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4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學案:3[1].9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新人教必修4)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4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學案:3[1].9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新人教必修4)

資源簡介

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備考方向要明了]
考綱下載 考情回顧 考向預測
1.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1)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3)具體問題具體分析(4)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本部分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涉及各種題型。從近3年的考題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考查的重點。大多以漫畫、名言警句或時政材料為載體。如2012年浙江卷28題、江蘇卷32題、2011年天津卷7題均考查了矛盾的觀點;2011年安徽卷11題、2012年大綱全國卷39(5)考查了主次矛盾;2012年福建卷39(1)考查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的對立統一及矛盾的特殊性;2012年江蘇卷35(1)考查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辯證統一原理;2011年上海卷3題考查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1)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影響等(2)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原理,分析增值稅改革試點(3)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要求,分析說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的宏觀經濟政策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識記層級]
1.矛盾的含義及屬性
(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是同一性和斗爭性,它們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
2.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3.矛盾的斗爭性
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
(1)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
(2)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
[理解層級]
理解矛盾基本屬性的關系和作用
同一性 斗爭性
區 別 含義 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
特點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它隨時間、條件的變化表現出不同特征 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它貫穿在事物發展的整個過程中
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發展的前提,為矛盾得以存在和發展提供條件②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利用、吸取有利因素來發展自己,推動事物的發展③同一性規定了事物向自己對立面轉化的趨勢 ①斗爭性使矛盾雙方的力量發生變化,推動事物發展。表現為:一是矛盾雙方的斗爭,使雙方共同發展,從而推動整個事物得到發展;二是矛盾雙方的斗爭,使一方力量不斷削弱,另一方力量不斷增強以至戰勝對方,推動事物向前發展②矛盾的斗爭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舊統一體瓦解,一事物轉化為他事物
聯系 ①同一性與斗爭性相互聯結、不可分割。同一性離不開斗爭性,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離不開同一性,斗爭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結合,推動了事物的變化和發展。矛盾著的對立面既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特別提醒]
(1)哲學上所說的“斗爭性”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斗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斗爭”,僅僅是矛盾斗爭性的一種具體形式。哲學上所說的“斗爭性”,包括一切差異和對立,是對具體斗爭形式的抽象和概括。
(2)辯證矛盾和邏輯矛盾:邏輯矛盾是指人們在敘述問題時出現的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現象,是違背同一律的表現;而辯證矛盾指客觀事物本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3)正確區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同一性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即只要能體現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和相互轉化的事例或名言,均是矛盾同一性的體現,同一性是相對的;而斗爭性則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即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
[應用層級]
[例1] (2011·天津高考)“太極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是由黑白兩個魚形紋組成的圓形圖案,俗稱“陰陽魚”(見右圖)。該圖看似簡單,卻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意蘊。其內涵主要有(  )
①一分為二的觀點
②絕對同一的觀點
③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的觀點
④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的觀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題規范]
第一步:審題干
定考點 考查對立統一觀點及矛盾的同一性
抓關鍵 對“太極圖”的解釋和理解
第二步:析選項
選項 對應度 原因
① 正確 “太極圖”體現了陰陽變化
② 說法錯誤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
③ 正確 “太極圖”體現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 正確 “太極圖”體現了矛盾的同一性
1.“自己是自己的對方”,與這句話包含相同哲理的是(  )
A.最好的蘋果酒常帶著木桶的味道,太陽里也會看到黑點
B.擁抱真是一個奇怪的東西,明明靠得那么近,卻看不見彼此的臉
C.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片完全不同的樹葉
D.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解析:選D 本題主要考查矛盾雙方的依存關系。A體現了要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B體現了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C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強調了美和惡、善和不善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與題干包含的哲理相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識記層級]
