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復習提綱
一. 戰后世界的新格局-----兩極格局的形成: P4—P7,P32
雅爾塔會議上簽訂《雅爾塔協定》,對戰后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
1、兩極格局形成的原因:
①二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空前膨脹,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②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推動下,蘇聯的國際威望有了很大提高,一批人民民主國家也相繼誕生;
③為了推行稱霸全球的戰略,美國放棄了戰時與蘇聯的同盟,轉而反蘇、反共。
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北約與華約的建立
“北約”的建立
時間:1949年4月
為首者: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目的:聯合西歐,對抗蘇聯
“華約”的建立
時間:1955年5月
為首者: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目的:與美國和西歐抗衡
冷戰:
含義: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除軍事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
開始標志
1946年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序幕
1947年的杜魯門主義:冷戰開始的標志
“冷戰”表現
“兩極”對抗:如杜魯門主義;建立起柏林墻;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
美蘇爭霸:如展開軍事競賽、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
兩極格局結束的標志(或冷戰結束的標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蘇聯解體:1991年。
★易錯點:1)兩極格局(或東西方對峙格局)形成標志:北約和華約的成立。
2)兩極格局(東西方對峙格局)結束標志: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3)“冷戰”開始標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4)冷戰結束標志: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殖民體系的瓦解與各國的現代化追求
1960年非洲就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殖民時代的終結。
二戰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一個經濟迅速增長的“黃金時代”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亞非會議,周恩來總理在亞非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并引申和發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今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公認的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原則。
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引起世界矚目。
七十七國集團發表了《七十七國聯合宣言》,要求改變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爭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重點)第二課 共和國的風雨歷程
★鞏固新生政權的措施:
抗美援朝、肅清反革命、西藏和平解放、建立各級人民政府、恢復和發展經濟、土地改革
新中國的成立的時間: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國的成立的意義:新中國的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標志著我國歷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也是影響戰后世界格局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新中國成立的首要任務:鞏固新生政權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1、土改的內容:近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房屋等。
2、完成的時間:1952年底
★3、土地改革的意義:(1)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2)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徹底消滅了。
(三)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原因:1)保家衛國;2)鞏固人民政權;3)打擊國際國內反動派的氣焰。
2.重要戰役:上甘嶺戰役;英雄人物:黃繼光
3.交戰雙方: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朝軍; 美國為主的“聯合國軍”。
4.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5.性質:美方:非正義的戰爭;中朝方面: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6.意義:1)保衛了中國的和平、保衛了家園;為中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相對和平的環境;
2)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
3)打擊國際國內反動派的氣焰;
4)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7、美國將軍說的四個“錯誤”各指什么意思?
(時間)二戰后人民反感戰爭,渴望和平;
(地點)美軍遠離本土作戰,戰線太長;不如中國軍隊熟悉地形和作戰條件;
(對手)志愿軍戰士不畏強暴,勇于犧牲;作戰上訓練有素,尤其善打夜戰;
(性質)侵朝戰爭是非正義的,抗美援朝是正義的。
8.此時的中美關系:敵對緊張。
美國對中國采取的戰略:1)政治上孤立;2)經濟上的封鎖;3)軍事上包圍。
史實印證:1)美國把戰火燒到我國邊境,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城市;
2)派海軍第七艦隊侵入臺灣,阻止大陸解放臺灣。
二、進入社會主義 三大改造 一五計劃
(一)三大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生產資料公有制)(1953年—1956年底)
★1、內容:對即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方式:對農業、手工業改造的辦法: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辦法:公私合營。
★3、三大改造完成的時間:1956年底。
★4、三大改造完成的意義:中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二)一五計劃(1953——1957)
1.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
2.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極大的鼓舞了中國人民創造新生活的熱情,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取得重大成就,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3.“一五”計劃的成就
工業方面:①鞍山鋼鐵公司恢復并擴建 ②建立了新的工業部門,如飛機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第一輛汽車;第一批噴氣式飛機)
交通運輸業:①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毛澤東稱之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②修建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
4.一五”計劃的意義:
中國逐步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三、失誤與挫折
錯誤的表現:經濟方面:1958年,全國掀起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政治方面:1966年—1976年發動了一場“文化大革命”。
(一)“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時間:從1958年開始)
1.錯誤的原因:對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缺乏經驗,急于求成。
2.主要做法:1)" 大躍進 " 運動的情況是:出現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各地用土辦法煉鋼、煉鐵,毀掉不少山林,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 大躍進 " 運動的后果:各地用土辦法煉鋼、煉鐵,毀掉不少山林,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后果:農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樹等,被收歸公社所有,損害了群眾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表現:工業方面:大煉鋼鐵;農業方面:放高產衛星
5、影響: 1)自然環境:毀林煉鋼和毀林開荒,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態平衡失調;2)國民經濟: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給社會經濟造成重大損失,國民經濟比例失調。3)人們思想方面:急于求成,盲目冒進,浮夸風、假話盛行。
★大躍進運動與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教訓:尊重自然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能急于求成;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
(二)文化大革命(起止時間:1966—1976年)P17
原因:領導者過分嚴重地估計了我國的階級斗爭形勢,采取了“大民主”的做法。
