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溫州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學業水平期末檢測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溫州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學業水平期末檢測試卷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溫州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學業水平期末檢測試卷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最符合題意的選項,不選、錯選、多選均不給分。)
據圖1-2,回答問題。
1.圖1的宗教建筑在某地隨處可見。據此推斷,當地人們主要信仰(  )
A.佛教 B.伊斯蘭教 C.基督教 D.其他宗教
2.圖2中的民居被稱為“高腳樓”,其懸離地面建設主要是因為當地(  )
A.地勢平坦,起伏較小 B.高溫多雨,氣候潮濕
C.夏熱冬暖,雨熱同期 D.土壤肥沃,地廣人稀
【答案】1.C
2.B
【知識點】鄉村聚落;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
【解析】【點評】不同地區自然環境差異明顯,在氣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環境的影響下,不同地區呈現不同的自然景觀和民居特點。比如在牧區生活的牧民,為了適應游牧生活,形成便于安裝拆卸的蒙古包。在我國北方的黃土高原地區,因降水較少,氣候干旱,利用當地黃土特性,就地取材,修建窯洞。在我國南方地區,因降水較多,氣候濕熱,搭建高架竹屋。不同的民居結構與當地自然環境密切相關。
1.圖1的宗教建筑是教堂,是基督教徒做禮拜的地方。據此推斷,當地人們主要信仰基督教。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2.圖2中的民居被稱為“高腳樓”,其懸離地面建設主要是因為當地高溫多雨,氣候潮濕。 高腳屋的特點是不怕水,且通風防潮,不僅可使人免受潮氣侵襲,有利于健康,而且能避免蛇、螞蟥甚至野獸的危害。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3.史實即歷史事實,在史前時期主要是指被考古資料證實已經發生的歷史。下列屬于史實的是(  )
A.北京人用火 B.倉頡造字 C.神農嘗草 D.大禹治水
【答案】A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生活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灰燼,說明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北京人用火是被考古資料證實的歷史史實。
A項北京人用火屬于史實,符合題意;
BCD三項倉頡造字、神農嘗草、大禹治水都屬于遠古的傳說,還沒有被考古資料證明,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實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掌握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
4.文明通常有兩套標準:一套是技術發明的標準,如金屬、城市、文字等;另一套是社會組織的標準,如私有制、社會分層、貧富分化等。以下考古發現能證明中華早期文明出現的有(  )
①北京人遺址的獸骨 ②半坡遺址的彩陶
③二里頭遺址的銅鼎 ④良渚遺址的王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文明有兩套標準,半坡遺址的彩陶、二里頭遺址的銅鼎以及良渚遺址的王城都屬于技術發明的標準,②③④能證明中華早期文明的出現﹔北京人遺址的獸骨不屬于材料中任何一種文明的標準,①不符合題意,排除。
D項②③④能證明中華早期文明的出現,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早期文明的出現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基礎知識。
5.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滅。后來,周平王東遷洛邑。這一時間也可表述為(  )
A.公元前7世紀前期 B.公元前7世紀后期
C.公元前8世紀前期 D.公元前8世紀后期
【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公元前的數字越大,離現在越遠,公元后的數字越大,離現在越近。公元前771年屬于公元前8世紀前期。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公元前8世紀前期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東周建立的有關史實以及公元紀年法的掌握。解題關鍵是掌握公元紀年法,要注意掌握公元前與公元后計年方法的不同。
6.錢穆評價商鞅變法使秦國“以前是貴族任戰士,現在是戰士為貴族”。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是秦國實行(  )
A.獎勵軍功 B.鼓勵耕織 C.廢井田制 D.改革戶籍
【答案】A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以前是貴族任戰士,現在是戰士為貴族”反映了商鞅變法獎勵軍功引起的變化。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A項獎勵軍功是出現題干變化的原因,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不是出現題干變化的原因,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及學生的理解能力。需要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7.秦始皇“罷侯置守,設官分職,不與古同”,開創了古代中國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材料顯示秦始皇采取的舉措是(  )
A.修筑馳道,貫通全國交通 B.稱皇帝,統攬軍政大權
C.統一文字,便利文化交流 D.設郡縣,中央直接管轄
【答案】D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為了加強封建統治,秦始皇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其中包括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材料中“罷侯置守”指廢除分封制,罷去諸侯,實行郡縣制,設置郡守。
