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備考方向要明了]考綱下載 考情回顧 考向預測1.哲學的物質概念(1)自然界的物質性(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2.哲學的運動概念(1)運動和物質的關系(2)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 3.物質運動的規律(1)規律的概念(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本課考點在近幾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其中哲學的物質概念和運動概念多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物質運動的規律則是高頻考點,多以非選擇題形式考查。材料的選擇大多以名言警句或生活中事例為載體。如2012年江蘇卷27題考查了運動和靜止的關系;浙江卷27題、江蘇卷28題、安徽卷10題均考查了規律的客觀性;上海卷18題考查了規律的含義。2011年江蘇卷26題、浙江卷27題均考查了運動和靜止的關系;江蘇卷23題考查了規律的客觀性 (1)結合人與自然關系的事例及科技領域中的新發現,說明自然界的物質性、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2)結合相關名人名言,考查規律的客觀性、運動與靜止的關系等(3)結合重大環境問題、自然災害、生態安全問題等考查規律的普遍性、客觀性及人與規律的關系等哲學的物質概念[識記層級]1.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3)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3.哲學的物質概念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理解層級]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不依賴于人的意識”,是說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無論人們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認它的存在,它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是說物質具有可知性,能被人們所反映、所認識。(2)把握物質概念要明確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性,是物質區別于意識的唯一特性。二是物質的可知性。物質雖然不依賴于人的意識,但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能被人們感覺、思維、認識,而不是不可捉摸的東西。(3)要明確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關系。哲學上講的物質是對具體物質形態的共同屬性的抽象和概括,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誤區:人類產生后,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警示: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其存在與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人類社會產生后,自然界的發展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但人類不論是改造自然還是利用自然都是以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固有屬性為前提的,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應用層級][例1] 有關研究顯示,物種之間的相互影響十分緊密。一個物種的消失,一般可影響5到20個物種的功能與生存。每一種鳥類的消失,都將有大約90種昆蟲、35種植物、2到3種魚類隨之滅絕。每兩種鳥類消失,則必然會有一種哺乳動物隨之滅絕。這說明( )A.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B.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和人類的活動無關C.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D.自然界的事物變化萬千,人們不可捉摸[解題規范]第一步:審題干定考點 考查世界的物質性——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抓關鍵 物種之間的相互影響十分緊密,每種物種的消失都會對其他物種產生影響第二步:析選項選項 對應度 原因A 正確 材料體現了自然界的客觀性B 說法錯誤 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但與人類的活動無關的說法則是錯誤的C 與題干無關 材料未體現該觀點D 說法錯誤 否認了世界是可知的1.隨著人們改造自然的范圍擴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來只在動物中傳播的疾病已經威脅到人類健康。這提醒我們( )①改造自然應當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②改造自然必須認識、尊重和保護自然 ③要重視意識對人們改造自然的決定作用 ④要看到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具有相對性A.①②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③④解析:選A 本題考查自然界的客觀性。材料信息警示我們必須尊重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故①②正確;③說法錯誤,夸大了意識的作用,④與題意無關。哲學的運動概念[識記層級]1.運動的含義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1)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3.運動和靜止的關系(1)辯證唯物主義所講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2)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而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3)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理解層級]1.正確理解物質和運動的關系(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和物質是不可分割的。這個原理有兩層含義:第一,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離不開運動。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第二,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物質是運動的主體即載體和承擔者,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2)割裂物質與運動的內在統一會導致唯心主義或形而上學的錯誤。(3)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一樣,是不可想象的。2.正確把握運動與靜止的關系(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整個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當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運動是普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絕對的。