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教材:《世界歷史》人教版(部編)教材九年級下冊單元: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課題:第 18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一、 教學目標1.通過分析不同時期社會主義國家示意圖,了解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力量的壯大,以及蘇聯衰落和東歐劇變的經過,培養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2.通過不同類型史料分析,掌握蘇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以及了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原因,理解蘇聯模式的僵化是導致社會主義探索走向誤區的根本原因,掌握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方法。3.認識到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各國必須根據自己國情,事實求是,探索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二、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蘇聯改革、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2. 難點: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三、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四、教學方法教法:講授——問答法、直觀展示法、史料教學法學法:探究學習法、史料閱讀分析法、小組合作學習法五、教學過程一).溫故知新1. 歐洲聯盟正式誕生于()A. 1967年B. 1990年C. 1991年D. 1993年2. 二戰后初期,美國對日本的經濟發展采取了()A. 遏制政策B. 不干涉政策C. 扶持政策D. 限制政策DC溫故知新3. 20世紀60年代末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中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的是()A. 日本B. 聯邦德國C. 英國D. 法國A4、二戰后,西歐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是()①美國的援助 ②西歐國家發揮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勢③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④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設計意圖】通過四個選擇題的展示,讓學生對上節課的知識進行鞏固,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二).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普京當選俄羅斯總統時,在回答“你怎樣看待蘇聯解體”時,他引用了家喻戶曉的一句話:“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蘇聯是怎么解體的?東歐國家又發生了怎樣的劇變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 18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去探尋其中的答案吧!三). 正課講授(一)第一篇章——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1)閱讀課本 83頁,聯系下圖,說一說二戰后東歐、亞洲、拉丁美洲誕生了哪些社會主義國家?從中得出什么結論?東歐八國:民主德國、南斯拉夫、波蘭等。亞洲六國:中國、朝鮮、越南等。拉美一國:古巴【設計意圖】通過圖片的展示,學生能直觀的觀察到社會主義國家數量增多,從一國到多國,社會主義力量逐漸壯大。(2)中蘇關系【教師設問】中蘇建交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有何歷史意義?【學生回答】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新中國掀起了學習蘇聯的熱潮。(3)蘇聯模式的推廣為了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蘇聯除了在軍事上成立華約外,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還采取了什么措施?【學生回答】政治:成立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教師設問】蘇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采取的措施的實質是什么?【教師總結】斯大林模式的推廣,蘇聯加強對東歐各國共產黨的控制,蘇聯模式的推廣具有強制性。【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從理解它的實質是蘇聯模式在東歐的推廣。材料一 1926--1940年,重工業年平均增長 21.9%,輕工業只有 14.1%,農業只有 1.5%。1949年,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第二個核大國之時,每年皮鞋產量僅 163百萬雙,全國一億七千萬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雙皮鞋......材料二 1953年 3月 5日,斯大林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軍事強國和政治大國的輝煌,也留下了制約蘇聯進一步發展的政治經濟桎梏。【教師設問】讀兩則材料,赫魯曉夫改革的背景怎樣?【學生回答】(1)蘇聯的經濟發展不協調,重視重工業,忽視農業、輕工業。(2)蘇聯模式的弊端,嚴重阻礙了蘇聯社會的發展。【教師總結】隨著蘇聯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日益顯露出弊端,改革成為必然要求。(二)第二篇章——蘇聯的發展、改革及解體(1)赫魯曉夫改革為了否定斯大林,揭露和批判個人崇拜,赫魯曉夫采取了一系列舉措。閱讀教材找出赫魯曉夫改革的內容,效果如何?【學生回答】政治上: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經濟上:廣種玉米;發動墾荒運動;發展飼料生產,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行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教師總結】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蘇聯模式,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偏差。(2)勃列日涅夫改革【教師設問】請同學們閱讀材料一、材料二,對比赫魯曉夫改革舉措,說說勃列日涅夫在經濟、軍事上進行了哪些改革?材料一在堅持集中計劃的前提下,擴大企業的某些自主權。如將國家下達企業的計劃指標由 20多項減為 9項;企業的利潤留成由 6%提高到 17%;企業有權自行出售按調撥單銷售不出去的產品;企業經理獲得確定本企業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的權力等。