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上冊《世界歷史》第 3 課 古代印度一、教學理念現代教育是一種主體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體價值,高揚人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并發揮教育主體的能動性,使外在的、客體實施的教育轉換成受教育者主體自身的能動活動。主體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始終圍繞“學”來開展,以最大限度地開啟學生的內在潛力與學習動力,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客體變成積極的、主動的主體和中心,使教育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自覺的活動和自我建構過程。為此,它要求教育過程要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倡導自主教育、快樂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等新穎活潑的主體性教育模式,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和發展。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本課一共有三個子目,采用“點——線”結構的組合,分別介紹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嚴的種姓制度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古代印度河流城文明"部分講述了古代印度的基本歷史沿革,包括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為代表的早期文明、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隸制小國、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代印度。雅利安人進人印度后,印度逐漸形成種姓制度。種姓制度的本質是保護上層種姓的特權地位。佛教的興起適應了印度半島逐漸走向統一的趨勢,佛教既有反對婆羅門特權的一面,也有維護奴隸主統治、麻痹人民的一面。這三個部分的內容相輔相成,邏輯關聯性強。本課作為第一單元《古代亞非文明》的第三個課文,需要對四大文明古國作一個歸納總結,明確“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在適合農業耕作的大河流域產生”的特征。三、學情分析經過兩年的歷史學習,初三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初一和初二階段,學生已經學習了以中國史為主的歷史知識體系,在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素養提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地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指導,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史料閱讀,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四、教學目標1.了解古代印度發展的基本線索。2.知道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并了解它對印度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3.了解佛教的創立及傳播。4.通過對種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對歷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5.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賞古代印度人民的創造力。五、教學重難點分析重點:森嚴的種姓制度難點:種姓制度的形成、內容和影響六、教學設計思路第一單元的學習主題是《古代亞非文明》,本課上承第 1 課《古代埃及》和第 2 課《古代兩河流域》的內容,講述第三個亞非古代文明古國。本課的學習分為三個子目: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我對本課內容整合的思路是:首先以時間軸的方式整理古代印度文明的發展過程,重點講述第二子目中種姓制度的內容、特點和影響,以種姓制度的消極影響為背景,講述第三子目“佛教的創立”。以第三課的課后活動對本單元作一個知識小結,得出古代亞非文明古國都發源于大河流域、都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等結論。七、教學過程導入:我們生活在美麗的花城——廣州,廣州也有“羊城”的別稱。在廣州流傳著“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民間諺語。這句諺語強調了光孝寺在廣州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光孝寺是一座佛教寺院,是廣州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著名古剎。作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創立于古代印度,佛教是在怎樣的社會中產生?古代印度是一個怎樣的文明古國呢?我們通過第三課的學習尋找答案吧。講授新課: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早期文明的產生我們先來了解古代印度早期文明的產生。古代印度是一個地理概念,我們來看看地圖,古代印度是指今天的南亞次大陸,歷史上常把該地區分成三大文明板塊,即印度河——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以及印度半島最南端,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家。所以古代印度比今天的印度范圍要大。前面第 1 課和第 2 課的學習,同學們了解到古代埃及發源于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發源于兩河流域,我們從古代印度的地圖,可以觀察到非常相似的是,古代印度文明同樣發源于大河流域,那就是印度河流域。印度河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經今天巴基斯坦境內,入阿拉伯海,水量豐沛。河水的灌溉和肥沃的土壤使得這里發展農業的條件十分優越。優越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印度文明。公元前 23 世紀到公元前 18 世紀,印度河流域出現了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等早期文明遺址。從遺址看,城市的建設是經過精心規劃的。我們來觀察一下摩亨佐·達羅遺址的平面圖,城市分為上城和下城兩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有高大的公共建筑;下城是住宅區和工商業活動區,街道筆直寬闊,垂直交叉,街區整齊劃一,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統。這個文明一度繁榮,可惜后來因不明原因衰亡,長期不為人所知。下面,我們繼續通過時間軸,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發展。2.早期國家的出現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根據史料記載,一批自稱“雅利安人”的部落出現在印度河中上游地區,并逐漸征服土著居民而居于主導地位。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就是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陸續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在這個時期,印度北部逐漸出現了許多小國家,這就是早期國家的出現。“雅利安人……在達羅毗茶人的文明基礎上,發展城市工商各業,造成光輝燦爛的文化,與埃及巴比倫比美。”3.鼎盛時期我們繼續看時間軸,約公元前 324 年 ——公元前 187 年,印度進入了孔雀王朝的統治時期,這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第 11 頁,思考鼎盛時期具體有哪些表現。具體表現在(1)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2)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城市。(3)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后來,隨著孔雀王朝被推翻,古代印度陷入了分裂,而且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擾。古代印度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中,有一種制度隨著雅利安人的入侵而產生,這種制度就是“種姓制度”。森嚴的種姓制度1.背景我們首先來了解種姓制度產生的背景。前面我們提到,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作為征服者,雅利安人編造了一個神話傳說,諸神分割原始巨人普魯沙,口產生婆羅門,手臂產生剎帝利,腿產生吠舍,腳產生首陀羅 ,這就是種姓制度的四個等級。