(2)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是運動的同時,也承認靜止的存在,具體的物質形態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是相對靜止的。在靜止問題上的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二是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應用層級][例2] (2012·江蘇高考)英國詩人雪萊在《無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兒喜愛歡悅/明天,就會凋謝/我們希望長駐一切/誘惑你,然后飛逸/什么是人間的歡樂/那是戲弄黑夜的電火/像閃光一樣短促”。下列與詩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B.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C.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D.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即含動,動不舍靜[解題規范]第一步:審題干定考點 考查運動與靜止的關系抓關鍵 材料中詩人對事物存在的描述,如“凋謝”、“閃光一樣短促”等表現了其否認相對靜止的形而上學觀點第二步:析選項選項 對應度 自主分析A 與題干無關 此觀點系主觀唯心主義觀點B 正確 此觀點否定了相對靜止,只承認絕對運動,與材料中的觀點一致C 與題干無關 此觀點亦為主觀唯心主義觀點D 與題干無關 此觀點屬于辯證法的觀點[方法技巧]巧辯在運動與靜止關系上的幾種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世界上沒有不運動的事物,事物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靜止只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觀點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如刻舟求劍者則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2.近代思想家龔自珍說:“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這說明( )A.世界上存在無物質的運動B.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C.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D.物質是運動的內在動力解析:選B 本題考查運動和物質的辯證關系。“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是說法度、事例、風氣都是運動變化的,說明不運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所以A錯誤,B符合題意。C表述正確但與題干不符;D錯誤,物質是運動的載體。物質運動的規律[識記層級]1.規律的含義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2.規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1)客觀性: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2)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3.方法論要求(1)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2)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理解層級]1.正確理解規律的含義(1)規律是事物固有的聯系。事物固有的聯系是指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聯系,不是外部強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們主觀想象的,更不是上帝創造的。(2)規律是事物的本質聯系,不是現象的聯系。規律是通過現象來表現的,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能夠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本質無法直接感知。如種瓜得瓜是現象,背后隱藏的遺傳才是規律。(3)規律是事物必然的聯系。事物發展過程中,有的聯系是必然要發生的確定的聯系,有的是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的偶然聯系。規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聯系,而不是偶然聯系。(4)規律是事物穩定的聯系。規律是物質運動過程中穩定的聯系,而不是多變的、易逝的聯系。2.正確理解規律的客觀性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的客觀性是指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規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不管人們是否承認它、喜歡它,它都客觀地存在著。二是指規律是否發揮作用,也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規律起不起作用,關鍵在于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是否存在。當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存在時,規律就必然起作用;當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不存在時,規律就不起作用。3.正確把握物質、運動、規律的關系(1)區別:物質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規律是指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2)聯系:①物質都是運動的,物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世界就是按其固有的規律運動著的物質世界,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③要在物質運動中把握規律,規律的客觀性根源于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的關系近年來,隨著自然環境的惡化和各種極端天氣的出現,使人們不斷深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這一問題也隨之成為高考考查的重點。(一)常見設問角度(1)運用唯物論知識,說明為什么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分析自然環境惡化和各種極端天氣出現的原因。(3)運用哲學觀點,分析人類應如何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二)常考知識點自然界的物質性、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規律的客觀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意識的能動作用、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發展觀、價值觀的導向作用。(三)必背答題術語(1)自然界是物質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否則,便受到規律的懲罰。(3)人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但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建立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之上。