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設郡縣,中央直接管轄是材料顯示秦始皇采取的舉措,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 1987年,河南洛陽一座漢墓出土了一件古羅馬時期的玻璃瓶。這一考古發現可以證明(  )
A.張騫出使西域 B.匈奴敗于西漢開始西遷
C.佛教傳入中國 D.“絲綢之路”溝通中外文明
【答案】D
【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漢代開辟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路線是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的大秦。大秦就是古代的羅馬。材料中“漢墓出土了一件古羅馬時期的玻璃瓶”驗證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文明的史實。
A項張騫出使西域沒有到達羅馬,不符合題意;
B項匈奴敗于西漢開始西遷與古代羅馬沒有直接關系,不符合題意;
C項佛教傳入中國與材料中羅馬沒有直接關系,佛教是古代印度的文化,不符合題意;
D項“絲綢之路”溝通中外文明理解咋,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絲綢之路及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漢朝規定,凡產鐵的郡里均設置鐵官,即便不產鐵的郡里也要在縣一級設置小鐵官。鐵的冶煉和鐵器的制作與銷售,一律由鐵官負責。這說明漢朝(  )
A.實行冶鐵官營專賣 B.鐵官代行地方政務
C.推行休養生息政策 D.鐵器成為官方專用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據題干“漢朝規定,凡產鐵的郡里均設置鐵官,即便不產鐵的郡里也要在縣一級設置小鐵官。鐵的冶煉和鐵器的制作與銷售,一律由鐵官負責”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這反映了漢朝實行冶鐵官營(經濟上的大一統,限制民間私人資本,削弱地方的經濟實力)。
A項實行冶鐵官營專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B項鐵官代行地方政務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是在漢初,不是漢武帝時期,不符合題意;
D項鐵器成為官方專用不符合史實和題干主旨,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朝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濟措施,要求運用所學解讀材料信息。
10.小明為開展研究性學習搜集了右表中的論文。(  )
作者 論文標題
柳君君 東晉時期北民南移與江南民族關系
陳天成 氣候變化與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關系
葛劍雄 歷史地理學格局中的江南文化
...... ......
A.貿易的發展 B.政權的更替 C.江南的開發 D.農業的進步
【答案】C
【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東晉南朝時,北方戰亂,北民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技術,促進了南方的發展,江南地區得到開發。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ABD三項和題干表格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江南的開發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江南地區的開發,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
11.為順利開展春游活動,八年級地理社的同學們繪制了景區地形圖,設計了三條登山路線并制作了路線介紹卡片。根據圖3-4,解決問題。
(1)根據圖3的相關信息,將路線A的介紹卡片補充完整。
(2)參照圖4,為路線B或路線C制作一張介紹卡片。
【答案】(1)西北;700—800之間均可
(2)路線B——路線特色:涉水溯溪,觀賞瀑布;路線簡介:起終點分別是甲村與陡崖,主要的活動是登山、溯溪;注意事項:應該注意攜帶防水用品,以防瀑布地點淋濕
路線C——路線特色:人文景觀眾多;路線簡介:從甲村出發,終點是民俗村,主要體驗民俗村與名人故居的人文特色;注意事項:應該事先對名人和村落的歷史進行了解,以更深刻感受文化。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
【解析】【分析】 (1)、根據圖3的相關信息, 路線名稱:路線A路線
特色:登高望遠,增強體質路線簡介:從甲村出發,沿著步道向西北方向進行登山,最終在海拔約700-800m的山峰俯瞰風景。
注意事項:選擇該路線的同學要穿上登山鞋,精簡裝備,便于攀登。
(2)、參照圖4,為路線B或路線C制作一張介紹卡片。故答案為:
路線B——路線特色:涉水溯溪,觀賞瀑布;
路線簡介:起終點分別是甲村與陡崖,主要的活動是登山、溯溪;
注意事項:應該注意攜帶防水用品,以防瀑布地點淋濕
路線C——路線特色:人文景觀眾多;
路線簡介:從甲村出發,終點是民俗村,主要體驗民俗村與名人故居的人文特色;
注意事項:應該事先對名人和村落的歷史進行了解,以更深刻感受文化。
【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12.水利工程,國之命脈。
材料一:目前所知“水利”這一詞匯的最早使用,見于秦國呂不韋編纂的《呂氏春秋》一書中。學者總結戰國時期水利成就,列舉當時“空前宏偉的水利工程”,即有“史起的鄴渠、鄭國的鄭國渠、李冰的都江堰等”。《史記》中《河渠書》特別指出“秦以富強,卒并諸侯”。
——摘編自王子今《秦統一原因的技術層面考察》
材料二:漢武帝時期,關中地區農田水利得到了全面發展,涇、渭、洛等水系都得到了開發,相繼建成了龍首渠、白渠、成國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其中龍首渠動員人力數萬人,耗時10余年,方才建成。
——摘編自古喜喜《淺談漢代關中地區主要水利工程》
(1)根據材料一,說明水利建設對秦國統一大業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括漢武帝時期關中地區水利工程的特點。
(3)為什么漢武帝時期關中地區農田水利能得到全面發展 運用所學知識予以闡釋。
