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2 課 古代兩河流域 教學設計【教學理念】以提升學生能力,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并有利于學生長期發展為目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問題的設定、活動的組織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邏輯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思考,思考中學習,擺脫傳統“滿堂灌”形式的教學,促進學習全面發展,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課程內容】通過《漢謨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教學目標】1.識讀地圖《古代兩河流域示意圖》,明確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2.了解古巴比倫王國和《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史實。3.識讀《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圖,理解君權神授。4.通過學習《漢謨拉比法典》,認識到《漢謨拉比法典》雖然保護的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但也是人類在法制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果。【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本課課程標準表述為“通過《漢謨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出自世界歷史上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作為世界古代史的開篇,主要介紹了古代亞非的大河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大河文明都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課分為三個部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巴比倫王國和《漢謨拉比法典》。結構上層層深入,古巴比倫王國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發展的高峰,《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1)產。課文對《漢謨拉比法典》的介紹最為詳盡,以點代面,讓我們以此為窗口,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巴比倫社會。【學情分析】教學對象為九年級的學生,經過兩年的中國歷史學習,已經初步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但對世界歷史內容比較陌生,可通過時間軸梳理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世界歷史的時空體系。引入文獻和圖片資料,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教學重難點分析】《漢謨拉比法典》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教材從《漢謨拉比法典》的特點和歷史地位兩個方面進行講述。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規定嚴格的社會等級;二是維護發達的奴隸制度;三是對古巴比倫商品經濟涉及的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關系做了規定。《漢謨拉比法典》的歷史地位: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教學設計思路】依據課程標準,確定本課的重點是學習《漢謨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以時政新聞導入,容易拉近歷史和現實的距離,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以史為鑒的作用。地圖的選取和時間軸意在圖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加深對四大文明古國的認識。通過《漢謨拉比法典》的具體條文進行分析,總結法典內容,理解法典的特征,進而了解 3000 多年前的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生活。幫助學生閱讀、分析,達到與歷史對話的的目的。最后評價法典就水到渠成,很容易得出結論:一方面它是一部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典,另一方面也在人類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出示 2020 年 6 月 2 日廣州日報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新聞圖片。報道指出: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義。那么同學們知不知道目前已知的世界第一部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什么?人類法制傳統的源頭又該從哪里尋找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進入本課的學習。【設計意圖】聯系時政熱點,引入關鍵詞“法典”和兩河流域,快速完成新課導入。講授新課: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一)地理位置:上一節課同學們學習了位于北非地區的古埃及文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主角則是位于埃及東北方向的西亞地區,產生的兩河流域文明。首先明確一個地理概念:兩河流域。提問 1: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第一子目課文并結合古代兩河流域示意圖,解決問題。