——————————————————————————————————————[應用層級][例3] (2012·安徽高考)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下列詩句中與此寓意相近的是( )A.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B.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北朝·王籍)C.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唐·賈島)D.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唐·孟浩然)[解題規范]第一步:審題干定考點 考查規律的客觀性抓關鍵 1.荀子詩句中的關鍵詞:常道、常數、常體2.D選項中的草木榮枯自有時第二步:析選項選項 對應度 自主分析A 與題干無關 體現了實踐與認識的關系B 與題干無關 體現了對立統一規律C 與題干無關 體現了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D 正確 體現了規律的客觀性3.荀子說:“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這句話表明( )A.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萬事萬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解析:選D 本題考查世界的物質性及規律的客觀性等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題干的意思是天不會因為人們厭惡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來,地不會因為人們厭惡遼遠就停止它的廣大,說明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選D。A、B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干的主旨。C說法錯誤,客觀事物本身沒有意志,只有人才有意志。[綜合遷移拓展]全面把握世界的本質(1)世界是物質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2)物質是運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事物的發展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靜止是事物運動的特殊形態。(3)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世界是按其固有的規律運動著的物質世界,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4)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人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否則便會受到規律的懲罰。(5)人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發現、認識和利用規律,通過改變規律發揮作用的條件和方式為人類謀福利。[主干數字記憶]熱點一 關注生態安全,保護共同家園2012年,全球可謂是“水深火熱”。一貫涼爽的俄羅斯連續兩月酷熱難耐,一貫少雨的巴基斯坦竟洪水滔天,……極端天氣一次次的出現,讓人們不得不深層次關注生態環境安全問題。據此回答1~2題。1.“天人合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強調人與自然密切相連,不可分割。這一觀點的現實意義在于能夠引導人們( )①承認人與自然的客觀聯系 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規律 ③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類 ④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選B 本題考查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合一”這一觀點的現實意義在于引導人們承認人與自然的客觀聯系,與自然和諧相處,①④當選。②錯在“創造”。③錯在“征服”。2.2012年11月10日,北京遭遇入冬以來的第二場大雪。總結第一場大雪的經驗教訓,北京市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要緊急動員廣大農業干部和技術人員深入災區、深入基層、深入農牧業生產第一線,精心指導農牧民加固畜禽圈舍和蔬菜溫室大棚等設施,及時清除積雪,調控溫度濕度,增強設施保溫抗寒能力。這體現了( )A.實踐決定認識B.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C.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D.人類的力量是巨大的,無所不能解析:選B 本題考查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材料體現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A、C兩項與題意不符,D表述錯誤。熱點二 十八大提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目標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到建黨100周年之際,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據此回答3~4題。3.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十八大又提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這體現的唯物論道理有( )A.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B.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D.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解析:選B 本題主要考查世界物質性原理。結合我國實際提出新的奮斗目標,做到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其理論依據是世界的物質性原理,B正確。A不符合題意,C、D是辯證法的內容。4.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說明( )A.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前提B.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C.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D.主觀能動性制約著客觀規律的存在和發展解析:選C 本題考查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尊重規律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前提,A錯誤。客觀規律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D錯誤;材料強調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C正確,B不符合題意。熱點三 2013年經濟工作的基調是繼續穩中求進5.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會議認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繼續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立足全局,突出重點,扎扎實實開好局。“穩中求進”主要體現了( )A.