【答案】(1)秦國重視水利工程建設,促進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秦國的經濟發展,為統一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2)工程數量多,規模大。
(3)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大一統;歷經文景之治、休養生息,國力強盛;關中地區為漢朝都城之所在,統治者高度重視。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秦以富強,卒并諸侯”聯系所學,秦國重視水利工程建設,促進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秦國的經濟發展,為統一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2)根據材料二“漢武帝時期,關中地區農田水利得到了全面發展,涇、渭、洛等水系都得到了開發,相繼建成了龍首渠、白渠、成國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其中龍首渠動員人力數萬人,耗時10余年,方才建成”可知,漢武帝時期關中地區工程數量多,規模大。
(3)聯系所學,漢武帝在位時期采取措施鞏固大一統王朝,加強了中央集權,使西漢開始進入鼎盛時期;關中地區為漢朝都城之所在,統治者高度重視。
故答案為:(1)秦國重視水利工程建設,促進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秦國的經濟發展,為統一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2)工程數量多,規模大。
(3)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大一統;歷經文景之治、休養生息,國力強盛;關中地區為漢朝都城之所在,統治者高度重視。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水利工程,國之命脈為切入點,考查水利建設對秦國統一大業的影響,漢武帝時期關中地區水利工程的特點,漢武帝時期關中地區農田水利能得到全面發展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具備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13.農學鴻篇巨制,展現民族交融。
材料一:《齊民要術》所涉及漢民族以外農業生產技術統計略表
資料來源;根據《齊民要術》相關內容整理。
材料二:伴隨著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廣闊的異質文化匯入漢族社會,在對傳統文化造成劇烈沖擊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新鮮而有活力的因素。.....每一個階段,中國都要面對別的人群及其締造的文化,經過不斷接觸與交換,或迎或拒,終于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國文化不斷成長,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間。
——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
(1)上述《齊民要術》內容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現象﹖運用史實,分析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
(2)結合上述材料,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答案】(1)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不斷加強
原因:魏晉以來北方游牧族內遷,促進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文化和生活習慣方面交流;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積極推行漢化舉措,比如孝文帝改革。
(2)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多民族的文化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中華文化多元格局。
【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齊民要術》所涉及漢民族以外農業生產技術統計略表”可知,《齊民要術》內容反映了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不斷加強。這主要是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交錯雜居,加強了交流,生產生活上相互學習;政治制度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君主制度;思想文化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漢族學習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社會習俗上相互借鑒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偏見與民族隔閡逐漸減少;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積極推行漢化舉措,如孝文帝改革。
(2)北方的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基礎。
故答案為:(1)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不斷加強;原因:魏晉以來北方游牧族內遷,促進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文化和生活習慣方面交流;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積極推行漢化舉措,比如孝文帝改革。
(2)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多民族的文化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中華文化多元格局。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學生具備運用所學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溫州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學業水平期末檢測試卷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最符合題意的選項,不選、錯選、多選均不給分。)