對莊員實行有保障的勞動報酬制度。1980年,莊員的勞動報酬比 1965年提高 1.3倍。1965—1982年,農業投資總額達 4708億盧布,比 1950—1963年提高 7倍,每年對農業的投資占國民經濟投資總額的 27%左右。——摘編自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學生回答】①經濟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②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教師設問】此時期的蘇聯,軍事趕上美國,那么其他社會方面呢?改革的結果如何?【教師總結】改革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呈現畸形發展狀態。(3)戈爾巴喬夫改革【教師設問】閱讀教材 85頁,說說戈爾巴喬夫進行了哪些改革?如何評價?(小組合作完成)【學生回答】①經濟改革:實施加速經濟改革的方案。②取消蘇共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教師總結】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總體效果不佳,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分離趨勢加劇,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探究·蘇聯解體】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分析蘇聯解體的原因?材料一20世界 30年代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斯大林體制。從 20世紀 50年代開始,先后有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進行改革,不但沒有突破這一模式,反而使國家陷入危機之中。材料二 1985年戈爾巴喬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路線,其實質是背離了改革社會主義的方向和思想路線。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國內局勢失控,蘇聯迅速走向解體。材料三從外部條件看,西方“和平演變”的鼓勵政策,都對蘇聯解體起了推動作用。【學生回答.教師總結】1、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弊端。2、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3、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教師拓展】蘇聯解體是否代表整個社會主義制失敗呢?解體實質:蘇聯解體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嚴重挫折,是蘇聯模式的失敗,而非社會主義的失敗。(三)第三篇章——東歐劇變材料美國《時代》周刊曾用幾個“10”概括了東歐六國的事態:“波蘭變化用了 10年,匈牙利用了 10個月,民主德國用了 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 10天,而羅馬尼亞僅用了 10個小時”。【教師設問】請聯系材料和所學知識,試著解釋什么是“劇變”?【學生回答】“劇”指的是變化速度快。“變”指的是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是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改變(由社會主義制度變為資本主義制度)。【學生討論,教師總結】認識:①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嚴重挫折,是蘇聯模式的失敗,而非社會主義的失敗。②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四)思考·探究【教師設問】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和蘇聯先后進行了改革,中國、蘇聯的改革卻導致了怎樣不同的結果?啟示?【教師總結】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改革,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蘇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激化了蘇聯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和蘇共的垮臺。啟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國情,國民經濟協調發展。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3、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當堂檢測:1、蘇聯解體說明了()A.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 B.“蘇聯模式”的失敗C.列寧主義的失敗 D.社會主義不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2.蘇聯發生劇變和解體的根本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積弊 B.戈爾巴喬夫背離社會主義的改革C.各加盟共和國日益嚴重的分離傾向 D.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平演變”策略的影響3.斯大林去世后,在 20世紀 50年代擔任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是()A.列寧 B.赫魯曉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爾巴喬夫4、對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首先形成沖擊的是()A.赫魯曉夫改革 B.列日涅夫改革C.戈爾巴喬夫改革 D.東歐劇變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991年 8月 19 日,由 8名蘇聯高級官員組成的‘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動政變,試圖使‘國家和社會盡快擺脫危機’。但不到三天,他們就失敗了。12月 28日,‘獨聯體’宣布成立;1991年底,蘇聯解體。①8名蘇聯高級官員發動政變的目的是什么?②此事件對蘇聯產生了怎樣的影響?③假若沒有這件事的發生,蘇聯會繼續存在下去嗎?根本原因是什么 學法指導:第一步:自學探究——“學法指導”設計(自學要求)認真審題,注意題干中的關鍵詞,答案中的迷惑點,將答案記錄在學案上。將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做標記。第二步:互學討論——“學法指導”設計(互學要求)(1)有序交流。組長主持,按4、3、2、1號順序將自己的答案在組內展示,互學互評,進行糾錯。組長匯總,總結方法和學習效果。(2)每小組選擇一個問題進行回答,說出答案和解題思路,如有錯誤其它小組進行補充。不采用集中展學的形式。【設計意圖】聯系典型題型,突出考察意識和解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解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