1.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2)方法論要求: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都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1)含義: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2)表現: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論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1)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理解層級]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辯證關系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區 別 含義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性質表現 同類事物的共性 每一事物的個性
方法論要求 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到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聯 系 二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而不是事物之間數量上多與少的差別,更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普遍現象和特殊現象。具體聯系是: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相反方向轉化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方法論要求
(1)要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規律,并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工作方法。
(2)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視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間的差別;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視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萬事萬物的聯系。
(3)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哲學基礎。
[特別提醒]
(1)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在表現上的對應關系。
(2)矛盾具有客觀性。人既不能制造矛盾,也不能消滅矛盾,矛盾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矛盾的多少是客觀的。就事物發展來說,不能以矛盾的多少為標準來判斷是好事還是壞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發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來衡量好壞,不能一概認為矛盾越少越好。矛盾本身無好壞之分。
[應用層級]
[例2] (2012·江蘇高考)電影《泰坦尼克號》和歌劇《羅密歐和朱麗葉》因歌頌純真的愛情而為世人所熟知,我國的愛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劇的形式在紐約上演,也為美國觀眾所欣賞。這些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都深深打動世界各地的人們。這說明(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在實踐中產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矛盾的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尊重文化多樣性就是要承認文化的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題規范]
第一步:審題干
定考點 考查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的哲理及文化多樣性的相關知識
抓關鍵 這些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都深深打動世界各地的人們
第二步:析選項
選項 對應度 自主分析
① 正確 不同的藝術形式都可以歌頌愛情,說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 正確 無論哪個民族的何種形式,對愛情的歌頌都為世人所接受,說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 說法錯誤 材料未涉及矛盾斗爭性和同一性問題
④ 與題干無關 尊重文化多樣性并不是就要承認文化的同一性
[方法技巧]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應注意的問題
(1)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是近幾年高考考查的重點內容之一。“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抓典型”等工作方法都體現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系。在備考中,考生要注意運用這一原理分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等問題。
(2)不能認為“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應該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體現出來”,二者不是多與少、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二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不能認為“沒有普遍性就沒有特殊性”,應該是“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2.(2012·浙江高考)建設民生工程,既要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又要安排好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還要妥善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由此,我們可以領悟到(  )
①既要著眼于民生中的全局性問題、又要解決其中的局部性問題
②推進民生工程建設,有待于社會改革的整體推進
③既關注民生中的普遍問題,又不忘其中的特殊問題
④提升民生工程質量,需要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B 本題考查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主次矛盾等知識。題干中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屬于全局性、普遍性問題,“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屬于局部性、特殊性問題,建設民生工程要將它們統一起來,①③正確。②中的“社會改革的整體推進”和④中的“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在題干中沒有體現。
    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的關系
[識記層級]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1)含義: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被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聯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方法論: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著重把握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義:每一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處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3)辯證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4)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3.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1)原理依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2)兩點論和重點論的含義: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聯系: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