據圖1-2,回答問題。
1.圖1的宗教建筑在某地隨處可見。據此推斷,當地人們主要信仰(  )
A.佛教 B.伊斯蘭教 C.基督教 D.其他宗教
2.圖2中的民居被稱為“高腳樓”,其懸離地面建設主要是因為當地(  )
A.地勢平坦,起伏較小 B.高溫多雨,氣候潮濕
C.夏熱冬暖,雨熱同期 D.土壤肥沃,地廣人稀
3.史實即歷史事實,在史前時期主要是指被考古資料證實已經發生的歷史。下列屬于史實的是(  )
A.北京人用火 B.倉頡造字 C.神農嘗草 D.大禹治水
4.文明通常有兩套標準:一套是技術發明的標準,如金屬、城市、文字等;另一套是社會組織的標準,如私有制、社會分層、貧富分化等。以下考古發現能證明中華早期文明出現的有(  )
①北京人遺址的獸骨 ②半坡遺址的彩陶
③二里頭遺址的銅鼎 ④良渚遺址的王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滅。后來,周平王東遷洛邑。這一時間也可表述為(  )
A.公元前7世紀前期 B.公元前7世紀后期
C.公元前8世紀前期 D.公元前8世紀后期
6.錢穆評價商鞅變法使秦國“以前是貴族任戰士,現在是戰士為貴族”。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是秦國實行(  )
A.獎勵軍功 B.鼓勵耕織 C.廢井田制 D.改革戶籍
7.秦始皇“罷侯置守,設官分職,不與古同”,開創了古代中國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材料顯示秦始皇采取的舉措是(  )
A.修筑馳道,貫通全國交通 B.稱皇帝,統攬軍政大權
C.統一文字,便利文化交流 D.設郡縣,中央直接管轄
8. 1987年,河南洛陽一座漢墓出土了一件古羅馬時期的玻璃瓶。這一考古發現可以證明(  )
A.張騫出使西域 B.匈奴敗于西漢開始西遷
C.佛教傳入中國 D.“絲綢之路”溝通中外文明
9.漢朝規定,凡產鐵的郡里均設置鐵官,即便不產鐵的郡里也要在縣一級設置小鐵官。鐵的冶煉和鐵器的制作與銷售,一律由鐵官負責。這說明漢朝(  )
A.實行冶鐵官營專賣 B.鐵官代行地方政務
C.推行休養生息政策 D.鐵器成為官方專用
10.小明為開展研究性學習搜集了右表中的論文。(  )
作者 論文標題
柳君君 東晉時期北民南移與江南民族關系
陳天成 氣候變化與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關系
葛劍雄 歷史地理學格局中的江南文化
...... ......
A.貿易的發展 B.政權的更替 C.江南的開發 D.農業的進步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
11.為順利開展春游活動,八年級地理社的同學們繪制了景區地形圖,設計了三條登山路線并制作了路線介紹卡片。根據圖3-4,解決問題。
(1)根據圖3的相關信息,將路線A的介紹卡片補充完整。
(2)參照圖4,為路線B或路線C制作一張介紹卡片。
12.水利工程,國之命脈。
材料一:目前所知“水利”這一詞匯的最早使用,見于秦國呂不韋編纂的《呂氏春秋》一書中。學者總結戰國時期水利成就,列舉當時“空前宏偉的水利工程”,即有“史起的鄴渠、鄭國的鄭國渠、李冰的都江堰等”。《史記》中《河渠書》特別指出“秦以富強,卒并諸侯”。
——摘編自王子今《秦統一原因的技術層面考察》
材料二:漢武帝時期,關中地區農田水利得到了全面發展,涇、渭、洛等水系都得到了開發,相繼建成了龍首渠、白渠、成國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其中龍首渠動員人力數萬人,耗時10余年,方才建成。
——摘編自古喜喜《淺談漢代關中地區主要水利工程》
(1)根據材料一,說明水利建設對秦國統一大業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概括漢武帝時期關中地區水利工程的特點。
(3)為什么漢武帝時期關中地區農田水利能得到全面發展 運用所學知識予以闡釋。
13.農學鴻篇巨制,展現民族交融。
材料一:《齊民要術》所涉及漢民族以外農業生產技術統計略表
資料來源;根據《齊民要術》相關內容整理。
材料二:伴隨著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廣闊的異質文化匯入漢族社會,在對傳統文化造成劇烈沖擊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新鮮而有活力的因素。.....每一個階段,中國都要面對別的人群及其締造的文化,經過不斷接觸與交換,或迎或拒,終于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國文化不斷成長,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間。
——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
(1)上述《齊民要術》內容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現象﹖運用史實,分析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
(2)結合上述材料,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知識點】鄉村聚落;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
【解析】【點評】不同地區自然環境差異明顯,在氣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環境的影響下,不同地區呈現不同的自然景觀和民居特點。比如在牧區生活的牧民,為了適應游牧生活,形成便于安裝拆卸的蒙古包。在我國北方的黃土高原地區,因降水較少,氣候干旱,利用當地黃土特性,就地取材,修建窯洞。在我國南方地區,因降水較多,氣候濕熱,搭建高架竹屋。不同的民居結構與當地自然環境密切相關。
1.圖1的宗教建筑是教堂,是基督教徒做禮拜的地方。據此推斷,當地人們主要信仰基督教。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2.圖2中的民居被稱為“高腳樓”,其懸離地面建設主要是因為當地高溫多雨,氣候潮濕。 高腳屋的特點是不怕水,且通風防潮,不僅可使人免受潮氣侵襲,有利于健康,而且能避免蛇、螞蟥甚至野獸的危害。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3.【答案】A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生活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灰燼,說明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北京人用火是被考古資料證實的歷史史實。
