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形的魅力》說課稿1一、教材背景《形的魅力》選自九年義務教育課程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第1課的內容,屬于造型表現與設計應用學習領域課程。本節課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描述了形的多樣變換,學習本節課的目的在于探索生活中常見的幾何造型和不規則造型,并運用生活中的物品進行有趣的形象創造,教師通過圖片展示、演示示范等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物品造型變換的,并通過實物呈示觀察江西景德鎮瓷器的圖案、外形結合實際生活探索本節課學習的幾何形和不規則形,掌握藝術中的變化、想象等特點。運用所學習的圖形進行設計應用,培養學生對于藝術創造的學習興趣、情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各種方法進行繪畫,或使用剪、黏、貼等多種材質多樣性的進行造型表現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造思維。小學五年級學生的年齡和身心都已經漸漸有了成熟的跡象,他們對美術課的興趣依然濃厚,并且已經掌握了一些繪畫基礎以及對各種材料初步可以綜合運用了,在課堂上能夠大膽想像創造,作品內容豐富,但比起以前想象力有所下降,畫風呆板。這一時期正是學生從兒童繪畫到少年繪畫的轉型?可以通過欣賞圖片和工藝設計的教學來繼續吸引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也對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想象思維有所培養。為了能使本節課生動形象并且行之有效的傳授給學生結合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我設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了解形狀是構成美術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狀的概念和形式能夠辨識出幾何形和不規則形,并學會應用各種形狀來組成藝術畫面。過程與方法:強調通過比較、討論一些生活中的形象,觀察繪制不同景德鎮瓷器的圖案和外形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在體驗、思考中進行繪畫并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提高其探究能力和審美趣味。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感受各種形的組合呈現出來的魅力,培養觀察探索習慣和對繪畫造型的興趣,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美的元素,并樂于用繪畫語言進行表達,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本著《新課標》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針對本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了照顧差異的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按照學生客觀存在的技能水平、興趣愛好個體差異進行分組。根據以上幾點進行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解決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是:認識形狀的概念和形式用幾何形組合各種畫面。教學難點是:如何想象各種不規則形用剪刀或徒手進行造型設計。二、活動評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將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而有效的評價。評價將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無論是最初認識幾何形還是通過欣賞景德鎮瓷器聯想不規則形的教學過程中我都會注重對于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此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注重課程中的過程性評價,無論是在學生最初認識造型形象的階段,還是在通過欣賞景德鎮瓷器并觀察——聯想的教學過程中都會注重對于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比如學生在欣賞景德鎮壺形器后請學生想一想“我們還可以把這個花瓶的圖案變成哪些形的組合呢?”這個問題屬于發散性思維,大多數同學都可以憑借自己的想象力回答出這個問題,那么此時我要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并在此時引導學生在他們掌握不規則形以及對不規則形進行二次組合創造,如果學生可以容易的說出組合后的形象接著就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如果學生對于形象的變幻組合還是不能很好的聯想,我就會適當的再舉一些實例和圖片啟發學生。并反思我的教學設計,適當調整教學方案。在評價的方法上,我會采取教師評價以及座談評價相結合。對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我做出鼓勵性的評價,這樣不但可以調動回答問題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調動其他同學的積極性,有助于形成較為熱烈的課堂氣氛。同時學生的美術作業我還將采用座談評價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介紹,其他同學也會以談話的方式給予相應的評語。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增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友誼,加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三、課程設計本課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注重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發揮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質方面的作用,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作為藝術創造的原材料,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運用線條、形狀、色彩、等造型元素,運用對比和諧對稱與均衡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種材料、制作方法,設計各種圖形記錄與表達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發展美術構思與創作能力。