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課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教材簡析:本單元圍繞“人民當家作主”,探究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和中國優勢的民主形式,使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制度安排上,顯現于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豐富實踐中。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本質要求。第五課圍繞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在說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堅持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內容。主要探究了: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肩負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教學目標:基礎性目標:準確背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具有四項職權,并能繪出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流程圖。拓展性目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性質、產生、職權、設立部門部等相關內容,更好地理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是如何工作的。挑戰性目標:準確把握人大代表的產生、職權、義務,理解人大代表肩負人民重托,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⑴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⑶人民代表與人民的關系。教學難點:⑴我國國體與政體的關系。⑵人民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學情分析:高一學生有一定的社會政治生活閱歷,具備一些政治生活常識,通過一段時間政治生活知識的學習,掌握了政治生活基礎知識,為本框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然而,由于學生社會閱歷尚淺,對本課一些理論性較強的政治術語理解起來較為困難,需要教師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資料,引導學生完成本課的學習。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在教學方式方面,本節課定位為活動探究課,主要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對話交流、調查訪談等方式。在教學手段方面,本節課采用多媒體包含PPT、視頻等手段。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景導入 復習第一單元內容,并引出第二單元內容,并對第二單元內容進行簡單的分析,由此導入新課。 回顧前面所學知識,了解單元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 讓學生了解單元內在聯系,形成知識體系結構構建。議題一 我國人民如何行使國家權力? ppt展示:播放視頻、板書并布置任務:請學生繪制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導圖 學生根據視頻內容和預習,自主繪制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傳導圖,理解人民時如何行使國家權力。 通過課堂活動設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和政治認同。議題二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根據課本相關內容進行小組討論,歸納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相關知識點,形成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的完整體系。 學生歸納全國人大的性質、地位、職權、組成、常設機關等知識,并進行具體分析。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議題三 肩負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 播放視頻,引導學生進行人大代表相關知識歸納,并開展學生活動: 我有建議提人大 歸納人大代表地位、任期、產生、職權、義務,小組討論,形成議案。 使學生樹立有意見和建議可以反映給人大代表和監督人大代表工作的意識,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政治認同,情感態度價值觀升華.課堂小結 ppt展示:知識結構圖 每組派一代表進行知識結構的講解和總結。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課后作業:給人大代表的一封信。板書設計:第五課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第一框 人民代表大會:我國國家權力機關(一)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1、人民如何行使國家權力2、全國人大的地位,職權(二)肩負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1、產生2、地位3、職權4、義務教學反思:這節課的內容較多,我采用了議題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增強制度自信。第五課《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學設計沁縣實驗中學 楊成英教學內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材簡析:本書第五課第二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闡釋了我國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問題。如何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包含哪些內容,如何體現在國家權力的運行中,如何體現人民當家作主……這關乎著怎樣助力人民的幸福、社會的安定、國家的富強,是我們必須回答的問題,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通過對此框題的學習,我們希望學生了解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的背景,了解其內涵,領悟其優越性。以及,認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的地位與作用,為長期堅持、不斷完善這一制度做出努力。教學目標:基礎性目標:認識我國的政權的組織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闡釋我國國家權力如何運行;感受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必然性;拓展性目標:能夠通過對身邊人、身邊事的觀察,感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生活中的體現;能夠通過對比、分析、案例闡釋,體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扎根國情,認同其優越性挑戰性目標:探討《民法典》的產生,論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認同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4.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教學難點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活動原則——民主集中制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學情分析:本課內容的教學對象為高一學生,教材內容思路清晰、案例充分,但理論性較強、抽象度較高、結論性表述較多,需要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情境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觸發學生聯想、類比,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深刻認識和深度學習通過對第一單元三節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明確了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理解了黨領導一切的原因,對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產生了認同。但是,對于人民如何實現當家作主;通過何種制度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存在一定的疑問。同時,對于這一制度的產生、地位、優越性方面,還需要深入的探究。因此,本課需要將第一單元以及第二單元前三框的知識串聯起來,通過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容、產生的原因、行使國家權力的過程,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必須長期堅持,不斷完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議題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體驗、展示、反思相結合.在教學手段方面,本節課采用多媒體包含PPT、視頻等手段。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景導入 播放視頻《偉大歷程》當家做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完成導學案上的自主學習部分 以視頻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思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怎樣建立的。議題一 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 Ppt:稱謂為何不同。 2.播放視頻《新聞聯播》:國家主席習近平6月30日簽署了第49號、50號主席令。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化妝品監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小燕帶領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在咸陽市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決定一法一辦法執法檢查,省人大常委會秘書長參加。 3.探究:高票通過 小組討論、交流、展示 通過第一個材料的分析說明政體的含義。通過對第二個材料視頻的分析歸納出我國權力是如何運行的。。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容和民族集中制的含義。對。高票通過的分析,進一步明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功能 感悟政體的含義 議題式教學,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通過探究學習,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增強政治認同感。議題二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Ppt:三權分立pk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作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 ——鄧小平 3.火神山醫院的快速建成。 小組討論、交流、展示 通過對三個材料的分析,歸納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動員了全體人民以國家主人翁的姿態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行;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體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認識到它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掌握自己命運的必然選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突出的制度優勢,它集思廣益、凝聚智慧;它團結一心、集中力量辦大事,讓人民朝著國家共同的發展目標前進。 讓我們堅定制度自信,在黨的領導、國家有效治理下,不斷成長,不斷進步,逐漸成為國家發展的見證者,國家治理的參與者、設計者。 小組內進行總結交流 總結提升,加深對知識的學習深化。課后作業:1.根據所學內容,繪制知識結構圖。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以下為我國推進《民法典》編纂工作的部分重大事記。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提出編纂民法典的任務;2015年8月,編纂民法典列入了調整后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2020年5月28日15時08分,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結合材料,分析我國民法典的制定過程是如何體現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的?體現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板書設計第五課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第二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是什么(內涵、基本內容)2.為什么(決定因素、地位、優越性)3.怎么做(長期堅持、不斷完善)教學反思:這一節理論型強,比較抽象,需結合學生既有知識及情境使學生理解知識點,我在教學中用了視頻等資料,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建立和強化制度自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