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B.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系C.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D.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解析:選A 本題考查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等知識。“穩”強調了哲學上的相對靜止,“求進”則注重了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絕對性,因此穩中求進正確地認識到了事物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A應選。B、C、D均不符合題意。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這里的“客觀實在”是指( )A.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B.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的總稱解析:選B 本題考查對物質概念的理解。客觀實在是對具體的物質形態的概括抽象,但不等于具體的物質形態,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的總稱,A、C、D排除;B是對“客觀實在”的正確理解,當選。2.現行理論認為,宇宙從大爆炸中誕生時產生了等量的正物質和反物質,但我們很難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質。近期,歐洲科學家成功制造出多個反氫原子,并使其存在了0.17秒,這是物理學界的突破性發現,也是人類首次捕獲到反物質。材料表明( )A.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知性B.正物質和反物質都具有客觀實在性C.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D.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主要標準解析:選B 本題考查物質的唯一特性。材料中的實驗驗證了反物質的存在,說明不管是正物質還是反物質,都包含著一切物質所共有的客觀實在性,B正確。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A混淆了物質的可知性與客觀實在性。意識有正誤之分,C說法錯誤。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D中“主要標準”的說法錯誤。3.截至2012年8月23日,已經有6個臺風登陸我國,目前又有兩個臺風“天秤”和“布拉萬”向我國沿海靠近。回顧今年以來登陸我國的臺風,呈現出明顯的頻發多發、密集登陸、威力強大等特點。氣象專家指出,臺風是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強熱帶氣旋(風速超過32.6米/秒)。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強熱帶氣旋稱為颶風,也就是說在中國、菲律賓、日本一帶叫臺風,在美國一帶則稱颶風。這一事實蘊涵的哲理是( )A.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物質的B.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C.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D.新事物在力量上強于舊事物解析:選B 本題考查運動與物質的關系。材料從臺風的形成說明了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B應選。A、C不符合題意。D觀點錯誤。4.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客觀的。下列要素集中體現人類社會物質性的有( )①地理環境 ②人口因素 ③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④人類思維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選A 本題考查人類社會的客觀性。人類的思維是主觀世界的組成部分,④可排除。①②③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故選A。5.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地震最高震級只有5.7級,然而遇難人數卻達81人,70多萬民眾受災,為何破壞性如此大呢?專家表示,當地生態遭破壞致地質環境脆弱等是主要原因。這警示我們(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 ②人類活動必將引起自然災害的發生 ③承認自然的客觀性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前提 ④改造自然務必要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A.③④ B.①③C.②④ D.①②解析:選A 本題以云南彝良地震為背景考查自然界的客觀性。由于當地生態遭破壞致地質環境脆弱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這告誡我們應該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③④符合題意。①不屬于警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災害之間沒有必然聯系,②錯誤。6.2012年8月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6%,漲幅連續回落。我們能通過價格數據來研究價格背后的種種矛盾和問題,這說明( )A.相對靜止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礎B.承認靜止是人們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C.哲學上講的靜止,是指事物的絕對不運動狀態D.是否存在相對靜止,在生活中是沒有意義的解析:選A 本題考查對相對靜止的理解。材料中“漲幅連續回落”屬于相對穩定和靜止狀態,故A符合題意。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們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故B錯誤。哲學上講的靜止具有相對性,故C錯誤。D觀點表述錯誤。7.在西方,芝諾提出了“飛矢不動”的理論,迷惑了很多人。下列對芝諾的“飛矢不動”說評價正確的是( )①承認了事物包含相對靜止的一面 ②承認了事物處于絕對運動之中 ③否認了飛箭在同一瞬間離開這一點向新的一點運動的趨勢 ④陷入了形而上學的不動論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選C 本題考查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關系。②明顯錯誤,排除含②的選項,故選C。在我國燦若星河的文學寶庫中,有眾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據此回答8~9題。8.“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這句話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A.規律是事物本質的必然的聯系B.只有自然界的運動是有規律的C.規律可以為人所認識D.一切事物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解析:選D 本題考查事物運動的規律性。材料中的“法”即法則、規律,說明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D正確,B縮小了規律的存在范圍,A、C不符合題意。9.荀子在《天論》中說:“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注:從,順從,聽命。