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五單元 走向近代第十五課 探尋新航路 教學設計【教學任務】課程標準 知道探尋新航路的熱潮,通過哥倫布“發現”美洲和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開辟的世界影響。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開辟是對世界歷史影響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本課主要分了三部分內容:探尋新航路的熱潮、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探尋新航路的原因和條件,第二、三部分介紹了探尋新航路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第一部分與第二、三部分之間是因果關系。14、15世紀,歐洲商品經濟日趨發達,歐洲人渴望黃金和新的市場,在這一主因的推動下,哥倫布等一批探險家紛紛踏上了艱難的探尋之路。隨著一條條新的航路被開辟出來,原本基本上相互隔絕的世界各民族、地區、國家有了接觸和聯系,人類逐漸進入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階段,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學情分析 初三學生由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對歷史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仍處于感性認識階段,所以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綜合能力不是很強。同時由于教材是專題式的編寫,進而對于學生全面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所不便,作為教師則需要在每一單元結束之后,進行總結,并綜合理解。同時適時的增加一定的課外知識。在教學中要增強直觀性和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認識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較全面的歷史觀點。核心素養 通過對史料的解讀,正確認識歷史敘述,并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理解;通過地圖并構建時間軸,分析地理環境對文明形成的影響,鍛煉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構建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能夠將歷史事件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通過對重點知識點分析和講解,讓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從歷史中獲取有益的信息。教學重點 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新航路開辟的世界意義【教學流程】環節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情境引入 通過介紹瑞典人克勞斯·馬格努斯的《海圖》,讓學生自己發現《海圖》中很多奇奇怪怪的海怪,然后提問學生“是什么讓人們如此無畏的駛向大海?而未知海域的盡頭又是什么?”,引起學生的思考。 通過新穎的導入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講授新課 通過展示“歐洲人去往東方的舊航路”和“歐洲人開辟的新航路”兩幅地圖來對新航路進行介紹,然后提問學生“海洋中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危險,并且已經有了舊航路,那為什么歐洲人還要開辟新航路呢?”朝向大海通過展示昆丁·馬蘇斯《銀錢兌換商夫婦》的圖片,并結合材料讓學生思考“人們為什么開辟新航路”,教師講解“正是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所以歐洲各階層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獲取財富”。然后結合人物對話的形式讓學生思考“去哪里尋找黃金呢?”教師結合材料介紹馬可·波羅,然后使得學生認識到“《馬可·波羅行紀》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無限想象和向往”。進一步引申問題“為什么歐洲人不走舊有的航路到達亞洲呢?”然后結合圖片中剪刀的形狀,讓學生認識到“奧斯曼帝國阻斷了東西方之間的傳統通商要道”。進一步提問“海上危險重重,歐洲何以敢走新航路?”然后結合迪亞士和哥倫布說的話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新航路開辟的精神動力是“文藝復興倡導的開拓冒險精神。”而宗教動力是“對外傳播基督教的需要。”結合亨利王子和伊莎貝拉女王的故事并結合材料分析“人民為何能開辟新航路?”從而得出新航路開辟的條件。利用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中的“由于他們有專門技術,有經濟實力,有豐富的思想,還有相對抗的君主國之間的競爭,他們的追求必定成功......總之,西方社會已達到起飛點,即將起飛;而它一旦起飛,必將掃清海路,不可阻擋地向全球擴張”進行過渡。揚帆起航通過故事會的形式,一一介紹四位航海家“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然后對他們進行一一對比。結合地圖讓學生了解到新航路開辟中,西班牙向西航行而葡萄牙向東航行。逐浪前行教師結合圖片講解哥倫布的故事,然后結合材料和麥哲倫航海日志,然后提出問題“依據這些事例我們可以看到航海家的那些品質?”,從而讓學生得出結論“航海家擁有勇于開拓、創新進取、不怕犧牲、克服困難的精神品質”,并且介紹哥倫布的由來。結合圖片和材料,讓學生思考“哥倫布為何能受到人們的紀念?”,從而得出新航路開辟的第一個影響“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結合圖片和材料進行分析,得出新航路開辟的第二個影響“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分析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中的世界地圖和1502年坎迪諾世界地圖,并結合材料進而分析出新航路開辟的第三個影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然后利用霍華德·津恩《美國人民的歷史》的材料“哥倫布與其西班牙船隊在入侵了巴哈馬群島后,殘酷地虐待和屠殺島上的印第安人。他們殺死一個印第安人如同踩死一只螞蟻,把印第安人剁成碎片以試其刀是否鋒利”,進而讓學生思考難道哥倫布是“殘暴血腥的屠夫嗎?”教師介紹哥倫布日遭到了部分歐美國家的抵制,并展示圖片和材料然學生分析“人們為什么抵制紀念‘哥倫布日’?”,從而得出結論“揭開了殖民掠奪的序幕,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殖民地的長期的貧困”,最后提出問題“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呢?”,教師進行講解從而得出“評價歷史人物要全面、公正、客觀,要依據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同時要把歷史人物置于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去評價。”勇立潮頭教師大概講解鄭和下西洋的故事,然后引導學生認識到“‘鄭和之后,再無鄭和’,自明清之后,中國人充滿了對海洋的恐懼”,然后展示《倫敦新聞畫報》中的圖片,老師進行提問“這是一幅中國海怪圖,讓我們來猜猜‘它’是什么?”,然后在進行介紹指出,這幅圖是“十九世紀中國漫畫中英國水手形象”,讓學生認識到中國近代屈辱史中我們對英國人的恐懼,進而讓學生知道正是由于無知,所以我們落后,也正是由于落后,所以我們才被動挨打。最后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指出中國正在建設海軍強國,在全新的征程中,中國必將逐夢深藍,勇立潮頭! 通過豐富的材料和圖片進行講解和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的觀念。通過學生自我表達,既讓有利于學生理解歷史人物,又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得課堂具有趣味性,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對地圖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結合對哥倫布人物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與本課導入相呼應,使學生認識到海軍建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學反思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