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型 新授課 課題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 課時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的簽訂。面臨八國聯軍的侵略,義和團和部分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義和團最終還是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學情分析 八國聯軍侵華后簽訂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控制下的統治工具,學生對此歷史事件應當是耳熟能詳,由于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但八年級學生在積累一年的歷史學習經驗中,史料閱讀能力和歷史事件概括能力皆有所提高,因此本課在講解中應注意運用史料加深學生對《辛丑條約》內容的理解。課標要求 內容要點:知道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的史實;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 認知提示:義和團及清軍愛國官兵抗擊八國聯軍,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延伸:組織學生觀看《八國聯軍》等電影。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義和團運動興起和發展的概況;了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基本史實;掌握《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通過分析扶清滅洋的口號的進步性與局限性。過程與方法:收集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及八國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的資料并在課堂上展示。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義和團戰士和清軍愛國官兵英勇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史實,體會中國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通過了解八國聯軍的野蠻殘暴的罪行,揭露帝國主義的殘暴性,認識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學重難點 重點:義和團興起的原因及口號、八國聯軍侵華的路線難點:《辛丑條約》簽訂的內容及影響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情景教學法學習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法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次備課一、展示課題: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 二、展示學習目標: 1.結合圖片與材料,分析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及口號。 2.根據地圖跟,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路線和結果,探究《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影響。 3.梳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反思中國探索屢遭失敗的原因,明確出路。 三、講授新課: (一)時代誤赤誠 1.義和團的興起 展示圖片,講述八國聯軍和義和團的興起: 看圖思考問題: 八國聯軍是哪些國家? 口述八國聯軍為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俄國、意大利、奧匈帝國。 圖中招致殺身之禍的義和團是什么組織? 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隨著民族危機的加劇,這些組織逐漸由反清的秘密結社或單純的習武團體,轉變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反帝斗爭組織。 2.義和團興起的原因和口號 展示材料,分析義和團在當時興起的原因? 材料1分析可得出:戰爭賠款的增加,使得人民不堪重負; 材料2分析可得出:民族危機的加深,人民反抗列強侵略的斗爭日益高漲; 材料3分析可得出:戊戌變法的失敗,進一步展現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材料4分析可得出:自然災害的嚴重。 展示重點材料,進一步探究義和團口號在當時所反映出來的本質,評價其進步性和局限性: 展示問題:這個揭帖展示了義和團哪些主張/口號?結合圖片信息,你怎樣看待這些? 義和團的主張和口號: 義和團主張通過武力反抗將列強趕出中國;主張保清、扶清。即扶清滅洋。 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環境下,加之清政府的腐敗統治,“扶清滅洋”口號,雖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但其體現出義和團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時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 教師過渡:面對主張扶清滅洋的義和團,清政府對此采取什么態度?這一運動的發酵又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呢? 腐朽亂時事 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轉變 展示材料,分析問題: 材料1: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可以用來借助排外。慈禧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但剛毅竟向慈禧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因此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入北京城內勤皇。 材料2: 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團民則沿途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材料3: 1900年6月中旬,侵華帝國主義海軍在沙俄海軍將領指揮下,聯合進攻大沽口炮臺...失守。同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后,發出解散義和團民的上諭。 展示問題1:根據材料一、三,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前后態度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答案:清政府的目的始終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 展示問題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分析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 明確答案: 直接原因: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自己的侵略權益;根本原因: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 八國聯軍侵華的路線和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過程: 展示地圖: 講述過程中重要的幾場戰役: (1)廊坊狙擊戰 根據義和團取得廊坊狙擊戰的成功,試分析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并得出答案: ①義和團的英勇作戰 ②列強之間的相互盤算 ③清軍的幫助 (2)攻占北京 概括民族英雄的精神品質;“剿匪御詔”帶來了什么結果?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答案: 沉毅果敢,英勇抗爭,不畏強敵 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 展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最終結果并加以史料補充: 教師過渡: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最終,中國清政府依舊戰敗,面對此前一次又一次戰敗敗后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這次清政府又將面臨著怎樣的后果呢? 屈辱朝新途 《辛丑條約》的簽訂 歸納《辛丑條約》的內容并分析其影響 教師講解各領域的影響: 經濟領域: 政治領域: 軍事領域: 社會方面: 外交方面: 歸納總結升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教師提出疑問: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社會各階層也積極進行探索,其中林則徐、洋務派主張向西方學習技術、維新派主張向西方學習制度,但探索屢遭失敗,中國的出路在何方呢? 學生明確課題 齊讀學習目標 1.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 2.掌握義和團興起的原因,并分析義和團運動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根據材料,清蒸都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轉變,明確清政府轉變態度的目的和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 2.結合材料和教師講解的相關內容,歸納整理以循環講解形式呈現本節內容。 結合史料,小組探究,根據教師的講解明確《辛丑條約》的簽訂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所造成的的影響。 梳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和探索過程,解疑答惑,突破難點。 使學生明確課題 掌握本課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把握重難點。 結合與文字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 1.通過這一內容的講解與思考,突破本課的重點內容。 2.通過史料解讀和分析,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唯物史觀與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通過小組探究,突破本課的難點內容。 2.教師把握難點,逐一講解,有助于完成本節課核心問題的生成,促使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板書設計 第7課: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鞏固練習 1.1842年中國割香港島給英國;1851年反帝反封建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中國,6月義和團在廊坊一帶阻擊敵人,取得大捷。對上述材料所體現的歷史主線最準確的概括是( ) 西方列強侵華史和中國人民的抗爭史 B.中國人民探索史 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D.西方列強侵華史 2.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主要表現( ) A.向列強“借師助剿” B.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C.拆毀大沽炮臺 D.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