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三國鼎立【課程標準】知道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能講述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并分析出各自的影響。歸納魏蜀吳三個政權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兩次戰役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也起重要作用。【學習重難點】重點: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學習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教師:在東漢末年,為什么會涌現出像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云、孫權、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們都有什么樣的作為?對后世有什么樣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從這一課的學習中尋找答案吧。第16課 三國鼎立(二)教師引領,合作探究:展示:一、官渡之戰教師:我們要探究三國形成的歷史,就要了解東漢末年的境況。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問題:這反應了一種什么社會情況?生試說。教師:長期混戰帶給人民無盡的災難和痛苦,同時也使北方的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渴望早日結束戰亂,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誰順應歷史的潮流、順應人民的愿望,結束了這種戰亂局面呢?(曹操)展示:曹操 曹操能謀善斷,很有眼光,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用詩抒發了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怎樣的志向?(懷有雄心壯志,想要統一天下)探究:曹操要統一天下,必先統一北方,為實現其遠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準備?提示:政治上:把漢獻帝從都城洛陽接到許、重視人才;農業生產上:實行屯田,組織軍隊和流亡的民眾從事農業生產。展示:《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形勢圖》問題:在北方的各派軍閥中,能與曹操相抗衡的是誰呢?(袁紹)隨著曹操勢力的壯大,曹操與袁紹展開了決戰,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展示:教材 “官渡之戰示意圖”,認真讀圖,哪位同學能敘述一下官渡之戰的大致過程?學生對照地圖敘述戰爭過程,戰爭的各個要素時間:地點:雙方:過程:結果:影響:答案:官渡之戰:公元200元,袁紹與曹操,曹操打敗袁紹,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過渡:在官渡之戰后,曹操又陸續消滅了一些軍閥,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此時,如果你是曹操,統一北方后,你會有何打算呢?(統一全國)展示:二、赤壁之戰教師點撥:曹操想統一全國,此時的天下大勢如何呢?(出示天下大勢圖)問題: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的主要對手有誰?(劉備、孫權)教師:提到劉備,曹操評價他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就是說,天下看得起的只有劉備和他自己。提到劉備,自然而然會想到誰?(諸葛亮)鼓勵生講述三顧茅廬的故事。教師:曹操的另一對手是孫權。他評價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手下主要將領都有誰?(周瑜等)關于周瑜,我們一起來聽聽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播放課件和音頻)《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教師:周瑜少年得志,是赤壁之戰的關鍵人物。大家再觀察地圖,此時天下這三方勢力中誰最強大?(曹操)面對曹軍的進攻,孫權和劉備該怎么辦?(聯合起來)孫權和劉備在諸葛亮的積極斡旋之下,決定聯合起來對抗曹軍,于是就發生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展示: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學習“赤壁之戰”,并講述赤壁之戰的經過。學生講述教師:曹操打敗袁紹、基本統一北方后,舉兵南下,想一舉統一全國,號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派諸葛亮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孫權命令周瑜為主將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劉備軍隊共約五萬人迎擊曹軍。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于赤壁。曹軍將士為北方人,不習水戰,于是將戰船首尾相連,等待時機發動決戰。周瑜采納部將黃蓋的火攻計,令人寫書信給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這天,黃蓋率船乘風駛向曹軍。曹軍戰船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率部北退,孫劉兩軍分占荊州要地。赤壁決戰,為日后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教師點撥:誰知道赤壁之戰前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點評。思考:明朝人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在描寫赤壁之戰時有“蔣干盜書”“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諸葛亮借東風”等情節。但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卻不見于史書記載。你如何來看待這種不同?說說你的想法。(學生嘗試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適當點撥,并針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分析)我們應該認識到文學作品大多是從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性格出發,在大體不違背歷史現實的情況下進行的虛構,和歷史現實是有區別的。戰役 時間 雙方 兵力 結果 作用官渡之戰 200年袁紹曹操10萬3萬-4萬 曹操以少勝多 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 208年曹操孫權劉備20多萬約5萬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 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探究:對比表格中兩次戰役的異同,知道都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并且兩次戰爭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結局卻不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提示:可以分別從兩次戰爭中交戰雙方去分析)學生1:官渡之戰袁紹驕傲輕敵;而赤壁之戰中曹操驕傲輕敵。學生2:兩次戰爭曹操的地位不一樣,官渡之戰中曹操實力弱,能夠聽取他人意見;赤壁之戰中曹操實力強大,驕傲輕敵,不聽別人意見。教師:官渡之戰中,曹操處于劣勢,袁紹自以為兵多將廣,驕傲輕敵,不虛心聽取部下意見,而曹操卻虛心聽取了許攸的建議,采用了正確的戰術打敗袁紹;而到了赤壁之戰中,曹操兵多將廣,處于優勢,但是驕傲輕敵,而孫劉聯軍卻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聯合起來采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所以輕易地打敗了曹操。設問:曹操在兩次戰役中的經歷給同學們帶來哪些啟示?得出:“驕兵必敗”的結論。教師:赤壁之戰后,曹操退守北方,鞏固實力,孫權和劉備也分別在江東和西南地區發展自己的力量,每個政權都暫時還不具備統一全國的能力,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展示:三、三國鼎立1.建立思考回答:一個政權的建立要從哪些方面去學習?(時間、建立者、都城)請同學們自己閱讀教材,自制關于三個國家建立情況的表格:政權名稱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魏蜀吳 2教師:魏國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220年魏國建立,東漢結束。2.發展教師: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以后,為了積蓄力量消滅對方,每一個政權都致力于恢復和發展自己的經濟,最后我們簡單地了解一下三國時期的治理與開發。設問:三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情況怎樣?生試說。展示: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孫吳開發江東,發展海外貿易;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強調:吳國的造船業發達,衛溫曾經到達夷洲,即今天的中國臺灣。由此可見,臺灣自古以來就與大陸有緊密的聯系,是我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探究: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學生發表見解。教師:總的來說,三國鼎立是從分裂到統一的過渡、轉變時期,為西晉的短期統一乃至隋朝的大一統奠定基礎,從這個角度看它是歷史的進步。(三)課堂小結,提煉升華;關于本課時內容,我們可以用數字來概括。一種局面:三國鼎立兩場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三分天下:魏蜀吳四個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