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泥條小陶罐課時:1課時課型:制作課型年級:三年級教材:上教版美術教材 三年級第二學期--------------------------------------------------------------------教材分析:《泥條小陶罐》是上教版小學《美術》教材三年級第二學期第七單元《我們來玩泥》中的第1課的學習內容。本單元教學重點是用泥條、泥片造型;掌握泥條、泥片造型的特點及制作方法,提高泥工造型與裝飾美化能力在一、二年級的教學中已介紹了彩泥制作和陶土制作的方法,設計了如捏、壓、團、窩、接等造型制作的泥工基本技法。本單元設計了兩課時教學內容:第18課《泥條小陶罐》和第19課《圓柱體的裝飾》,本課主要了解泥條盤筑工藝的特點,初步運用搓泥條、盤筑及粘合等基本技能制作小陶罐。下一課將用泥條、泥片裝飾圓柱的基本方法,學會運用疊加、卷曲、壓印、刻劃、粘貼等技法裝飾圓柱。學情分析:學習基礎:三年級的學生已具有彩泥制作和陶土制作的經驗,也具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能夠運用一些泥工基本技法,如捏、壓、團、窩、接等進行造型制作。學習動力:學生對陶罐這一表現內容比較熟悉,貼近生活的表現對象學生比較有興趣;泥條盤筑這一表現手法裝飾性比較強,學生對其所產生的特殊美感很有興趣。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泥條盤筑工藝的特點,初步運用搓泥條、盤筑及黏合等基本技能制作小陶罐。過程與方法:在欣賞嘗試過程中,學習泥條盤筑造型的變化及其裝飾泥工制作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傳統技法泥條盤筑造型美的同時創造新的制作技巧,激發對制陶技術的學習興趣,提高泥工造型和裝飾美化能力,進一步增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泥條盤筑造型教學難點:對造型的變化控制及裝飾教學設計思路:盤泥條是一種古老而基本的陶藝成型方法。或粗或細的泥條在造型表現是有著很大的靈活性,盤制的造型富于變化,盤泥條既可以盤成一個造型獨特的花瓶,也可以盤成一對精巧的鞋子,無需特別復雜的技術。因此泥條盤筑對于兒童來說較易掌握。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以前做陶的基礎上,學會用泥條盤筑的方法進行制作。為了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搓泥條和盤泥條的方法,在教學實施上通過四個環節展開,導入與感受環節中選用了視頻圖片欣賞及制作圖例,在制作上給學生以提示,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技能;第二環節欣賞與交流通過欣賞、討論與交流,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泥條盤筑造型特點;第三環節為觀察與嘗試,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引導學生學習泥條盤筑的方法,創意制作。第四環節為交流與評價,引導學生展開作品欣賞與評價,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激發創作熱情,開發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教學過程:一、導入與感受1.播放媒體陶藝視頻導入,感受泥條盤筑這一傳統技藝。2.教學提問1:在前面的陶藝制作課型中我們知道并嘗試了哪些泥工制作方法?(學生討論、復習已學的泥工制作方法,如捏團搓壓等)3.比較欣賞:課件欣賞由泥條盤筑(盤、編、扭等技法)而成的陶罐。4.教學提問2:陶罐中泥條不同的盤筑方法所產生了什么樣的形式變化?與學生討論陶罐中泥條不同的盤筑方法所產生的形式變化。5.揭示課題:《泥條小陶罐》二、欣賞與交流欣賞藝術家的泥條盤筑作品課件欣賞由泥條盤筑(盤、編、扭等技法)而成的陶罐與運用其他方法制作的陶罐作品;教學提問3:它們有什么不一樣?這些泥條盤筑而成的作品有什么特點?你還見過哪些類似的作品?總結泥條盤筑法的特點。三、觀察與嘗試1.出示泥條陶罐圖片,請學生仔細觀察。2.教學提問4:泥條盤筑成型制作時的要點和注意點有哪些?討論泥條盤筑成型制作時的要點和注意點。如塑造時可塑性大,造型多變、泥條間粘連等。3.教學提問5:你所理解的泥條盤筑成型法會是怎樣的?學生介紹自己所理解的方法,教師建議性介紹并示范泥條盤筑成型法:取一塊適量的粘土,雙手的用力均勻搓成粗細一致的泥條。用泥板制作作品的底部。將泥條在底部上繞圈輕輕壓緊,依次序加高,并將內部抹平、壓密,以免干燥和燒制時開裂。根據造型依次加高,注意造型的收縮、擴展或是其他變化,而盤筑泥條的方向走向,還可以用手或是陶拍調整。可用木刀在需要的位置上將坯體抹平,也可以保留泥條盤筑的肌理效果。可在適當位置進行有變化的裝飾,完成作品。4.出示泥條盤筑的其他作品,啟發學生創新思維。5.欣賞同齡人作品及創意作品。6.作業布置:作業內容:《泥條小陶罐》作業要求:運用泥條盤筑的方法造型。①制作底盤——泥板;②捏搓泥條并盤筑成型;③刻畫、添加合適的紋樣進行裝飾。7.學生作業,教師巡視指導。四、交流與評價1.呈現評價內容:誰的陶罐制作工藝最好?(泥條的粗細均勻、泥條的粘接牢固等)誰的陶罐制作最有創意?(泥條盤筑的陶罐造型有變化)誰的陶罐制作最漂亮?(泥條盤筑的紋樣裝飾變化多)2.作業展示與欣賞3.學生自評與互評4.師生評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