2.內容接下來,我們用表格的方式,歸納種姓制度的內容: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是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是首陀羅,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小游戲“根據話劇的臺詞,猜猜他是種姓制度中的哪個等級?”“我是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商人,卻屈居第三等級。”他是吠舍。“我家祖祖輩輩從事手工業。”他是首陀羅。“我掌管祭祀。”他是婆羅門。“我是一個武士,我和國王同屬一個等級。”他是剎帝利。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也就是“賤民”,他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那么種姓制度有著怎樣的特點呢?下面我們通過材料研讀來進行分析。3.特點材料一:各種姓的人都有與自己的地位相應的傳統職業,并逐漸固定下來,父子世代相傳。——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第一個特點是:各等級世代相襲。材料二:低賤種姓的人如果用身體的某一部分傷害了高級種姓的人,就必須將那一部分肢體斬斷;如果是首陀羅辱罵了婆羅門,就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 而高級種 姓人的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 羅, 僅用牲畜抵償。——《摩奴法典》第二個特點是:等級森嚴,貴賤分明。材料三:每個種姓成員一般只能在本種姓內尋找配偶,各種姓之間原則上禁止通婚。違者將淪落為最卑下的賤民。——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第三個特點是:等級內部通婚。通過剛才的材料研讀,可以歸納出種姓制度的特點包括:各等級世代相襲、等級森嚴、貴賤分明、等級內部通婚,由此可見,種姓制度本質上就是一種等級制度。那么,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4.影響根據《婆羅門法典》中的記載,印度人凡分成四級……這四級的人,即祈禱者、生產者、生產及買賣者,供他人驅使者是也。……戍達羅(首陀羅)的任務則為規規矩矩伺候上舉三階級的人。所以,實際上前面兩個等級婆羅門和剎帝利成為了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后面兩個等級吠舍和首陀羅成為了被統治階級。所以,造成的第一個影響是,在一定程度上為種姓成員內部提供了保護,從而有利于維持統治及社會安定。但是種姓制度的消極作用是主要的,因為它制造了種姓隔離,維護了社會的不平等,使下層勞動群眾備受壓迫和歧視,延緩了社會發展的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社會的不平等逐漸引起人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佛教,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立起來的。下面,我們來學習佛教的創立。釋迦牟尼創立佛教1.創立的時間和創始人佛教創立的時間是:公元前 6 世紀,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靜修者。喬達摩﹒悉達多是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城釋迦族的王子。據說,他看到走投無路的乞丐、痛苦不堪的病人、暴露于荒郊的尸體時,心靈受到極大震撼,感到人生皆苦,于是下決心尋求解脫人生苦難的道路。他離家修行,后來創立佛教,被尊為“佛陀”。佛教創立之后,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剛才我們提到,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在公元前 3 世紀,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下令在全國各地立石柱,上面刻有佛教的經文。請思考:這說明國王對佛教持什么態度?對的,對佛教發展持支持的態度。為什么作為統治者的國王會支持佛教的發展?為什么信仰佛教的民眾日益增多?下面,我們結合佛教的主張來進行分析。2.主張(1)早期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這一主張對不滿婆羅門統治的廣大人民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佛教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2)佛教宣揚“忍耐順從”。只有消滅欲望,忍耐服從,刻苦修行,才能擺脫“苦”,到達“極樂世界”,這樣是有利于國王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因此得到了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隨著信仰佛教的民眾越來越多,佛教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在公元前 3 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3.傳播接著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的內容和地圖,指出佛教傳播的兩條路線。第一條路線是: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第二條路線是:往南經錫蘭,也就是今天的斯里蘭卡,傳到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因此,現在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主要流傳的區域就是在亞洲地區。下面,我們來復習一下七年級學習過的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情況。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西域的僧人運載佛經到洛陽,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白馬寺位于河南洛陽老城以東 12 千米,始建于東漢,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4 年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時的演講中提到,“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同學們,你能說出深受印度佛教藝術影響的中國古代石窟嗎?例如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除了佛像藝術之外,古代印度還有哪些文明成果?同學們,我們結合課本第 12 頁《相關史事》一起找找吧。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傳說,印度最早發明和使用的金屬是黃金,因而印度有“黃金之國”的美稱。印度也是“大象之國”,象兵是古代印度的重要兵種。傳說,古代印度國王出游時,常動用上千頭大象。現在世界上廣泛應用的“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于印度,后來經阿拉伯人傳播到世界各地。所以說,古代印度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本課小結:下面我們來進行本課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古代印度文明,學習了古代印度的興衰過程,大約在公元前 23 世紀出現古代印度的早期文明,在公元前 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在這個時期,出現早期國家,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后來,古代印度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擾而逐漸走向衰落。我們也學習了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包括種姓制度和佛教。種姓制度是一種森嚴的等級制度,包括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佛教誕生于公元前 6 世紀,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教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課后拓展:印度河文明又稱為哈拉帕文化,興盛于公元前 2500 年至公元前1700 年。在其鼎盛時期它包容了一千多座城鎮,覆蓋了相當于整個西歐的面積,其年代早于亞述和巴比倫文明,比中國的夏朝要早幾百年。印度河文明遺址的發現,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請同學們在課后觀看中央電視臺紀錄片《世界歷史第 8 集印度河文明之謎》,進一步了解“印度河文明”的不解之謎。八、教學評價本次課堂評價通過當堂練習方式進行呈現,題目注重時效性,借助課后活動的題目,強化課本使用的有效性,內容涵蓋了本課的主要知識脈絡,主要鍛煉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對核心素養的提升有一定的幫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