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認真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 教學設計課標要求 1.了解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2.識別我國公民的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學情分析:文科學生的現狀:基礎較差,思維不靈活,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自主性,班級學習氛圍不濃厚,但學習態度較端正,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性。教材簡析: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公民,我們應當從生活的各個方面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我國,以憲法為核心構建的法律體系中,民法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關系尤為密切,民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許多條紋包含“權利”二字,民事權利表現為各種各樣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并貫穿人的一生。那么,民法包含哪些民事權利和義務權利?人應當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義務人沒有履行義務可能承擔什么法律責任?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民法的世界:第一課講述“在生活中學民法用民法”分兩框題內容:第一框:認真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第二框:積極維護人身權利。通過本課內容學習掌握如下內容:教學目標:基礎性目標:1.識記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及內容、民事權利與義務、 民法基本原則;理解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在生活中養成學民法用民法的良好習慣;理解民法基本原則,在生活中自覺遵循民法基本原則。 2、全面依法治國,需要每個公民認真學習民法知識,提高法治素養;明白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尊崇法律、敬畏法律,把法治作為工作、生活的準則和指南,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能夠合理合法地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拓展性目標:學會在具體案例中識別民事法律關系挑戰性目標:學會在具體案例中解析民法基本原則教學重難點:1、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及內容;2、解析民法基本原則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與教師點撥相結合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明確目標 情景導入:列舉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法律與我們生活的關系,從而導出我國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體系(民法,勞動法,訴訟法),對于公民而言,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又意味這什么,走進本單元的學習 一、透視民法與民事法律關系 1.民法 (1)重要性:民法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無論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還是就業創業,無一不需要民法的規范(情境導入1) (1)作用: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名詞點擊) (2)地位及意義: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能夠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規范了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2.民事法律關系 (1)含義:是由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2)要素:主體、客體和內容。 ①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類型: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例題說明 ②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民事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它因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而有所不同。(例題說明) ③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民事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探究與分享) 3.法治與德治: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情境導入“扶”還是不扶;道德與法律的探究與分享) 二、民法基本原則 1.必要性 (1)社會成員的私人利益之間以及私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可能形成各種利益沖突。 (2)民法規定一系列基本原則,旨在確保各成員合理合法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調整各方之間的利益關系。 2.調整范圍:民法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司法機關審理民事案件時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 3.具體內容 (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愿原則: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3)公平原則:民事主體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誠信原則:民事主體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6)綠色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探究與分享) 學生展示預習成果 學生通過預習課本,掌握基本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活動一 【議題探究】 探究1: 張某今年21歲,在某公司上班,每月有2800元的收入。為了上班方便,張某在某小區租了一間房。7月份,張某欲花2萬元從李某處買一輛二手汽車,此事遭到了張某父母的強烈反對,但張某還是買了下來。同年10月,張某因車禍死亡。隨后,張某父親找到李某,認為張某與李某之間的買賣無效,要求李某返還錢款,開走汽車。 結合本案,運用《法律與生活》的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分析本案中買賣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 (2)張某向李某買汽車的行為是否有效 為什么 結合本案,運用《法律與生活》的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本案中買賣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 本案中買賣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分別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一張某和李某;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李某向張某給付汽車的行為和張某向李某給付車款的行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張某和李某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2)張某向李某買汽車的行為是否有效 為什么 有效。購車行為發生時張某已經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法律行為,無須征得其父母同意。張某因車禍死亡是在購車行為成立之后,這并不影響他在此前所作出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會在具體案例中識別民事法律關系活動二 探究2: 李某(男)和陳某(女)結婚后開了一家餐廳,并購置了房子和車子。