★結束標志:1976年,黨中央粉碎了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結束了這場災難。
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①民主被踐踏,法制被破壞;
②人身受侮辱,權利被剝奪;
③使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摧殘,社會倫理道德水準下降。
④國力衰退,整個國民經濟頻于崩潰的邊緣。
★文化大革命的教訓:
1)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防止個人崇拜。
2)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
3)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四、“兩彈一星”。P20—P22
1、兩彈一星是指:核彈(原子彈、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1964年6月
中國中近程地對地導彈試飛成功
1964年10月16日
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它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為維
護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
1966年
中國裝有核彈頭的地對地導彈發射、爆炸
★1967年
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
★1970年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成功發射,成為第五個能獨立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2、為兩彈一星作出貢獻的科學家:兩彈元勛鄧稼先、錢三強、錢學森。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
兩彈一星精神的核心:科技創新。
★★★五.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意義。中國的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P23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1、時間:1978年
★2、主要內容(或歷史上偉大轉折的原因?新時期的“遵義會議”?):
恢復了馬克思主義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
★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中國從此進入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期。
這個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
(二)中國的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1、對內改革(從農村開始)
★①農村的改革:
時間:1979年從農村展開; 地點:安徽鳳陽小崗村
內容: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稱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
作用: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解決了十多億人口的溫飽問題。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成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對外開放:
★①對外開放的進程:(首先從沿海地區推行)
★1980年,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中國經濟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經濟舞臺,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了新階段。
②設立經濟特區的目的(意義):
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擴大對外貿易。
★改革開放的意義:
(1)、使中國經濟得到了持續、穩定、快速地發展。
(2)、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3)、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5.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
土地改革(1952年底基本完成)---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開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9年開始)
6.鴉片戰爭后的開放和今天的改革開放的區別:
1)前者是被迫開放---國家主權遭到踐踏,不利于我國經濟發展,落后挨打;
2)后者是主動開放——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
7.20世紀中國的三次巨變:
1)1911年,孫中山,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民族覺醒)
2)1949年,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民族獨立)
3)1978年,鄧小平,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從此富起來了。(民族復興)
★8.新中國成立后風雨歷程的啟示?(失誤與挫折、成就)
啟示:要尊重客觀規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
六. “一國兩制”的提出。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P26
(一)一國兩制:
1、提出:1982年,鄧小平。(最先是為了解決臺灣問題而提出)
2、含義: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祖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主體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3、目的: 從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
(二)、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一國兩制的成功運用
1、香港、澳門問題(歷史遺留問題)的形成:
香港問題:1842年,《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給英國;
1898年,《拓展香港界址專條》英國租借了新界
澳門問題:1553年(明朝),澳門被葡萄牙強占;侵占近400年。
2、為什么港澳能夠回歸祖國:
改革開放后中國國力的增強;國際威望的提高;“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啟示: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是硬道理,必須堅持改革開放。
3、回歸過程:
1984年底,簽署中英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1987年7月,簽署中葡聯合聲明,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
4、港澳回歸的意義:
(1)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是中國人民洗雪百年國恥的盛事;
(2)也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進程中的重要一步;
(3)證明了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性,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范例;
(4)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振奮了民族精神,有利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三)、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 ——臺灣問題(內政問題)
1.臺灣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在福建省的東邊。臺灣是我國的第一大島。
2.臺灣的歷史演變:
(1)古代:1624年(明朝),荷蘭占領臺灣;1662年(清朝),鄭成功收復臺灣,后來清政府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2)近代臺灣問題的形成:
1)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定, 日本割占臺灣;
2)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收回臺灣主權;(回歸)
3)1949年, 國民黨敗退臺灣,人為地與祖國大陸分離;美國干涉中國內政,阻撓大陸解放臺灣。
★(3)現代臺灣問題(現狀):1949年, 國民黨敗退臺灣;1950年,美國干涉中國內政,阻撓大陸解放臺灣。
★3.新形勢下解決臺灣問題的前提和總方針:
前提(原則、立場)是:一個中國;
總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最佳方式),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實質:是中國內政問題。
4.解決臺灣問題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和平統一臺灣的有利因素:
(1)改革開放后綜合國力的增強是堅強后盾;(2)“一國兩制”的成功運用;
(3)兩岸人民渴望統一,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4)1987年以來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兩岸直接“三通”的開啟,民間往來不斷;
(5)國際上認可只有“一個中國”。《反分裂國家法》的頒布。
不利因素:(和平統一臺灣的阻力)
(1)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擾;(2)臺灣島內的臺獨勢力。
臺獨行為的危害:1)危害臺灣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安定;2)破壞兩岸關系的正常發展;3)影響統一大業;危害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
對臺灣問題充滿信心的原因?