[理解層級]
正確把握主要矛盾與矛盾主要方面的區別與聯系
項目 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區 別 外延不同 主要矛盾是就復雜事物中所包含的“諸多矛盾”相比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個,而次要矛盾則可以有多個 矛盾的主要方面則是就“同一矛盾”的雙方比較而言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個,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個
內涵不同 主次矛盾講的是“矛盾體”,可以稱為“一個”或“一種”。正因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體”,其內部都包含著矛盾的雙方,所以主次矛盾都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講的是“矛盾側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作用不同 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發展的進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過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又支配著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論意義不同 主次矛盾關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點、抓關鍵、抓中心,但又不能忽視次要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關系的原理,要求看問題要把握本質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視支流
實踐方面的不同  做題時判斷主要矛盾可注意以下字眼,如“重點”“中心”“關鍵”“重中之重”“多數”“主導”等 做題時判斷矛盾的主要方面可注意以下字眼,如“主流”“方向”“大局”“性質”“主體”“優劣”等
聯系 ①二者都是講矛盾發展不平衡問題,是矛盾特殊性的兩種情形②二者同屬兩點中的重點,都是有重點的兩點③二者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④復雜事物包含著許多矛盾,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而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應用層級]
[例3] (2012·北京高考)加強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重點解決體制性障礙和深層次矛盾,全面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體制創新。從哲學角度看,以上論述(  )
①運用了科學的系統優化方法
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統一
③堅持了重點論和兩點論統一
④強調了整體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題規范]
第一步:審題干
定考點 考查系統優化的方法、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抓關鍵 關鍵詞:總體規劃、重點解決、全面協調
第二步:析選項
選項 對應度 自主分析
① 正確 加強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體現了系統優化的方法
② 與題意無關 材料未體現矛盾主次方面的關系
③ 正確 重點解決體制性障礙和深層次矛盾體現了抓重點,全面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體制創新體現了兩點論
④ 說法錯誤 整體功能不是部分功能之和
3.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問題。除了過于樂觀和過于悲觀的觀點外,更多的人主張全面的看待這兩方面的關系。對此,從矛盾的角度看(  )
①互聯網所帶來的好處和壞處各占一定比例 ②互聯網所帶來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對立的方面 ③互聯網本來是好東西,只是后來被壞人利用了 ④互聯網和其他事物一樣在同一與斗爭的關系中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選D 本題主要考查矛盾的對立統一原理。①說法錯誤。互聯網所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具有相對性,因而,互聯網所帶來的好處與壞處所占比例具有不確定性。因此“互聯網所帶來的好處和壞處各占一定比例”的說法是錯誤的。②說法正確,互聯網自身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即互聯網所帶來的利、弊。③說法顯然錯誤,一般來說,互聯網對社會發展利大于弊,其積極作用是主流。④說法正確,互聯網所帶來的利、弊兩個方面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斗爭,推動著互聯網的發展。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識記層級]
(1)含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2)地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3)原因:
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只有從實際出發,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質的事物區別開來。
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只有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理解層級]
1.如何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前提——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唯物論基礎和前提。
(2)關鍵——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點、本質以及該事物存在的具體條件。(對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體分析;對同一事物的不同階段的特點作具體分析;對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體分析)。
(3)重要條件——要在運動中把握事物的矛盾。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發展,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只有在運動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我們在分析每一個具體矛盾時,一定要“事事”“時時”注意它的特殊性,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離開時間、地點和條件,就無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2.正確把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區 別 含義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側重點 側重于矛盾各自特點,反對“一刀切” 側重于主觀符合客觀、反對主觀主義
角度 辯證法角度 唯物論角度
原理 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 物質決定意識原理、規律客觀性原理
聯系 ①二者都突出強調了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去認識事物的不同性質,都是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礎和前提,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首先要堅持從實際出發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深入體現和必然結果,離開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使是正確的方針政策也難以貫徹和落實
矛盾的觀點
關于矛盾的觀點是歷年高考命題的重中之重,縱觀各地的高考試題可以這樣形容:“辯證法年年考,矛盾是重點”。對于矛盾知識的考查往往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文化產業的發展、轉方式調結構、網絡發展的利與弊、改革試點、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熱點問題。