A項北京人用火屬于史實,符合題意;
BCD三項倉頡造字、神農嘗草、大禹治水都屬于遠古的傳說,還沒有被考古資料證明,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實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掌握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
4.【答案】D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文明有兩套標準,半坡遺址的彩陶、二里頭遺址的銅鼎以及良渚遺址的王城都屬于技術發明的標準,②③④能證明中華早期文明的出現﹔北京人遺址的獸骨不屬于材料中任何一種文明的標準,①不符合題意,排除。
D項②③④能證明中華早期文明的出現,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早期文明的出現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基礎知識。
5.【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公元前的數字越大,離現在越遠,公元后的數字越大,離現在越近。公元前771年屬于公元前8世紀前期。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公元前8世紀前期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東周建立的有關史實以及公元紀年法的掌握。解題關鍵是掌握公元紀年法,要注意掌握公元前與公元后計年方法的不同。
6.【答案】A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以前是貴族任戰士,現在是戰士為貴族”反映了商鞅變法獎勵軍功引起的變化。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A項獎勵軍功是出現題干變化的原因,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不是出現題干變化的原因,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及學生的理解能力。需要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7.【答案】D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為了加強封建統治,秦始皇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其中包括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材料中“罷侯置守”指廢除分封制,罷去諸侯,實行郡縣制,設置郡守。
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設郡縣,中央直接管轄是材料顯示秦始皇采取的舉措,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答案】D
【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漢代開辟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路線是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的大秦。大秦就是古代的羅馬。材料中“漢墓出土了一件古羅馬時期的玻璃瓶”驗證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文明的史實。
A項張騫出使西域沒有到達羅馬,不符合題意;
B項匈奴敗于西漢開始西遷與古代羅馬沒有直接關系,不符合題意;
C項佛教傳入中國與材料中羅馬沒有直接關系,佛教是古代印度的文化,不符合題意;
D項“絲綢之路”溝通中外文明理解咋,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絲綢之路及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據題干“漢朝規定,凡產鐵的郡里均設置鐵官,即便不產鐵的郡里也要在縣一級設置小鐵官。鐵的冶煉和鐵器的制作與銷售,一律由鐵官負責”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這反映了漢朝實行冶鐵官營(經濟上的大一統,限制民間私人資本,削弱地方的經濟實力)。
A項實行冶鐵官營專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B項鐵官代行地方政務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是在漢初,不是漢武帝時期,不符合題意;
D項鐵器成為官方專用不符合史實和題干主旨,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朝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濟措施,要求運用所學解讀材料信息。
10.【答案】C
【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東晉南朝時,北方戰亂,北民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技術,促進了南方的發展,江南地區得到開發。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ABD三項和題干表格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江南的開發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江南地區的開發,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
11.【答案】(1)西北;700—800之間均可
(2)路線B——路線特色:涉水溯溪,觀賞瀑布;路線簡介:起終點分別是甲村與陡崖,主要的活動是登山、溯溪;注意事項:應該注意攜帶防水用品,以防瀑布地點淋濕
路線C——路線特色:人文景觀眾多;路線簡介:從甲村出發,終點是民俗村,主要體驗民俗村與名人故居的人文特色;注意事項:應該事先對名人和村落的歷史進行了解,以更深刻感受文化。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
【解析】【分析】 (1)、根據圖3的相關信息, 路線名稱:路線A路線