婚后不久,夫妻二人產生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矛盾越來越大。后李某同某餐廳員工劉某確立了不正當關系。2020年2月,李某突然咳血,經醫院檢查發現他患了肺癌,且是晚期。在治療期間,劉某一直照顧他。李某去世前,在公證人以及律師的見證下,立下遺囑,把屬于自己的個人財產全部留給劉某。李某去世后,其妻子陳某堅決不承認這份遺囑,并把劉某告上法庭,要求繼承屬于李某的那部分財產。最終人民法院支持了陳某的訴求。 有人認為,法院的判決違背了民法基本原則中的自愿原則。結合材料和所學民法知識對上述觀點加以評析。 有人認為,法院的判決違背了民法基本原則中的自愿原則。結合材料和所學民法知識對上述觀點加以評析。 材料中觀點錯誤。 ①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法。法與德治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兩者相輔相成。 ②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陳某是李某的合法妻子,繼承屬于李某的那部分財產符合我國法律規定。 ③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李某所立的遺囑會引發社會道德問題,違背了公序良俗。 ④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是我國民法的重要原則,如果遺囑有違該原則,必將面臨無效的風險。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會在具體案例中解析民法基本原則活動三 【課堂評估】 1.某商場舉辦有獎銷售活動,15歲的小張中了一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限制民事 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等獎,并在母親陪同下領取了8000元獎金。回家后小張偷偷拿走7800元買了心儀已久的電腦,其母想拿這筆錢買化妝品的時候發現錢被小張花了,便去找商家要求退貨還錢。此案中( ) ①8000元獎金歸小張個人支配 ②小張用獎金購買電腦應征得父母親同意 ③電腦商家應當退貨還錢 ④小張母親拿獎金買化妝品應征得小張同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既傳承了天地人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又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的民事活動原則是( ) A.自愿原則 B.公平原則 C.誠信原則 D.綠色原則 3.2019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堅持依法辦事,讓遵法守紀者揚眉吐氣,讓違法失德者寸步難行。法治有利于解決道德領域的突出問題,引導人們( ) ①自覺履行法定義務 ②主動行使法律權利 ③自覺履行家庭責任 ④確保不違背公序良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對下列內容分析正確的有( ) ①對胎兒權利的保護,體現了對自然人民事權利的尊重 ②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不符合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③公民人身權和財產權得到更多保障,有利于激發社會活力 ④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是相互獨立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甲為某市市長,乙為甲的秘書。某日,甲乙一起外出在商場購物。甲的錢包丟失,就向乙借了1000元用于購物。甲乙間的借錢關系( ) ①是財產關系,受民法調整 ②是憲法規定的行政上下級關系 ③是人身關系,受民法調整 ④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下列屬于我國民事法律關系的是( ) A.交警對小王的交通違法行為進行的行政處罰 B.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了一份買賣電腦的合同 C.小偷甲因偷盜他人財物被警察拘留 D.甲市政府因市政規劃需要將乙家所在區域劃入拆遷范圍 7.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民事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它因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而有所不同。下列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對應正確的是( ) ①所有權關系的客體——物 ②債權關系的客體——人身利益 ③知識產權關系的客體——智力成果和商業標記 ④人身關系的客體——行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民事主體可完全獨立地參與民事活動,通過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依據法律,下列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有( ) ①18周歲以上的自然人(成年人) ②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 ③16周歲以上且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未成年人 ④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甲紡織廠生產專門用于出口的棉布,所需的原材料棉紗大部分由丙紗廠提供,且雙方簽有長期供貨合同。一次,甲紡織廠接到一個大額海外訂貨單,急需大量棉紗,便向丙紗廠發出棉紗訂貨需求。當時正值棉紗供不應求,丙紗廠見有利可圖,遂將棉紗的價格提高了二倍。甲紡織廠為按期完成訂單,只好接受。丙紗廠的行為違反了民法基本原則中的( ) ①平等原則 ②自愿原則 ③誠信原則 ④綠色原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行為能力。題目中小張因為是未成年人,其監護人有監管該獎金的權利,他中獎得到的獎金,自己不能完全進行支配,如果需要購買電腦,則需要征得其監護人的同意,①錯誤,②正確;本案中小張偷偷拿走7800元買了一臺電腦,該行為是與其年齡、智力不相符的民事活動,故母親去找商家要求退貨還錢,此時商家應當退貨還錢,③正確;本案中,孩子還沒有成年,監護人對孩子的財產是享有一定的支配權的,故不需要征得小張同意,④錯誤。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綠色原則。綠色原則既傳承了天地人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又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D正確。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法治。法治有利于解決道德領域的突出問題,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①③符合題意,②排除;④中的“確保”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4.答案:A 解析:對胎兒權利的保護,體現了對自然人民事權利的尊重,①符合題意;材料中對公民人身權和財產權的保障,有利于激發社會活力,③符合題意。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符合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②說法錯誤。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④錯誤。 5.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民事法律關系。民法典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民事主體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本案中甲乙間的借錢關系屬于自然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受民法調整,雙方形成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①④符合題意;②③與題意不符。 6.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是由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也就是說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合同屬于民事法律關系,B正確。A、D屬于行政法律關系。C屬于刑事法律關系。 7.答案:C 解析:所有權關系的客體是物,債權關系的客體是行為,知識產權關系的客體是智力成果和商業標記,人身關系的客體是人身利益。據此可知,①③對應正確,②④對應錯誤。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