(一)常見設問角度
(1)運用矛盾的觀點(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
(2)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知識,分析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試點)的必要性。
(3)運用矛盾的觀點分析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4)運用矛盾的觀點,分析經濟發展重視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性。
(二)常考知識點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必背答題術語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這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都要堅持一分為二的全面分析方法。
(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依據。
(4)主次矛盾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
(5)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
[應用層級]
[例4] (2011·上海高考)某同學通過實驗發現食用動物油在15-20℃凝固,常用的食用植物油在-15~-10℃凝固。由上述動物油和植物油混合而成的地溝油凝固點在兩者之間,即-5~0℃。該同學根據這一現象,在教師指導下發明了鑒別地溝油的簡易裝置,贏得創新大賽二等獎。她的發明思路符合的哲學道理是(  )
A.在主次矛盾原理的指導下,抓住事物的重點和關鍵
B.在整體與部分關系原理的指導下,立足局部統籌全局
C.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D.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的指導下,實現創新性發展
[解題規范]
第一步:審題干
定考點 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要求
抓關鍵 不同的食用油,都具有凝固這一共性,但不同的食用油凝固點卻不相同
第二步:析選項
選項 對應度 自主分析
A 與題干無關 材料未體現主次矛盾的關系原理
B 與題干無關 材料未體現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原理
C 正確 不同的食用油,都具有凝固這一共性,但不同的食用油凝固點卻不相同,屬于矛盾的個性。某同學據此發明了鑒別地溝油的簡易裝置,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特殊性的體現
D 與題干無關 材料未體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
4.當今,各地城市建設除了追求“人文、生態、宜居”的目標,還注重展現個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這種城建思路體現的哲理是(  )
A.思維與存在的關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解析:選B 本題主要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題干中“各地城市建設追求‘人文、生態、宜居’的目標”,屬于矛盾的普遍性,而注重展現個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屬于矛盾的特殊性,B切合題意。其他三項均與題意不相符合。
[綜合遷移拓展]
全面把握矛盾分析法
(1)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點論、兩分法。
①矛盾的對立統一原理:矛盾雙方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求我們堅持兩分法,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時時有矛盾)。這要求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2)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①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統一原理:二者相互聯結。這要求我們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做到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善于抓重點和主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主干數字記憶]
[隨堂筆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熱點一 全面認識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
1.2012年12月16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今年以來,面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求進的良好態勢。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仍然突出。材料中對我國經濟形勢的分析(  )
A.體現了抓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B.分清了主流和支流,堅持了一分為二的觀點
C.做到了統籌兼顧,不忽視次要矛盾
D.主次不分,層次不明
解析:選B 本題主要考查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等知識。材料中的觀點既看到了成績,又看到了不足,堅持了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B正確。A、C不符合題意,D錯誤。
熱點二 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3年經濟工作。據此回答2~3題。
2.會議提出,要保持客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要扎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這體現的哲學觀點有(  )
①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 ②要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③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④要準確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選C 本題主要考查主要矛盾及矛盾特殊性的有關知識。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體現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扎實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體現了抓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的道理,故②④正確。事物的性質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①錯誤;③不符合題意。
3.在當前世界經濟面臨重大風險、市場動蕩不定的情況下,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保增長、促穩定應該成為當務之急。這句話體現的唯物辯證法的道理是(  )
A.矛盾主次方面關系原理
B.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
C.一分為二看問題
D.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解析:選D 本題主要考查主要矛盾的有關知識。“當務之急”體現了抓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的哲學道理,D正確。
熱點三 增值稅改革試點
4.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與之相符的方法論要求是(  )
①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②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③矛盾具有普遍性 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
