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畫畫坐著的人課時:1課時課型:繪畫課年級:四年級教材:上教版美術教材 四年級第二學期--------------------------------------------------------------------教材分析:《畫畫坐著的人》是上教版小學第八冊《熟悉的人物》單元第二個教學內容。本課是讓學生了解人體坐姿的比例知識,學會用簡練的線條寫生坐著的人。寫生教學不僅符合小學生向寫實過渡的繪畫心理發展規律而且也是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繪畫能力,開啟學生智能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對學生進行眼—腦—手的信息反饋訓練,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與比較。本課的重點讓學生用簡練的線條表現出人物坐姿的比例關系,學生初步學會寫生人物的方法進而刻畫出生動自然的人物動態造型。學情分析:寫生繪畫對四年級學生并不陌生,由于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的提高已不能滿足他們對于簡單而抽象的畫法,而是試圖進入對客觀地描繪對象的寫實階段。在學生寫生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重點放在坐姿人物的結構與比例上,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以解決學生由圖形寫實期向視覺寫實期的過渡。而寫生繪畫在之前的幾冊教科書中已經出現過,學生有一些的經驗,但要繪畫出人體坐姿的比例,用簡練的線條表現坐著的人的動態造型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通過嘗試用毛絨扭扭棒彎折出人物動態線,抓人物大動勢線來解決本課的重點,不刻意注重人物造型的塑造,降低難度,讓學生感受繪畫學習過程中的快樂,讓畫面表現更自然。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人體坐姿的比例知識,學會用簡練的線條寫生坐著的人。過程與方法:在觀察討論、欣賞實踐過程中,學習發現不同坐姿人物動態特征及表現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發現不同人物坐姿的動態特征和美感,感受寫生過程中的快樂。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用簡練的線條表現出人物坐姿的比例關系。難點:人物造型動態生動自然。教具:教學課件,學生作品,鉛筆,記號筆。學具:鉛筆,記號筆,鉛畫紙。教學設計思路:本課是《熟悉的人物》單元的第二個教學內容。在前一節課學習寫生人物的基本方法,繪畫站著的人物造型基礎上用簡練的線條表現坐著的人物動態。導入用出示兩張照片:站著的人和坐著的人作比較,發現站姿和坐姿的不同點,討論人物比例動態的變化,坐著為5個頭長,身上和腿部的轉折關系,從而揭示課題:畫畫坐著的人。再出示各種坐姿的人物圖片,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師生交流,小結出人物坐姿特征:上身與腿的轉折及動態,人物的身體重心變化與坐姿的關系。分發人物坐姿照片,小組交流,教師提供特殊道具:毛絨扭扭棒,學生嘗試用毛絨扭扭棒彎折出人物動態線,發現不同人物坐姿的動態特征和美感,。學生通過抓人物動態的大動勢線來解決本課的重點。在教師示范前,回顧上節課寫生的方法,思考坐姿人物的比例、角度、動作的三個方面的問題。示范時提示寫生要點:根據坐姿比例,確定人物大動勢線,抓住整體動態特征;用變化的線條和整體觀察的方法,仔細刻畫。教師總結寫生步驟學生再次明確繪畫方法。當出示大師們繪畫的人物坐姿作品時,引發共鳴,提高孩子們的審美,再回到欣賞同學的作品,引起學生自己寫生的欲望。在學生作業前進行寫生對象的選擇,觀察交流,是為了更好的抓人物動態特征,及時給予啟發和引導,感受寫生過程中的快樂。最后展評部分讓學生圍繞作業要求進行互評:如比例動勢是否正確,動態結構是否自然,線條是否概況簡練,整體造型是否生動。交流寫生感受,學生主動參與評價分享過程中。欣賞以坐姿人物為主題的學生作品,打開繪畫創作的思路,拓展了學生的創意思維。教學過程:觀察與交流出示兩張照片:站著的人和坐著的人作比較。提問:直立的人和坐著的人有什么不同?討論人物比例動態的變化,揭示課題:畫畫坐著的人。探討與發現出示各種坐姿的人物圖片。師生交流,小結人物坐姿特征:坐著的人物動態變化在于上身、大腿和小腿的三大轉折。出示不同角度的坐姿圖片,學生觀察比較。分發人物坐姿照片,通過觀察學生嘗試用毛絨扭扭棒彎折出人物動態線。學生交流人物動態的表現。示范與欣賞1.回顧上節課寫生的方法,思考坐姿人物的比例、角度、動作的三個方面的問題。2.教師示范繪畫步驟:(1)定出人物比例及大動勢線(2)畫出基本動態造型(3)抓住特征刻畫細部(4)簡練線條完成作品3.欣賞大師作品。4.欣賞學生作品。四、寫生與指導1.教師提出作業要求:作業內容:用簡練的線條繪畫出坐著的人物造型。作業要求:(1)比例動勢正確。(2)動態結構自然。(3)線條概況簡練。(4)整體造型生動。2.學生進行觀察,選擇寫生對象。3.學生繪畫,教師指導五、欣賞與評價1.展示作品,全班欣賞。2.學生自評、互評作品。評價要求:(1)比例動勢是否正確?(2)動態結構是否自然?(3)線條是否概況簡練?(4)整體造型是否生動?3.拓展:以坐姿人物為主題的學生速寫作品欣賞。4.教師總結。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