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我的小相框課時:1課時課型:綜合紙工年級:三年級教材:上教版美術教材 三年級第一學期--------------------------------------------------------------------教材分析:本課出自三年級《我愛我家》單元,讓學生利用各種紙材和生活中的廢舊材料進行組合搭配,運用剪貼、切挖、折疊等方法來裝飾照片或作品,從而美化生活。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繪畫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本課教學取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頗高的。課外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廢舊材料也是學生比較喜歡做的事情,把一些小紐扣運用于照片或作品進行再創作,是學生喜歡的美術活動。合理針對照片或作品本身的圖案與色彩進行裝飾美化是學生本課的難點,需要引導學生巧妙組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相框的功能和式樣,學會用彩紙或其他材料,剪貼、切挖、折疊等方法,為自己的照片或作品設計制作有特色的小相框。過程與方法:在制作小相框的過程中,了解相框的作用及常見式樣,學習選材、設計與創意制作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相框造型的裝飾美感,培養搜集材料的習慣,增強美化生活的意識和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學重點:利用各種材料設計、制作相框。教學難點:相框造型有創意。教學準備:學具: 各色彩紙、剪刀、膠水、照片、廢舊材料等。教具: 卡紙、范作、課件等。作業要求:基本要求: 利用彩紙及搜集到的廢舊材料,以剪貼、切挖、折疊等方法設計并制作一個小相框。提高要求: 合理、巧妙地運用材料,有創意地設計、制作造型新穎,色彩協調的小相框。教學設計思路:相框是我們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搜索周圍身邊我們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小相框,而本教學希望通過課堂、通過學生自己的創作讓這個普及性的物品能夠成為個性化的裝飾品,從而讓孩子們有美化生活的意識。所以在設計上是這樣安排的的:第一環節:讓學生在課前收集有故事的照片,通過“photo故事”引發學生的興趣,然后通過在回憶、交流、討論中了解相框的作用,從而揭示教學內容。第二環節:主要在欣賞與發現的基礎上,知道相框的種類、相框的形狀和相框的裝飾方法。第三環節:在師生互動中把握制作的方法步驟,教師適時強調注意點,同時啟發學生的構思與創新。鼓勵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可以合作完成相框的裝飾。第四環節:在展示與評價過程中通過布展“相框展覽會”給學生創設展示的平臺,在展示交流中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幸福感。我們努力去尋找生活、發現生活之美,能夠讓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真正實踐把生活搬進課堂,讓課堂走進生活。使孩子們通過美術教學活動感受到創造美好生活的樂趣!教學過程:一、回憶與交流㈠照片的故事1.展示學生課前準備好的照片或作品。2. 說說照片的背景故事。㈡相框的作用1.回憶你家的照片是如何安置著的。2. 出示學生中有相框和無相框的照片進行比較,請有相框的學生談談為什么要裝上相框。3. 小結相框的作用:展示照片、擺設、美化環境。4. 揭示課題《我的小相框》。二、欣賞與發現㈠相框的種類利用多媒體演示家居、辦公室中的相框,說說相框的種類。 主要有分合式、臺式、掛式。㈡相框的形狀利用多媒體演示不同形狀的相框,討論相框的造型:心形、方形、長方形、圓形等;各種具象造型,如動物形象、植物形象等。㈢相框的裝飾1.方法一——繪畫:先設計相框外形,描繪圖案,然后貼上照片。注意色彩的搭配,根據照片的色彩選用相框的背景顏色和圖案。2. 方法二——剪貼:先設計相框式樣,依據照片大小剪刻相框輪廓,再剪貼上適合的花紋。3. 方法三——綜合裝飾:先設計相框式樣,然后綜合描繪、剪貼、折疊方法和利用廢舊材料進行組合裝飾。三、構思與創作㈠ 師生的演示1. 欣賞優秀相框作品,討論相框與照片內容的搭配。2. 師生共同演示相框的制作步驟:① 依據照片設計相框的式樣;② 確定照片粘貼的位置,可以的話直接貼上;③ 選擇合適的自己喜歡的方法巧用材料進行裝飾;④ 裝上相框的支架,完成作品。3. 出示同一張照片用不同方法裝飾的相框(相框實物),感受不同方法帶來的不同裝飾是效果,學生構思如何制作自己的相框。㈡ 學生創作,教師巡回指導。1.作業內容: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巧用材料制作一個小相框,可以兩人合作完成。2.作業要求:① 相框與照片的搭配要合理、協調。② 用畫畫、剪剪、貼貼的方法設計、制作相框。③ 巧妙利用廢舊材料進行裝飾。四、展示與評價㈠ 創設情境:相框展覽會。㈡ 學生自評、互評:選擇自己喜歡的相框,說說作品設計的亮點。㈢ 師生評析,評價內容:1.相框與照片內容是否相配。2.相框的造型是否有創意。3.相框的材料是否獨特、合適。4.相框的色彩是否協調。㈣ 拓展:為自己的美術作品設計制作一個小相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