解析:選A 本題考查矛盾的特殊性等知識。經濟形勢的變化就是條件的變化,不同的經濟形勢實行不同的政策,從聯系的觀點看,是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的要求;從矛盾的觀點看,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要求,因此②④符合題意。①是辯證唯物論的方法論要求。③屬于世界觀,不選。
5.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2年1月1日開始,由上海市率先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試點。2012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營改增”試點范圍由上海分批擴大至北京等8個省(直轄市)。實行增值稅改革試點體現了(  )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②抓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③分清主流和支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④由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工作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選B 本題主要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實行增值稅改革試點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體現了由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工作方法,①④正確,故選B。材料未體現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故②③不選。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在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寶庫中,有許多言簡意賅的成語、俗語、比方,凝結著深刻的生活智慧。據此回答1~2題。
1. 下列選項與成語“舍本求末,本末倒置”的哲學寓意相同的是(  )
A.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B.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C.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 D.“十個指頭彈鋼琴”
解析:選D 本題主要考查主次矛盾的有關知識。“舍本求末,本末倒置”的哲學寓意是主次矛盾顛倒,講的是主次矛盾的問題,D與之相符。A、B、C講的都是事物是一分為二的。
2.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爭性。下列選項中蘊含了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
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②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③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④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選C 本題主要考查矛盾的同一性。②體現的是發展的觀點;①強調的是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③④強調的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均體現了矛盾的同一性,故選C。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人均生活垃圾年產量為440公斤,全國城市垃圾的年產量達1.5億噸,且每年以8%到10%的速度增長,全國歷年垃圾存量已超過60億噸。據此回答3~4題。
3.垃圾是一大公害,但是據科學家測算,回收利用50萬噸廢紙,可避免砍伐300平方公里的森林。上述事實體現的哲理是(  )
A.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B.復雜事物存在的諸多矛盾有主次之分
C.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D.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解析:選C 一方面,垃圾是公害,但另一方面利用垃圾卻可避免更多資源的浪費,這體現了對立統一的觀點,C正確,其余三項均與題干主旨不符。
4.為解決垃圾污染問題,各地建起了一些垃圾發電廠。此舉不僅解決了垃圾處理難題,減少了環境污染,而且也讓垃圾變廢為寶,得到了充分地利用。這主要體現了(  )
A.聯系是無條件的
B.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
C.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D.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解析:選C “變廢為寶”——垃圾變成電能——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本題并不是指復雜矛盾中主次矛盾發生了轉化,而是矛盾的兩個方面發生了轉化,因此選C排除D。聯系是有條件的,A說法錯誤,B不符合題意。
5. 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A.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具有特殊性
B.矛盾具有普遍性,承認矛盾,揭露矛盾才能解決矛盾
C.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具有隱蔽性
D.矛盾及對立統一
解析:選B “躲不開、繞不過”體現了矛盾不可回避,必須正視矛盾才能解決矛盾,B正確;A、D不符合題意;C表述錯誤。
6.崇尚“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這一觀念發端于我國古老的典籍《易經》。《易經》認為,陰陽和諧是宇宙運動變化的基礎,陰陽變易,整體和諧,化生萬物。這體現了(  )
A.事物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無條件的
B.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是不可分割的
C.事物的變化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
D.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了事物的變化發展
解析:選D 本題考查矛盾與事物發展的關系。抓住信息“陰陽變易,整體和諧,化生萬物”,只有D符合題意。事物矛盾雙方的轉化是有條件的,A錯誤。B、C不符合題意。
7.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此前的部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擴大,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將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由上海市分批擴大至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廣東和廈門、深圳10個省(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明年繼續擴大試點地區,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到全國范圍。這體現了(  )
A.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關系
B.整體與部分的辯證統一關系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系
D.系統與要素的辯證統一關系
解析:選C 實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到全國范圍”體現了從特殊性中總結出普遍性再去指導特殊性,故選C。
8.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因穩定而高速的經濟增長被稱為金磚國家,五國發展模式有所不同:中國號稱“世界工廠”,巴西是重要的“原料基地”,俄羅斯是“能源大國”,印度是“世界辦公室”,南非則是“非洲的資源庫”。這一現象(  )
A.證明了矛盾雙方各有其特點
B.說明了個性寓于共性之中
C.強調了主次矛盾各有其特點
D.體現了共性和個性的統一
解析:選D 本題主要考查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因穩定而高速的經濟增長被稱為金磚國家,體現了它們的共性。五國發展模式有所不同,體現了它們的個性,故選D。共性寓于個性之中,B錯誤。A、C不符合題意。
