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圓柱體的裝飾課時:1課時課型:制作課型年級:三年級教材:上教版美術教材 三年級第二學期--------------------------------------------------------------------教材分析:《泥條小陶罐》是上教版小學《美術》教材三年級第二學期第七單元《我們來玩泥》中的第2課的學習內容。本單元教學重點是用泥條、泥片造型;掌握泥條、泥片造型的特點及制作方法,提高泥工造型與裝飾美化能力在一、二年級的教學中已介紹了彩泥制作和陶土制作的方法,設計了如捏、壓、團、窩、接等造型制作的泥工基本技法。本單元設計了兩課時教學內容:之前的第18課《泥條小陶罐》和本課《圓柱體的裝飾》,本課主要用泥條泥片裝飾圓柱的基本方法,學會運用疊加、卷曲、壓印、刻劃、粘貼等技法裝飾圓柱。學情分析:學習基礎:三年級的學生已具有彩泥制作和陶土制作的經驗,也具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能夠運用一些泥工基本技法,如捏、壓、團、窩、接等進行造型制作。通過上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泥條在泥塑中的作用有了比較初步的認識。學習動力:學生對對泥條在泥塑中應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貼近生活的表現對象學生比較有興趣;本課的學習涉及到的泥工制作方法比較多,是學生對所學泥工技能與知識的綜合利用,學生創意發揮的空間很大,一邊欣賞一邊制作,能夠引發學生對裝飾圓柱的熱情,同時,各種材料制成的圓柱,學生對其所產生的特殊美感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用泥條、泥片裝飾圓柱的基本方法,學會運用疊加、卷曲、壓印、刻劃、粘貼等技法裝飾圓柱。過程與方法:在欣賞、嘗試與合作的過程中,相互啟發與交流,學習用泥條、泥片制作和裝飾的多種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圓柱裝飾造型的變化,體驗圓柱造型的裝飾美,進一步激發學習泥工的興趣。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圓柱體的卷、貼、疊、刻、壓等裝飾教學難點:泥條、泥片疊加鏤空造型教學設計思路:從原始人的圖騰開始,柱形雕刻就是各民族常見的裝飾藝術。人們用粘土做成泥柱,創作自己特有的藝術。世界各民族的圓柱雕刻作品內容豐富,風格獨特。龍柱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本課主要是泥板、泥條、泥片等方法的綜合運用來裝飾圓柱造型,學生們邊做邊學,發揮創意,大膽嘗試。在教學實施上通過四個環節展開,導入與感受環節設計意圖是為了激發學生對圓柱裝飾的興趣;第二環節欣賞與交流通過欣賞、討論與交流,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圓柱的成型和裝飾方法;第三環節為觀察與嘗試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尋找到自己喜歡的方法并用其創作、裝飾圓柱。第四環節為交流與評價,引導學生展開作品欣賞與評價,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學過程:一、導入與感受1.欣賞裝飾圓柱,比較不同的視覺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裝飾的興趣。2.欣賞國內外的圓柱建筑照片,了解一些圓柱裝飾的方法,感受建筑的裝飾美。3.揭示課題:《圓柱體的裝飾》二、欣賞與交流1.欣賞教材中的圓柱裝飾作品,進行比較與探討。教學提問1:你知道哪些裝飾圓柱體的方法?①知道作品是借助柱狀物成型的。②教學提問2:這些作品有什么不一樣?這些裝飾方法有什么特點?(討論)2.教師總結:可以在柱狀物表面,運用粘貼與疊加、刻畫與壓印等方法進行裝飾,也可以直接用泥片、泥條卷曲、疊加等方法成型。三、觀察與嘗試1.教師示范泥板壓印成型法(學生觀察):制作一塊長方形的泥板。裁出一塊一塊長方形的泥板和一塊圓形泥板。把圓底放在桌墊上,再把長方形泥板沿著圓底圍成筒狀,切除多余的泥后進行粘接。成型后,再在表面刻畫各種效果的圖案,這樣一個圓筒就完成了。注意點:圓筒制作時一定要注意筒身與圓底、筒身接縫處的粘接要牢固,避免作品的開裂與變形。2.教學提問3:圖片中還運用了哪些制作方法及多種壓印方式?教師展示其他制作方法及多種壓印方式,學生歸納(如泥片疊加法、泥條拼接法等),啟發學生創新思維。3.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創意作品。4.學生作業,教師巡視指導。作業布置:作業內容——《圓柱體的裝飾》作業要求——借助柱狀物用泥條、泥片成型,并裝飾圓柱。四、交流與評價呈現評價要求:是否完成圓柱的裝飾。是否綜合運用了各種泥工技法。作業是否能夠平穩站立。作業展示與欣賞學生自評與互評:學生說說自己的學習感受,談談通過觀察同伴的作品有什么新的發現。教師講評并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