱讀教材,從宗教、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思考。 閱讀材料,找出關鍵詞,進 古埃及人們的智慧。 認識古埃及人修建的金字塔和神廟,是古埃及科學技術成就的杰出代表。 結合地理進行解釋。 引導學生將教材與材料進行閱讀,并進行分析,從而了解歷史。 結合上述課文所學,培養學生將知識進行自主構建、靈活運(注意材料中的關鍵詞句。)行思考。用的能力。本課小結學生對本課所學內容,進行歸納。了解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的聯系,感受尼羅河不僅養育了古埃及人,還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課后閱讀與擴展1.閱讀《看得見的世界史·古埃及》(肖石忠主編,石油工業出版社)從古埃及人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以及古埃及的藝術、天文等方面,進一步了解古埃及文明。2.觀看中央電視臺紀錄片《世界歷史》第6集、第7集古代埃及文明認識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造就了埃及文明的特質;深入認識古埃及文明由尼羅河匯入地中海,與其他文明的匯合中得到永存。板書設計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一)地理位置(二)古埃及的發展(三)古埃及文明成就二、金字塔三、法老的統治教學歷史作為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在初中階段的學習,),。反思 以普及歷史常識為基礎,使學生掌握中外歷史的基本知識,初步具備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時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為宗旨,引導學生正確地考察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逐步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古埃及文明作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杰出貢獻。通過探究尼羅河與古埃及科技文化發展之間的聯系,可以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他們創造的文明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本課授課過程中,注重問題的創設。根據設問,層層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與分析,由淺入深。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從而自然萌發參與意識,順利進入自主學習狀態,這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本課在了解各子目的基礎知識后,分別提出問題:尼羅河水位變動與古埃及文明演進歷程的聯系?尼羅河與古埃及科學文化的發展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說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結合材料思考,法老的王權為何會衰落?讓學生對古埃及文明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現象深入到本質進行思考。古埃及文明的產生、發展和尼羅河有著密切的聯系,古埃及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這一難點內容的突破,以教材的“相關史事”作為突破口和聯系點,一方面將內容回歸教材,用好教材中的材料;另一方面,適當補充圖片,突出農業、天文歷法、數學等文明的邏輯聯系,加深學生對此內容的印象。本課內容突出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的聯系,因此在教學中進行跨(學科的融合,使用豐富的地圖,結合地理學科知識,通過對地圖的解讀以及學科知識的積累,解讀歷史。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是歷史核心素養中的關鍵環節。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世界史的教學中必須堅持唯物史觀指導下的家國情懷的培育,讓學生在認同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確立文化自信的同時,能夠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塑造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