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有特征的頭像課時:1課時課型:繪畫課年級:三年級教材:上教版美術教材 三年級第二學期--------------------------------------------------------------------教材分析:《有特征的頭像》是上教版小學第六冊《走近名作》單元第二個教學內容。本課是讓學生了解梵高運用線條表現人物頭像的作畫方法,能運用有長短,有疏密的線條表現有特征的人物頭像。凡高是荷蘭人,但長年生活在法國,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畫家。1887年,通過弟弟提奧的介紹,凡高在巴黎見到畢沙羅、修拉和高更。開始接受印象派的畫風。更加強調用色彩突出主題的繪畫風格。在他的畫中,總是一片色彩和筆觸的狂歡,這種畫面所造成的氣氛效果表現出一種罕見的旺盛的生命力。教材中這副《戴灰色氈帽的自畫像》就是如此。凡高一生畫過無數的《自畫像》,這幅《自畫像》屬較前期作品:氣質性的面孔時巴黎肖像畫中唯一保持不變的特征,人物形象卻在變化在自畫像中,梵高最常見的形象是中產階級市民(這種形象出現過17次)胡須修剪得很整齊,身上穿著漂亮的有飾邊的上衣,脖子上圍著圍巾,并且常常惹人注目地戴著灰色的潛頂氈帽或者草帽。本課的重點讓學生感受梵高自畫像作品中筆觸在畫面中的作用,用長短線畫人物頭像,學生初步學會選擇用同類色、對比色來表現有特征的人物頭像。學情分析:學生對大師凡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在前一課中對大師的繪畫風景的手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對于大師畫人物頭像的表現方法,學生報有極大的好奇心。而寫生頭像在第三冊的教科書中已經學習過,學生對寫生人物并不陌生,但要用和以往不同的手法而且大師作畫的手法,學生會產生極大的興趣,畫面會更具感染力。在色彩方面,學生以前學習過用蠟筆接色和漸變的涂色技法,知道選擇相近色相的顏色和同色系的顏色涂在一起,在本課中可以啟發學生運用這些顏色來豐富人物頭像的色彩。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梵高運用線條表現人物頭像的作畫方法,能運用有長短,有疏密的線條表現有特征的人物頭像。過程與方法:欣賞,感受筆觸在畫面中的作用,在用長短線畫人物頭像的過程中,初步學會選擇用同類色、對比色來表現有特征的人物頭像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欣賞大師自畫像作品中線條的排列所帶來的獨特美感,感受藝術表現的多樣性。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用疏密長短線條表現人物頭像。難點:長短線的排列和色彩搭配協調。教具:教學課件,學生作品,油畫棒,彩色紙。學具:彩色紙,油畫棒。教學設計思路:本課是《走近名作》單元的第二個教學內容。在前一節課用短線畫風景的基礎上用長短,疏密的線條表現有特征的人物頭像。出示梵高《自畫像》,并與學生的自畫像作品作比較,交流這兩張畫人物的表現方法有什么不同。通過討論,知道畫家表現人物特征的特殊表現手法,從而揭示課題。再用畫家筆觸《自畫像》和無筆觸《自畫像》作對比,師生交流,小結出有筆觸的畫面表現更豐富具有動感。出示長短線色彩搭配的圖片,認識類似色搭配,對比色搭配在畫面中體現的不同感覺。色彩及長短線的排列組合,可以豐富畫面效果,表現人物的特征和情緒。教師的示范,用線條表現人物的臉部時,要根據人物面部的結構來安排線條的排列方向以及線的疏密度,突出顴骨、眼眶、眉弓、鼻子的最高處,使面部呈現立體感。涂色、排線時要根據寫生對象來運用短線。教師總結用線條表現人物的方法:線條要疏密得當,臉部可以用短線,衣服可以用長線,選擇合適的色彩搭配,畫面豐富,頭像生動。當再次欣賞梵高其他自畫像作品時,學生就有了一定的認知,再回到欣賞同學的作品,引起學生自己創作的欲望。在學生作業前進行觀察交流,是為了更好的抓人物特征,從而在繪畫時降低難度,及時給予啟發和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展評部分讓學生圍繞作業要求進行互評:如是否抓住人物特征,線條排列是否疏密得當,用色是否豐富有變化,畫面是否完整協調。學生談創意敢于與他人的不同,激發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欣賞用其他表現形式畫的人物頭像,打開學生的思維,知道繪畫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教學過程:觀察與交流出示梵高《自畫像》,并與其他畫家自畫像作品作比較。提問:這兩張人物頭像在表現方法有什么不同?觀賞梵高《自畫像》,說說畫家表現的人物特征。討論人物特征的表現方法,揭示課題:有特征的頭像。探討與發現出示有畫家筆觸《自畫像》和無筆觸《自畫像》。學生觀察比較。師生交流,小結:有筆觸的畫面表現更豐富具有動感。出示長短線色彩搭配的圖片:認識類似色搭配,對比色搭配。找一找:類似色搭配的頭像和對比色搭配的頭像,說說有什么不同。嘗試與構思1.出示人物頭像照片,討論:五官有什么特征?2.教師示范,添畫完整畫面。用線條表現人物的方法:線條要疏密得當,臉部可以用短線,衣服可以用長線,選擇合適的色彩搭配,畫面豐富,頭像生動。3.欣賞梵高其他自畫像作品。4.欣賞學生作品。四、創作與指導1.選擇熟悉同學進行觀察,初步構思。2.學生交流人物特征及構思的表現方法。3.教師提出作業要求:作業:運用有疏密、有長短的色彩線條畫出有特征的同學頭像。要求:1)整體畫形,突出特征。2)長短線排列,疏密得當。3)色彩搭配,畫面協調。4.學生創作,教師指導五、欣賞與評價1.展示作品,全班欣賞。2.學生自評、互評作品。評價要求:1)是否抓住人物特征?2)線條排列是否疏密得當?3)用色是否豐富有變化?4)畫面是否完整協調?3.拓展:欣賞用其他表現形式畫的人物頭像。4.教師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