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政治與法治》第一課《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第二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教學目標:【基礎性目標】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過程和意義,描述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理解建立新中國的重大意義,理解改革開放的目的和意義。【拓展性目標】擁護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挑戰性目標】理解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需要堅持黨的領導。教學重難點: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及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意義難點: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含義和歷史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核心素養:【政治認同】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科學精神】引導學生依托歷史知識儲備,深入學習本課,使學生實現學科知識與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融合與提升。【法治意識】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議題探究,明辨是非,使學生牢固樹立熱愛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理念和意識。【公共參與】通過本課知識學習使學生升華對黨的認識,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做有時代擔當的青年。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 教 學內 容 學生 活動 設計 意圖情景 導入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重要論斷,使“中國夢”成為激勵中華兒女奮勇向前的強大精神力量。 關注時政 引導學生關注時政教學 過程 成立新中國 中國人民站起來 圖片展示《復興之路》主題展覽會,引起觀眾的反響 新中國成立的意義P9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并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 展示過渡時期階段 2.過渡時期 (1949年--1956年)P10 (1)過渡時期 ①時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②總路線和總任務: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探究與分享】 思考:從1953年起,國家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對于這三方面的改造,國家分別采取了什么方式或政策 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重大歷史意義 提示:農業:組織農業合作社;手エ業:組織生產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贖買政策。意義:國家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基本建立 (2)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①前提: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 ②標志:生產資料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 ③意義:為我國逐步走向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 【探究與分享】 毛澤東曾說過:“一九五O年到一九五七年,基本上可以說是抄的,就是抄蘇聯。這個抄是必要的,等于寫字一樣,歷來寫字講究臨帖,你不臨帖怎么行呢?所以,不能講一九五O年對一九五七年那個臨帖是錯了。臨帖之后,你就要脫離那個帖,自己獨立寫字嘛。而且,寫草字的人先要寫正楷,然后才能寫草書,不可以一下子就寫草書。看來,要有一個時期學習外國。現在還要學習外國,不能說現在連一點書都不抄了。人家書上是正確的東西,而我們沒有書,這一部分還得抄。取經是一萬年都要取的,你取我的經,我取你的經。不能搞絕對化,所謂絕對化,就是形而上學觀點。全部抄和完全不抄都是形而上學。” 思考:閱讀材料,結合我國的革命和建設歷程,談談你對這段話的認識 3.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P10-11 (1)原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之后,在中國怎樣堅持和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并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必須在實踐中進行艱苦的探索。 (2)成就:基本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教育、科學、文化、國防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國際地位逐步提高。 (3)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取得的物質成就和歷史經驗,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實行改革開放 走向民富國強 【探究與分享】 材料: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思考:結合材料,闡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 提示: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開啟: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 2.作用: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3.目的 (1)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中國強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社會主義: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黨的建設: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4.意義 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使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三、進入新時代 踏上新征程 【探究與分享】 社會主要矛盾是一個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反映。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的準確判斷為黨和國家制定大政方針、長遠戰略提供了重要依據。 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1981年,黨的十ー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千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查找資料,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原因。 結合你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說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內容。 歷史意義 (1)對中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2)對世界 ①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②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3)新征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踏上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 結論:實踐充分證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 學生閱讀,記錄信息 分組討論,代表發言 提取關鍵信息、 鍛煉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能力課堂 小結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再到1978年實現改革開放,歷史和現實一次次的證明了,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是正確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華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就決定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黨將長期堅持的奮斗目標。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重托,歸根到底是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邏輯、政治邏輯、實踐邏輯所決定的。正是有了黨的堅強領導,中國人民才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中國發展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華民族才迎來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政治保證。板書 設計課后 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