1)大陸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力日益強盛;2)兩岸人民渴望統一;3)“一國兩制”的構想成功解決港澳問題。
香港、澳門問題與臺灣問題有什么不同?
1)香港、澳門問題的實質:主權回歸問題(或歷史遺留問題)。
2)臺灣問題的實質:是中國內政問題。
★8.總結拓展:
1) 港澳——特別行政區;深圳——經濟特區;臺灣——省。
鄧小平的歷史功績:
A 在經濟上提出改革開放政策,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B提出“一國兩制”方針,成功解決港澳問題;
C是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七、獨立自主 和平共處
1.★★我國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國外交成就
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新中國的外交事業的基礎)
1971年10月,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結束長達20多年的敵對、隔絕狀態
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關系
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APEC)在上海舉行(中國迄今舉行的
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2001年,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新中國成立伊始,毛澤東形象地提出了三條外交原則:
另起爐灶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一邊倒
周恩來總理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奠定了新中國外交事業的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外政策又有了重大發展,提出不與任何大國結盟的新戰略,賦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新的內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外交活動進入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主動、最有利、最活躍的時期。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的意義: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第四課 時代主題與當代中國
★★當今世界的基本態勢是:總體和平,局部戰亂
★★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一、“冷戰”后的和平主題
★為什么說和平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1.)冷戰后世界正向多極化發展。(2)絕大多數國家都都致力于發展本國經濟,反對建立一國獨霸的單極世界(3)國際社會祈盼和平,維護和平的力量日益壯大(4)總體和平,局部戰亂是當今世界的基本態勢。
★維護世界持久和平,事關各國人民的福祉,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冷戰后的國際形勢。(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
(1)恐怖主義作為領土、民族、宗教、資源等矛盾交織的產物,給世界政治、經濟、安全形勢帶來嚴重的威脅(2001年9.11事件,2004年西班牙馬德里火車爆炸事件等)
(2)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也有新表現。(主要根源)--(北約轟炸南聯盟,伊拉克戰爭
(3)民族矛盾的激化、領土爭端、不同宗教之間的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巴以沖突)
(4)南北貧富差距的拉大
維護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徑: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二、“南北”關系與“發展”主題★★
★為什么說發展問題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
(1)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成果,遠未惠及所有國家和人民。 (2)當代國際社會仍是貧富差距懸殊的世界。 (3)落后、貧窮等困擾世界2/3的發展中國家的人民。
(二)南北關系與發展問題
南北問題的含義:
發展問題的突出表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問題,國際上通常用南指--發展中國家,用北指-發達國家。因此,有時發展問題也叫南北問題。
★★南北問題的成因。
(1)歷史根源:源于西方殖民者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殖民侵略。
(2)根本根源: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沒有改變(——會造成貧富差距擴大)。
(3)發展中國家的沉重的外債,長期的政局不穩定和戰亂
3南北問題的現狀
(1)冷戰結束后,南北關系的形勢總體趨向緩和,但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2)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緩慢,外債沉重
★★★怎樣才能解決南北問題?(途徑)
(1)根本途徑: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2)有效途徑:需要不斷推進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中國如何應對和平和發展問題
1.對內: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發展本國經濟,增強綜合國力!
2. 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支持發展中國家維護自身的正當利益,增強他們之間的團結,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台东市| 安陆市| 安乡县| 碌曲县| 江都市| 迭部县| 电白县| 新兴县| 兴山县| 菏泽市| 盐池县| 汨罗市| 陇川县| 阳江市| 正镶白旗| 西和县| 叙永县| 邢台县| 淳安县| 鲁甸县| 集贤县| 葫芦岛市| 日照市| 万山特区| 安康市| 拉孜县| 嘉义市| 蓝田县| 峨眉山市| 通海县| 临沭县| 泰兴市| 武功县| 大同县| 云浮市| 全南县| 赣州市| 宝兴县| 武威市|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