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捏塑人物課時:1課時課型:泥 塑年級:五年級教材:上教版美術教材 五年級第一學期--------------------------------------------------------------------教材位置:《捏塑人物》是上教版小學《美術》教材五年級第一學期第二單元《感受民間藝術》中的第1課的學習內容(教材第3課)。前后聯系:本課是學生在學習一定泥工技法,運用泥條、泥片對物體造型的把握和裝飾能力的基礎上的教學安排,二年級上學期《學摩爾來玩泥》是學生第一次使用彩泥來捏塑人物動態,學生能夠捏塑出人物形體動態,《夸張的面具》《巧飾小瓶子》這兩課讓學生初步使用泥條,泥片,泥點裝飾主體物。三年級下冊《我們來玩泥》單元,學生掌握了用泥條,泥片來造型。四年級上學期《泥板塑人物》是學生對人物動態的更深層次的了解,明白關節點與人物動態表現的聯系,四年級下學期《古代瑰寶》單元,學生熟練掌握了泥片包裹,壓印裝飾的方法。《熟悉的人物》單元學生系統性的了解了任務的基本比例知識。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將人物捏塑,對學生對人體結構比例的認識和把握要求較高,本節課的有效落實也為本單元的人物玩偶的內容藝術造型的審美與表現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學情分析:五年級的學生對泥塑學習已經有了學習經驗,能夠熟練地運用,團、揉、捏、壓、印、刻等各種泥工技法,但是還是第一次接觸將人物分解捏塑并進行組裝的辦法來制作泥塑人物。學生已經學習過人物寫生,人物形體動態捏塑,對人體基本結構與比例有著初步的了解,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泥捏造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人體大致的基本結構,知道民間泥塑人物的造型特點,初步運用整體與分解捏塑的方法塑造人物。過程與方法:在運用超輕彩泥捏塑的過程中,觀察不同人物的特征,學習捏塑人物分解與組合制作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欣賞民間彩塑作品,感受民間泥塑人物造型的獨特魅力,激發對民間藝術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人物的整體把握與分解捏塑教學難點——人物局部的組合方法教學設計思路:這節課學生利用彩泥制作民間人物造型,介紹天津“泥人張”泥塑作品導入整節課,緊接著欣賞泥人張泥塑作品,展開整節課的教學,教師現場示范制作人物局部,再利用牙簽把這些人物的局部組合起來,學生可以直白的觀看老師的制作過程,學習老師的制作技巧,這樣既解決了重點也解決了難點內容。教學過程:一、認識與欣賞1.出示民間泥人作品和圖片。教師提問1:你們都知道他們是用什么做的嗎?(泥巴)2.今天我們來看看泥巴的藝術。欣賞泥人張的作品,了解泥人張。小結:造型準確入微,想象逼真傳神。3.引出課題:《捏塑人物》因為泥塑作品完成后需要時間加熱至定型為止,所以我們使用超清彩泥,作品干后自然定型,無需加熱。教師提問2:從單個泥人來看造型、色彩有什么特點?教師小結:民間泥人造型簡練、色彩鮮艷的特點。教師提問3:從組合作品來看又能發現什么規律?(體育運動、表演、勞動、生活等各種主題)風格各異,題材廣泛。二、分析與感受1.課件出示單人圖片提問4:這些捏塑人物刻畫了哪些細節?討論歸納:人物的動態特征和服飾裝飾對表現人物形象很重要。2.欣賞情境作品圖片提問5:組合作品是如何表現不同的主題場景的么?討論歸納:合理的動態與服裝,合理的道具反映生活中的不同場景。三、構思與創作1.教師示范制作步驟:1)在設計人物形象時,抓住人物動態特征。(請同學演一演,擺造型。)小結:人物的動態主要通過四肢的變化來表現。2)包裹服飾,服飾要體現人物的身份與年齡特征。3)裝飾細部。(發飾和臉部刻畫可以最后完成)4)可以做個底座,也可以把腳掌做的夸大點 幫助站立。2.學生作業:分小組確定創作主題,每人分頭制作一個泥人,組合完成。3.作業要求: 把握人物各部分的比例;表現人物的動態。 色彩的運用與搭配。 細節的刻畫與處理。 人物之間的合理組合與場景布置。四、展示與評價1.展示作品。2.交流自己的創作感受,評價同伴作品的優點。作業評價內容:①人物動態的捏塑表現。②細節的刻畫。③服飾、道具等能體現人物形象的特征。3.拓展:民間彩塑的欣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