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有層次的風景教學類別:繪畫課時:2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風景畫中近、中、遠景的透視現象,學會運用疏密變化的線條表現風景的近、中、遠景前后層次關系的風景。過程與方法:在觀察與比較的過程中,發現風景的前后層次關系,學習在寫生中表現景物近、中、遠有層次的構圖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觀察和表現的快樂,感受風景畫的層次美,激發對水鄉傳統建筑的關注和對風景畫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點:風景畫近、中、遠景的遠近關系處理。教學難點:運用疏密變化的線條表現景物層次。作業內容:根據照片,運用線描形式畫風景畫。要注意的問題:景物要符合透視原理。教學準備:學具:鉛畫紙、記號筆、彩色畫紙等。教具:有關的水鄉照片、半成品、示范用紙(包括色紙)、同齡人作品等。教學過程: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欣賞與 導入 課前好時光: 出示一組江南水鄉的風景照片與都市風景照比較討論,引出單元主題,讓學生感受江南水鄉的造型特點。 2、教師在其中一張照片上標示并小結,揭示課題。 板書: 有層次的風景 (江南水鄉) 1、學生討論交流: (1)猜猜這是哪里? (2)仔細觀察比較,看看你從中看到些什么? (3)兩兩討論一下,說說這些照片中的建筑特點。 激發學生對江南水鄉的欣賞熱情。感受與 交流 3、出示畫家的作品,對比欣賞富有層次的水鄉照片和相對應作品,發現畫面處理的層次性。 小結: 畫面中由近及遠的景物形成了近景、中景和遠景,富有層次變化。 4、出示一張照片,用矩形取景框引導學生嘗試選取有近、中、遠景的不同構圖形式。 2、學生欣賞: (1)分析照片中的景物的遠近關系是怎樣的? (2)與照片比較,作品中的近中遠景是如何處理的?有什么優點? 3、學生嘗試: 在照片上用取景框選取,畫出構圖草圖并分組交流。 幫助理解近、中、遠景的構圖處理。繪畫與 輔導 5、利用課本資源,比較討論怎樣運用線描形式表現有層次的景物的處理方法。 (1)角度:俯視與平視的效果 (2)線條疏密; 前疏后密的處理——縱深感 前密后疏的處理——層次感 (3)變化:添加與移位的處理 6、出示步驟圖,師生互動演示講解 (1)確定視平線的位置 (2)根據草圖,用鉛筆輕輕定出主要建筑的位置,安排近、中、遠景。 (3)根據透視原理,由主要的景物開始起筆,表現景物的透視現象。 (4)運用疏密變化的線條表現不同層次的景物 (5)通過調整,使畫面更整體 7、鼓勵大膽變化,分層提出作業要求。 8、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4、比較討論: (1)這些畫是怎樣運用線描形式表現有層次的景物的? (2)這些畫中的線條處理有什么特色 5、學生作業: ★觀察、分析畫面,運用線描形式表現有近、中、遠景層次的風景。 ★★用有疏密的線條處理畫面,效果較好,并在線描畫的基礎上施以淡彩。 ★★★收集有層次的風景畫或攝影作品,寫上一句贊美詞,辦個美術展覽角。 學會線描表現風景的方法,完成繪畫。展示與講評 9、展示學生作業 10、引導學生自評互評 評價要求: (1)畫面是否有前后層次 (2)景物表現是否基本符合透視原理 (3)是否能用不同的線條形式表現不同層次的景物。 11、課后拓展: 用收集、攝影或寫生的方法試著留下安亭老街建筑的風貌。 6、自評與互評 (1)學生自評:講述自己的作品中近、中、遠景的處理方法。 (2)集體互評:交流學生作品中的優點。 學習欣賞并評價線描風景作品。作業要求:基本要求:觀察、分析近、中、遠景有層次的風景,運用線描的疏密變化表現風景的有遠近層次關系。提高要求:畫出有層次的風景,添加適合風景的人物,豐富畫面。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