9.2012年11月7日,奧巴馬成功連任美國總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向奧巴馬表示了祝賀。溫家寶表示,一個良好、穩定、持續向前的中美關系符合兩國根本利益,是兩國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安寧與繁榮。多年來,中美雙方已形成共識:中美之間“和則兩利,斗則兩傷”。這說明(  )
①矛盾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中美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②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理性看待對方發展 ③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中美兩國有各自的核心利益 ④矛盾雙方是相互依賴的,中美應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解析:選A 本題考查矛盾、發展的有關問題。中美兩國在根本利益上不同,①錯誤。“和則兩利,斗則兩傷”,說明必須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②正確。發展中美友好關系,說明必須堅持矛盾的觀點,④正確。③未在材料中體現。
10.農民富則國家富,農村穩則天下安,我國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在胡錦濤同志所做的十八大報告中,依然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下列語句和材料體現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③牽牛要牽牛鼻子  ④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D 本題主要考查抓主要矛盾的有關知識。材料中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把“三農”問題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體現了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抓重點、抓關鍵的方法論要求,③④體現了這一哲理。①體現了事物是運動的觀點。②體現的是量變與質變關系原理。
11.為給身患尿毒癥的妻子做透析,廖某偽造醫院收費單據,4年騙取醫院透析費17.2萬余元。廖家的經歷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網友踴躍捐款。廖某已用捐款向法院退款。被寥某騙透析費的醫院聲稱,在發現廖某偽造繳費公章后,醫院立即報警;公安機關受理后,司法機關按照法定程序處理了本事件。直至目前,廖某的妻子仍在醫院繼續進行治療。該醫院表示,任何人都不能因個人原因不遵守國家的法律,醫院愿意和社會各界一道,繼續為該病人的治療提供便利和幫助。這件事說明(  )
①道德的力量上升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生活中充滿了矛盾 ③離開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無法解決矛盾
④法律與道德永遠是對立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C 本題考查矛盾的特殊性等知識。法不容情,生活中誰都會遇到困難,但解決問題的途徑一定要合理合法,②③符合題意,故選C。①不選,材料體現的不是道德戰勝法律,而是對廖某及其妻子的區別對待:出于嚴肅法紀,立案處理;出于同情,社會捐款。④錯誤,法律與道德是辯證統一的,雖有時也會有矛盾,但不是永遠對立的。
12.近年來,黨始終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嚴厲查處了薄熙來、劉志軍案,贏得了群眾贊譽。中紀委工作會議指出,開展反腐倡廉工作,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這一指導思想蘊涵的哲理是(  )
A.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B.主觀與客觀是具體的統一
C.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承認矛盾、分析矛盾
D.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解析:選D 本題主要考查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兼治”、“并舉”體現了全面的觀點,即兩點論,“注重預防”體現了抓主要矛盾,抓重點,所以D正確。
二、非選擇題
13.義利觀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核心。當前弘揚具有社會進步意義的義利觀,對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人們對義利觀的探索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孔子主張“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孫中山提倡“大義所在”,堅持革命和民族大義,反對“重私心而忘公義”;中國共產黨倡導“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自身的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
材料中義利觀的演變過程如何體現了矛盾觀點?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審好題,從題型看,本題屬于“體現類”的試題,要求結合材料回答,答題步驟是材料+知識點。從知識點看,知識限定為矛盾觀點,所以考生首先要明確矛盾觀點有哪些。要注意題目要求說明義利觀的“演變過程”,演變過程體現的是發展過程,涉及矛盾與發展的關系,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由材料可知,以往人們對義利的觀點是將二者對立起來,沒有看到二者的統一,而社會主義義利觀是看到了二者的對立統一,這體現了全面的觀點,并抓住了重點。不同時代對義利觀的看法不同,這又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
答案:(1)對義利關系的探索,推動了人們對義利觀認識的不斷深化,體現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2)對義利關系的認識既看到二者的不同,又看到二者的統一,體現了矛盾的對立統一,全面地看問題。
(3)不同歷史時代的義利觀各有特點,體現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4.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息息相關。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社會體制改革。針對社會事業長期發展滯后,民生領域“欠賬”多的實際,近幾年來我國財政逐步轉向“民生”財政,加大了對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和保障性住房等社會事業方面的投入。構建“民生”財政,既是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需要。
結合材料,運用唯物辯證法有關知識、分析我國公共財政支出轉向的正確性。
解析:題目要求用唯物辯證法的有關知識分析相關問題,解題時,一是要明確唯物辯證法的相關內容,二是要結合材料分析,實現理論和材料的有機統一。
答案:(1)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社會事業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是相互聯系的,公共財政支出方向的轉變,既能促進社會事業的發展,也能促進經濟發展。
(2)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家財力的增強,針對民生領域“欠賬”多的實際,公共財政必須從對一般性領域的直接投入轉向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投入。
(3)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構建和諧社會,既要抓好經濟建設,又要加快社會事業的發展。公共財政支出方向的轉變,有利于解決社會事業長期滯后的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PAGE
2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勒克县| 塔城市| 英吉沙县| 安宁市| 古蔺县| 大庆市| 樟树市| 湛江市| 岗巴县| 双峰县| 平谷区| 巴南区| 宝清县| 道孚县| 廉江市| 瓮安县| 子长县| 林甸县| 丁青县| 两当县| 福建省| 民县| 民县| 东莞市| 竹山县| 建阳市| 松滋市| 铜鼓县| 汶川县| 汶川县| 宿迁市| 三台县| 政和县| 水富县| 河北区| 孝昌县| 柳江县| 措美县| 巨鹿县| 贵南县|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