教師講解:我們這里提到的兩河流域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流經區域,這片區域在希臘典籍中也被叫做“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地方。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內。按照地理位置可以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北部被稱作亞述,南部被稱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又可以分為北部的阿卡德和南部的蘇美爾。【設計意圖】通過識讀早期文明中心的地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結合同學們已經學過的地理知識可以知道,中亞地區多為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帶,那么擁有豐富水量的兩河流域價值就可想而知,所以也有學者根據它的形狀和價值稱它為“新月沃地”,描述的正是我們圖片勾勒的地區。提問 2:接下來請同學們根據材料,思考“兩河”給當地人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材料一:根據古籍記載,在美索不達米亞,小麥的收成能夠達到種子數量的 200 倍,而且還能夠一年兩熟。那里的棕櫚樹數不勝數,水果種類繁多,養殖牲畜的牧草也非常繁茂。在建筑材料方面,美索不達米亞有可以曬成磚的黏土。——【英】H.G.韋爾斯《世界史綱》孫麗娟譯材料二 蘇美爾人的文學作品中,常可見到這樣的詞句:猖獗的洪水啊,沒人能和它對抗,它使蒼天動搖,使大地顫抖。……莊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來將它淹沒。——【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冊第 61 頁教師講解:兩河流域充沛的河水,一方面提供了農業生產需要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洪水的災難,出于農業生產的需要,兩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開始集體勞動興修水利設施,在居民們的互動往來之間,兩河流域的早期國家和文明產生了。【設計意圖】通過對兩河流域地理環境的解讀,讓學生理解自然環境對早期國家和文明產生的重要影響。(二)發展歷程:提問 3: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第一子目全文,根據時間線索梳理兩河流域文明的發展歷程。教師講解:大約從公元前 3500 年起,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地區逐漸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不過這些小國長期處于混戰之中。大約公元前 24 世紀,阿卡德王國的薩爾貢完成了兩河流域的初步統一,但由于地處易攻難守的平原地區,不久遭到外族入侵陷入混亂,再次統一是在公元前 18 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時期,他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將古巴比倫文明推向一個高峰。古巴比倫王國滅亡后,兩河流域又經歷了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時期。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據說就是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思念家鄉的王后所建。公元前 539 年新巴比倫王國被伊朗高原興起的波斯帝國所滅,這也意味著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獨立發展歷史的結束,和古埃及文明一樣,燦爛的兩河流域文明就此中斷,沒能延續下來。【設計意圖】通過時間軸的方式整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發展歷程,培養學生的歷史時序觀念,從整體上把握古代兩河流域。過渡語:初步了解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發展歷程后,接下來我,讓我們著重了解兩河流域文明的發展高峰——古巴比倫王國時期。二、古巴比倫王國教師講解:古巴比倫王國原是幼發拉底河中游的一個小國,公元前 18 世紀,漢謨拉比即位。他勵精圖治,對外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花了 35 年的時間完成了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建立起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提問 4:請同學們閱讀人物掃描并結合課本知識,思考漢謨拉比是如何管理自己的王國?教師講解:在人物掃描中提到“漢謨拉比幾乎集中了國家的全部權利,親自掌管司法和行政部門,直接掌握軍隊”,可以看出漢謨拉比實行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除此之外他還極力的神化自己,宣揚“君權神授”,同時大興水利,注重農業生產。他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時期。三、《漢謨拉比法典》(一)《漢謨拉比法典》的概況過渡語:除了上述三大措施以外,有同學還會發現,教材提到漢謨拉比為鞏固統治,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沒錯,就是《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被稱為涉及范圍最廣和最完整的美索不達米亞法典,是兩河流域文明的的驕傲。因為被刻在一塊黑色的玄武石柱上,也被叫做石柱法,下面就讓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了解《漢謨拉比法典》,同學們邊看邊思考,視頻中介紹了《漢謨拉比法典》的哪些內容?教師講解:剛剛的視頻為我們解讀了《漢謨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浮雕,體現出君權神授的思想,這也與我們前面分析漢謨拉比的統治措施相吻合。