特色:登高望遠,增強體質路線簡介:從甲村出發,沿著步道向西北方向進行登山,最終在海拔約700-800m的山峰俯瞰風景。
注意事項:選擇該路線的同學要穿上登山鞋,精簡裝備,便于攀登。
(2)、參照圖4,為路線B或路線C制作一張介紹卡片。故答案為:
路線B——路線特色:涉水溯溪,觀賞瀑布;
路線簡介:起終點分別是甲村與陡崖,主要的活動是登山、溯溪;
注意事項:應該注意攜帶防水用品,以防瀑布地點淋濕
路線C——路線特色:人文景觀眾多;
路線簡介:從甲村出發,終點是民俗村,主要體驗民俗村與名人故居的人文特色;
注意事項:應該事先對名人和村落的歷史進行了解,以更深刻感受文化。
【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12.【答案】(1)秦國重視水利工程建設,促進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秦國的經濟發展,為統一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2)工程數量多,規模大。
(3)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大一統;歷經文景之治、休養生息,國力強盛;關中地區為漢朝都城之所在,統治者高度重視。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秦以富強,卒并諸侯”聯系所學,秦國重視水利工程建設,促進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秦國的經濟發展,為統一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2)根據材料二“漢武帝時期,關中地區農田水利得到了全面發展,涇、渭、洛等水系都得到了開發,相繼建成了龍首渠、白渠、成國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其中龍首渠動員人力數萬人,耗時10余年,方才建成”可知,漢武帝時期關中地區工程數量多,規模大。
(3)聯系所學,漢武帝在位時期采取措施鞏固大一統王朝,加強了中央集權,使西漢開始進入鼎盛時期;關中地區為漢朝都城之所在,統治者高度重視。
故答案為:(1)秦國重視水利工程建設,促進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秦國的經濟發展,為統一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2)工程數量多,規模大。
(3)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大一統;歷經文景之治、休養生息,國力強盛;關中地區為漢朝都城之所在,統治者高度重視。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水利工程,國之命脈為切入點,考查水利建設對秦國統一大業的影響,漢武帝時期關中地區水利工程的特點,漢武帝時期關中地區農田水利能得到全面發展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具備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13.【答案】(1)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不斷加強
原因:魏晉以來北方游牧族內遷,促進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文化和生活習慣方面交流;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積極推行漢化舉措,比如孝文帝改革。
(2)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多民族的文化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中華文化多元格局。
【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齊民要術》所涉及漢民族以外農業生產技術統計略表”可知,《齊民要術》內容反映了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不斷加強。這主要是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交錯雜居,加強了交流,生產生活上相互學習;政治制度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君主制度;思想文化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漢族學習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社會習俗上相互借鑒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偏見與民族隔閡逐漸減少;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積極推行漢化舉措,如孝文帝改革。
(2)北方的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基礎。
故答案為:(1)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不斷加強;原因:魏晉以來北方游牧族內遷,促進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文化和生活習慣方面交流;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積極推行漢化舉措,比如孝文帝改革。
(2)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多民族的文化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中華文化多元格局。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學生具備運用所學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江县| 资溪县| 马边| 黎平县| 兴山县| 于都县| 富宁县| 彩票| 菏泽市| 齐齐哈尔市| 资讯 | 凉城县| 通州区| 岳西县| 高邑县| 比如县| 泰和县| 深州市| 三江| 望江县| 白银市| 页游| 水城县| 饶阳县| 泰宁县| 六枝特区| 肇庆市| 富源县| 施甸县| 赤水市| 北碚区| 凤山县| 九寨沟县| 丰台区| 仪征市| 邯郸市| 永兴县| 广灵县| 长垣县| 那曲县| 莱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