孰與,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這句話體現出的哲理是( )A.人不能服從自然,要改造自然B.人不但要尊重客觀規律,更要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C.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客觀規律,使之為人類服務D.在人與自然之間,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解析:選B 本題考查規律是客觀的,但可以被認識和利用。規律是客觀的,要求人們要遵循規律,但人們在規律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來為人們服務。故選B。A不符合題意。C錯在“改造規律”。D錯在“人的需要和自由第一位”。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18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據此回答10~11題。10.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是我黨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城鄉差距拉大、就業壓力增加、資源短缺、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突出問題和矛盾提出來的。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哲學依據是( )A.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B.把握事物間的聯系,能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C.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D.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解析:選A 本題考查對物質和意識關系等知識的理解。材料的主旨是強調科學發展觀與我國面臨的實際問題的關系,即科學發展觀作為主觀認識,它是根據我國發展的客觀實際提出來的,是由物質決定的,故A觀點正確。B、C、D三項中的聯系、矛盾、以人為本觀點都偏離了題干的主旨,故排除。11.十八大指出,我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根據新形勢、新情況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這表明( )①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②要以黨的指導思想為根本出發點 ③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④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與客觀相符合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選C 本題考查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等知識。想問題、辦事情要以客觀存在的實際狀況為出發點,②表述錯誤,可用排除法選擇C。12.漫畫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給人警示。 漫畫《沒有過不去的橋》告誡我們: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A. 能夠限制或排除不利條件的影響B.可能會受到客觀條件的阻礙C.就能辦好一切事情D.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正視客觀條件解析:選D 本題考查規律的客觀性。漫畫中的人無視客觀存在的問題和危險,必然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這告誡人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正視客觀條件。B不符合題意,A、C說法錯誤。二、非選擇題13.濕地是地球的腎,對于濕地保護的認識存在一些偏差:一味地追求原始,存在“打碎新世界、恢復原生態”的沖動。時空變化是不可能復原的,盲目追求原始的生態環境就像春秋時代楚人刻舟求劍一樣可笑。因此,我們既要反對改造自然的狂妄,認為人類可以征服一切;也不能因敬畏自然而無所作為。(1)材料中說:盲目追求原始的生態環境,就像春秋時代楚人的刻舟求劍一樣可笑。從哲學角度分析楚人刻舟求劍的可笑所在。(2)“我們既要反對改造自然中的狂妄,認為人類可以征服一切;也不能因敬畏自然而無所作為”這句話蘊涵了什么哲學道理?解析:做好此題的關鍵是把握住問題的實質:第(1)問考查對物質與運動的關系的理解;第(2)問考查認識規律、尊重規律、利用規律的知識。注意要靈活組織,全面作答。答案:(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沒有脫離運動的物質。“刻舟求劍”中的楚國人,否認了舟、水、劍是運動的,忽視了二者關系的變化,因此求劍失敗,也是荒唐可笑的。今天我們如果無視時空的變化,盲目追求原始的生態環境,也就同那個楚國人一樣可笑。(2)①自然界是客觀的,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我們改造自然,要尊重自然,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盲目蠻干,否則就會受到懲罰。②人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改造自然為人類謀福利。③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14. 2012年入秋以來,全國豬肉市場迎來“漲”聲一片,各地網民也紛紛加入到對這一現象的討論中。網民甲發帖:根據經濟學家和業內人士觀點,這輪豬肉價格上漲的原因包括:一是對近兩年豬肉生產流通不景氣的報復性反彈;二是與當前通脹推升人力成本、飼料成本、運輸成本等有關;另外在飼料和生豬流通環節存在著囤積投機等問題。網民乙跟帖:穩定豬肉市場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有關部門要立即行動起來,盡快恢復和出臺扶持生豬生產的政策,向市場發出穩定信號,同時研究治本之策,跳出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實現平穩健康持續發展。(1)根據網民甲的發帖內容,簡要分析豬肉價格上漲所體現的經濟學道理。(2)結合網民乙的跟帖,運用哲學中有關規律的知識簡要分析政府應當如何穩定豬肉市場。解析:第(1)問,需要對應材料中有關豬肉價格上漲原因的三層信息,逐一調動所學的經濟學知識即可。第(2)問,要明確知識范圍要求“運用規律的知識”,以及題目指向“政府如何穩定豬肉市場”,由此推斷,需要調動的知識是規律客觀性的兩個方法論要求,即一要按 規律辦事,二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答案:(1)①供求關系影響價格,供不應求,價格上漲。豬肉生產供不應求是導致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②價值決定價格。在通脹壓力下,生豬養殖和流通成本的增加推動了豬肉價格上漲。③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在飼料和生豬流通環節存在著囤積投機等問題體現了市場調節的局限性。(2)①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政府對豬肉市場的調控,必須以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為前提。②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政府應該積極行動起來,認識和把握豬肉生產和流通的內在規律,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研究治本之策,促進豬肉市場平穩健康持續發展。PAGE1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