接著介紹了法典的組成部分:序言、正文和結語。可以看出法典保存的比較完整,最后提到法典全文共有 282 條,內容豐富,是了解古代巴比倫社會生活的重要窗口。(二)《漢謨拉比法典》的特點下面我們就從具體的條款內容中,感受古巴比倫人的社會生活。首先來看一則常見的傷人案件處理條款。第 196 條 倘有自由民損毀任何自由民之眼,則應毀其眼。第 198 條 倘彼損毀穆什欽努之眼或折斷穆什欽努之骨,則應賠銀 1明那。第 199 條 倘彼損毀自由民之奴隸之眼,或折斷自由民之奴隸之骨,則應賠償其實價之一半。——摘編自法學教材編寫部、《外國法制史》編寫組《外國法制史資料選編(上冊)》第 40 頁提問5:依據上述條款,同學們可以看出古巴比倫社會怎樣的特點呢?不平等,很好。同樣的傷人案件,三個條款的處罰方式明顯不同,其實如果同學們通覽法典全文就會發現,法典中記錄的古巴比倫社會共分為三個社會等級: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等級區分非常明顯,社會地位也是截然不同的。關于奴隸的問題,法典當中還有多處記載,我們接著往下看:材料三:第 226 條 倘理發師未告知奴隸之主人而剃去費其奴隸的奴隸標識者,則此理發師應斷指。第 278 條 倘自由民購買奴婢,未滿月而該奴即患癲癇,則購買者得將其退還賣者而收回其所付之銀。第 282 條 倘奴隸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則此主人應證實其為自己的奴隸,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摘編自法學教材編寫部、《外國法制史》編寫組《外國法制史資料選編(上冊)》第 42、47 頁這些條文中將奴隸視為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可以隨意的買賣和處置。說明法典保護哪個階級的利益呢?很明顯,眾多的法典條文都在嚴格保護奴隸主的利益。過渡語:根據上述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古巴比倫是典型的奴隸社會。頻繁的戰爭造就了大量戰俘,他們是奴隸的主要來源。除此以外,法典中還記錄了大量的債務奴隸,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來看法典的第117 條。材料四:第 117 條 倘自由民因負有債務,將其妻、其子或其女出賣,或交出以為債奴,則他們在其買者或債權者之家服役應為 3年,至第 4 年應恢復其自由。——摘編自法學教材編寫部、《外國法制史》編寫組《外國法制史資料選編(上冊)》第 31 頁這一條款告訴我們古巴比倫的男性家長不僅對奴隸有生殺予奪之權,對妻子兒女也有著絕對權威。在欠債的時候可以將妻兒送去抵債,這就是古巴比倫的家庭奴隸制,是古巴比倫發達奴隸制的重要特征。除上述內容外,法典中還有許多關于經商、借貸、租賃等方面的規定,材料五:第 99 條 倘自由民以銀與自由民合伙,則彼等應在神前均分其利益。第 102 條 倘塔木卡以銀貸與沙馬魯而不計息,而沙馬魯于所至之處遭受損失,則彼應以全部本金歸還塔木卡。第 274 條 倘自由民雇用手工業者,則每日應給報酬。——摘編自法學教材編寫部、《外國法制史》編寫組《外國法制史資料選編(上冊)》第 30 頁這些條款都說明了古巴比倫的商品經濟比較活躍,而法典也很注重保護自由民的私有財產不受侵害。(三)評價《漢謨拉比法典》法典當中關于這些內容的記載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贅述了。最后我們來思考:《漢謨拉比法典》的序言和結語中都反復提到要“發揚正義,消滅邪惡不法的人,使強不凌弱”,你覺得它做到嗎?我們又該如何評價這部法典呢?同學們結合所學及材料進行回答。材料六:在古代兩河流域各種法典中,《漢謨拉比法典》涉及面最為廣泛……可以稱得上是認識古巴比倫的百科全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后世西亞各國法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據現今所知,亞述、希伯來、波斯甚至東方希臘化國家的法律,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該法典的影響……而在巴比倫本地,這部法律直到古巴比倫王國滅亡后 2000 年還在繼續使用,足見其生命力之頑強。——林之滿、蕭楓《浪漫優雅的古巴比倫文明》上冊 66 頁教師講解:通過前面對法典條文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心中應該已經有了答案,很明顯它沒能做到真正的發揚正義,維護公平,《漢謨拉比法典》有其殘酷性和等級性,實質是保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但就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而言,用具體的法律條文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眾多問題,已屬十分先進。正如材料當中提到的它是研究古巴比倫社會的百科全書,對后世西亞各國的法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們在評價這部法典的時候,要秉承客觀全面的原則。既承認它的缺陷性,也要認識到它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過渡語:了解完法典的內容,有同學可能會比較好奇,承載《漢謨拉比法典》的楔形文字是怎么回事?它和我們已經學過的埃及象形文字、中國甲骨文有什么區別呢?一起來看視頻,解答你的疑惑。教師講解:視頻當中解讀了楔形文字的產生和發展。作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承載了古代兩河流域的歷史,也是兩河流域的重要文化成就。現在請同學們根據字體的演變規律,嘗試破譯圖片上的楔形文字。非常棒,他們分別是足、星、魚和山。《漢謨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是兩河流域重要的文明成就。除此以外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還通過觀察月亮的盈缺,發明了陰歷,規定一年 354 天,并設置閏月來調整陰歷和陽歷之間的天數差距。計數法中的 60 進位制也是兩河流域人民發明的。加上新巴比倫王國時期的空中花園,兩河流域的文化遺產非常豐富,讓我們不得不驚嘆于兩河流域人民的聰明才智。四、本課小結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西亞惡劣的地理環境中孕育了新月沃地,大量的人口定居,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就此誕生。