本節課教學過程將分為三大部分“情景導入,引入課題”“引導分析,啟發想象”“指導作畫、想象創新” “欣賞評析、交流感受”首先在課前要求學生尋找、發現自己喜歡的、各式形狀、圖案特色的物品,或繪畫作品。將其帶入課堂。上課之初進入第一個環節情景導入,引入課題上課之初使用情景導入法假設場景“同學們即將老師要舉辦一個藝術展覽,你們都帶了哪些物品來參加展覽呢?”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同學分組展示各式各樣形狀和圖案的物品,在欣賞過程中通過學生介紹的物品形狀特色,引導學生表達對圖形的認識,鼓勵肯定學生的介紹。學生展示完畢之后,繼續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引起學生注意“哇,同學們的作品都很優秀呢,我也帶來了景德鎮的陶瓷作品,向同學們介紹它的圖形設計原理,你們舉手表決老師的作品能不能參加展覽。”簡單介紹花瓶的圖案是圓形、三角形、長方形和不規則的形狀組合而成的,并說明這些造型作品都是根據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物品,運用各種圖形以繪畫的方式,想象添畫出來的,引導學生轉向本課的教學目標并展示課題《形的魅力》。引導分析,啟發想象1、將學生帶來的作品和老師的作品都擺放在教室中間的的大桌子上,進行藝術品的正式展覽,學生和老師圍坐在周圍,以座談的方式,討論交流圖形的魅力。通過再次的欣賞,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變化豐富的圖案,都是通過各式形狀結合想象組成的。同時播放關于圖形分類的PPT提出提問(1)你們能將這些形狀進行歸類嗎?(2)仔細觀察這些形狀,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繼續以座談的方式進行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想。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表揚和鼓勵并結合學生的意見總結圖形的分類。2、進行游戲互動,幫助學生鞏固對形的概念和形的分類,教師說出具體的形的分類名稱,學生立即在眾多展覽品中找出對應的物品。如:教師說幾何直線形,學生找出對應的三角形,長方形等。教師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表揚,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引導他們找到正確答案并與回答正確的學生進行組合,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討、合作學習。3、PPT展示西班牙畫家米羅的作品以及其他關于形的組合的優秀美術作品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問學生(1)畫面中都有哪些形的變換。(2)作者是怎樣運用各式各樣的形進行組合完成繪畫作品的?(3)想一想,你能夠通過這些不一樣的形進行精彩的繪畫嗎?通過學生對繪畫作品的不斷觀察,我們了解了不同的形可以變化再組合出各種不同的有趣的形象,其實,同一種形也可以變化出多種有趣的形象。將學生分成小組共同思考討論將如何進行繪畫,使這些形象變的更加生動有趣。這樣的小組討論,交流感受更加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提高學生的相互協作學習的能力。指導作畫、想象創新1、為了學生能夠制作出有個性的作品,我會對幾何形的組合畫進行具體的講解。 (教師示范講解、課件演示繪畫過程)通過不斷的觀察、討論,知道了怎樣根據幾何形進行大膽地想象,設計出各種不同的有趣的形象。引導設計并繪畫,教師示范講解、示范的過程幫助學生了解通過幾何形結合自己的創作意圖進行組合,使畫面生動有趣,并注意構圖合理地安排畫面。2、引導學生依據幾何形,結合想象進行繪畫創作。 通過老師的演示講解,同學們知道了繪畫的全過程,提出練習要求。練習要求:依據新課標要求要根據不同學情進行個性化教學,本節課課堂練習根據學生各自的學習能力,選擇不同星級的作業要求。(1)基礎要求是-----將幾何形進形組合完成繪畫,畫面要求生動有趣。(2)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還可以通過剪或者徒手畫出各種不規則的形,組合成各種畫面。 學生分組作業,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做循環指導。 了解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情況,幫助學困生解決作業中的困難。欣賞評析,交流感受再次進行藝術展覽,將自己創作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通過大家的奇思妙想,同學們創作出了一幅幅造型奇特的有趣作品。師生進行座談互動。小組代表介紹本組作品的創作思路教師要對學生的作品做鼓勵性評價。并請同學們互相的看看以輕松的課堂氛圍給予其他同學的作品進行點評。 小組組長對于全程的討論進行記錄,以便匯集學生檔案袋。幫助學生記錄整個美術的成長過程。課后小結,拓展延伸總結歸納本堂課內容 我們知道了利用幾何形進行組合完成繪畫,可以創作出各種不同的有趣的平面形象作品,那么,我們還可以將他們制作成立體的形象制作出立體作品嗎?通過引導設問的方法啟發學生的拓展思考能力,為下一節課《形體的組合》埋下伏筆。教學體會本節課的教學亮點在于:在課堂教學評價方面,采用形成性評價對教學的過程進行及時有效的反饋,根據評價的結果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在對于學生的作業方面采用座談評價的方式,營造的輕松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在教學設計方面,結合新課標當中強調的第三學段所提出的分目標進行教學,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學情應采用寓教于樂的方法進行教學,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分析、啟發想象”的環節中運用游戲進行教學,教師說出具體的形狀,學生進行尋找,這樣的互動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體會形的樂趣、并多種評價方式并行開拓學生的思路,體現了美術學科的創新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時刻把握住美術學科的三維目標,并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保護學生的獨特的個性,給予學生發揮個性的自由空間。鼓勵學生對他人的藝術作品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注意培養與創造性密切相關的發散思維,聯想思維、求異思維、批判性思維等能力。并讓學生實際進行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