大約公元前3500 年出現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公元前 24 世紀完成初步統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在公元前 18 世紀完成兩河流域中下游的統一,將兩河流域的文明推向高峰,古巴比倫王國滅亡之后,兩河流域又經歷了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 539 年在內部紛爭和外族入侵中新巴比倫王國滅亡,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就此中斷。但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60 進位制等文明成就至今仍熠熠生輝,特別是標志著人類社會法制傳統源遠流長的《漢謨拉比法典》,更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瑰寶。最后給給同學們留一項拓展作業:可以選擇觀看中央電視臺紀錄片《世界歷史》第 4 集、第 5 集或閱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失落的文明:巴比倫》,了解更多古代兩河流域的歷史知識。(10)五、教學評價1.能夠根據地圖,判斷出其所屬的古代文明。2.掌握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成就。3.通過《漢謨拉比法典》的具體條款,正確認識該法典的價值。六、板書設計(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2.發展歷程(二)古巴比倫王國(三)《漢謨拉比法典》1.《漢謨拉比法典》的概況2.《漢謨拉比法典》的特點3.評價《漢謨拉比法典》(四)兩河流域的文明成就1.文字:楔形文字2.歷法:陰歷3.計數法:60 進位制4.法律:《漢謨拉比法典》5.建筑:空中花園6.其他:星期制度七、評價檢測1.古代西亞的兩河流域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兩河流域”是下列哪一地區( )A B C D2.下列關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史實的一項是( )A.兩河流域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B.約從公元前 3500 年起,兩河流域南部逐漸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C.大約在公元前 24 世紀,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D.第八代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3.漢謨拉比深知要想完成統一,就必須要鞏固內部統治,積蓄力量。因此在當政的頭幾年里,他向北方亞述稱臣,并致力于制定法律,建設翻修神廟、城墻和公共設施,另外還疏通河渠,向各城鎮的保護神奉獻祭品,積極擴充軍備。他深藏不露,周密嚴謹地準備著統一戰爭。以下結論不能從材料中得到的是( )A.漢謨拉比有統一兩河流域的雄心B.為了實現統一,漢謨拉比制定了嚴密的計劃C.為了鞏固統治,《漢謨拉比法典》誕生D.漢謨拉比制定的法典涉及多個領域4.“刻在一塊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全文共有 282 條,內容十分廣泛,從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倫社會。”該法律條文出自( )A.《漢謨拉比法典》 B.《羅馬民法大全》C.《十二銅表法》 D.《查士丁尼法典》5.《漢謨拉比法典》規定: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傷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等,必須遭到同樣損害;但如損害無公民權的自由民的眼睛,則只需賠償一點錢財。這說明該法典具有( )A.等級性 B.公平性 C.隨意性 D.民主性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倘奴隸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則此主人應證實其為自己的奴隸,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倘理發師未告知奴隸之主人而剃去費其奴隸的奴隸標識者,則此理發師應斷指。——人教版部編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第 9 頁材料二 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邊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所以才在人們中間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力,系得自被統治者得同意。——人教版部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 86 頁材料三 1979 年我國頒布了一部法律,1997 年又對它作了較大的修訂。該法律明確規定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罪刑相當等三個基本原則。針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情況,新法律對經濟領域中的犯罪、黑社會和恐怖活動的犯罪作了明確的規定,加大了打擊力度。這就有效地保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摘編自岳麓版八年級《中國歷史》下冊第 64 頁(1)指出材料一出自哪一部法典?根據材料分析,該法典頒布的目的是什么?(2)這部法典是由誰制定的?在世界史上具有什么地位?(3)根據材料二,指出人類建立政府主要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哪些權利?(4)材料三中提到的法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了什么作用?(5)上述三則材料反映了人類法制建設怎樣的趨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