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杭州高橋初中教育集團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 道德與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包含15小題,每題2分,共30分。請選出各題中最符合題意的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0七上·高橋期中)“人們一說起中國發現的遠古人類化石,沒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關于北京人的敘述,錯誤的是( ?。?br/>A.他們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B.他們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共同進行獲取食物的勞動C.他們已經學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D.他們能夠制作不同類型的工具,并且使用工具獵取食物【答案】A【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的云南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A項他們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敘述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北京人,要求識記基礎史實。2.(2020七上·高橋期中) 20世紀80年代,歌曲《我們擁有一個名字叫中國》傳遍大江南北,“五千年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脈搏”唱出了所有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在這五千年的文化長河中,中國人公認的人文初祖是( ?。?br/>A.黃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炎帝和黃帝 D.黃帝和禹【答案】C【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大約五六千年前,炎帝、黃帝部落聯盟在涿鹿之戰中打敗東方的蚩尤部落,之后炎帝、黃帝部落聯盟在黃河流域繁衍下來,成為后來華夏族的祖先,炎帝、黃帝被后人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炎帝和黃帝是中國人公認的人文初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炎帝、黃帝的傳說,要求識記基礎史實。3.(2020七上·高橋期中)下列古代傳說中,重大發明創造與發明者的連線,錯誤的一組是( ?。?br/>A.伶倫——發明紡織 B.隸首——發明算盤C.倉頡——創造文字 D.嫘祖——擅長紡織【答案】A【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古代傳說中,黃帝時期,伶倫編制了樂譜,隸首發明算盤,軒轅發明了指南車,炎帝制作琴瑟,嫘祖養蠶繅絲,倉頡發明了文字。A項伶倫——發明紡織連線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連線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傳說中重大發明創造與發明者,要求識記基礎史實。4.(2020七上·高橋期中)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的共同之處有( )①都能建造房屋,過著定居生活 ②都能制作陶器③都種植水稻 ④都飼養家畜 ⑤都使用磨制石器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別屬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都使用磨制石器,開始了原始農業生產,由此人們轉向定居生活;都會依據不同的環境和需求建筑房屋;都會制作陶器;除農耕經濟外,漁獵經濟依然存在,也會飼養家畜。故①②④⑤正確。③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粟,故排除③。B項①②④⑤是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的共同之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產和生活,要求掌握基礎史實。5.(2020七上·高橋期中)制作年代標尺是歷史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將復雜的歷史較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下面是一位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政權更迭時制作的年代標尺,其中②處應該是( )A.商朝的建立 B.西周的建立 C.夏朝的建立 D.東周的建立【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A項商朝的建立是在②約公元前1600年,符合題意;B項西周的建立是在③約公元前1046年,不符合題意;C項夏朝的建立是在①約公元前2070年,不符合題意;D項東周的建立是在④約公元前770年,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商朝的建立,要求識記基礎史實。6.(2020七上·高橋期中)《禮記 禮運》中寫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毕旅鏆v史傳說中的人物,誰不是經由這種方法推舉出的( ?。?br/>A.禹 B.堯 C.舜 D.啟【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由“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可知,代表的是原始社會;“選賢與能”指的是在部落聯盟首領的選舉上依據是“賢與能”,原始社會末期以民主方式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稱為“禪讓制”。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堯死后,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死后,啟繼承了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所以啟不是經由這種方法推舉出的。ABC三項都是經禪讓制選舉出來的,不符合題意;D項啟不是經由這種方法推舉出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禪讓制與世襲制,要求識記基礎史實。7.(2020七上·高橋期中)“(武王)封功臣謀士,……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辈牧象w現的是( ?。?br/>A.周初分封 B.商鞅變法 C.秦設郡縣 D.漢初分封【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題干中“(武王)封功臣謀士……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反映了周武王分封功臣、王族子弟為地方諸侯的史實。A項周初分封是題干材料體現的內容,符合題意;B項商鞅變法發生在戰國時期,這與“武王”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秦設郡縣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這與題干“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漢初分封在題干中沒有涉及,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8.(2020七上·高橋期中)依據西周禮制,天子殉葬用鼎九個,諸侯殉葬用鼎七個。據考古發掘表明,春秋時期的諸侯墓葬中出現了用九鼎的現象。這反映了當時社會最重要的變化是( ?。?br/>A.當時人們更加迷信 B.青銅鑄造業發展C.貴族生活更加腐敗 D.周王室地位衰落【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周的分封制是嚴格遵照周禮執行的,如果諸侯出現九鼎相當于謀逆,但是這些到了東周時期,這種現象已經很普遍,那么就是說諸侯已經不在尊奉周王,周王室地位衰落。A項兩項題干未體現,不符合題意;B項青銅鑄造業發展題干不能直接體現,不符合題意;D項周王室地位衰落是題干反映的當時社會最重要的變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爭霸,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9.(2020七上·高橋期中)我國經典啟蒙讀物《三字經》中說:“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逼渲?,五霸中最早出現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勝出的諸侯國分別是( ?。?br/>A.秦穆公 楚國 B.齊桓公 秦國C.晉文公 齊國 D.楚莊王 趙國【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稱霸的第一個霸主;在戰國時期,秦國最后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齊桓公 秦國分別是五霸中最早出現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勝出的諸侯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春秋爭霸、戰國紛爭,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0.(2020七上·高橋期中)對商鞅變法歷史作用的評價不準確的是( )A.秦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B.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C.軍隊戰斗力顯著提高D.秦國很快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以法家思想為指導,實行嚴刑峻法,焚書并加強思想控制,不利于思想和學術的繁榮。ACD三項所述均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B項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評價不準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1.(2020七上·高橋期中)秦國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下列各項不屬于秦完成統一的原因的是( ?。?br/>A.各國人民希望結束戰亂B.秦國實力遠超東方六國C.秦王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D.秦王接受了儒家大一統思想【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韓非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他主張實行法治和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秦王嬴政接受韓非實行法治和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思想,而不是儒家大一統思想。ABC三項都是秦完成統一的原因,不符合題意;D項秦王接受了儒家大一統思想不屬于秦完成統一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統一的原因,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2.(2020七上·高橋期中)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觀察戰國形勢圖,屈原的故鄉楚國位于下列數字代碼中的(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戰國時期,郢是楚國的都城。A項①處薊是燕國的都城,不符合題意;B項②處臨淄是齊國的都城,不符合題意;C項③處咸陽是秦國的都城,不符合題意;D項④處是屈原的故鄉楚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楚國的地理位置,要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題干歷史圖片。13.(2020七上·高橋期中)許多成語來源于歷史,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哪一時代特點( ?。?br/>A.諸侯兼并爭霸 B.奴隸制的瓦解C.生產力發展 D.封建制度確立【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退避三舍來源于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臥薪嘗膽來源于吳越爭霸;圍魏救趙是桂陵之戰中,齊軍包圍魏國都城用以援救趙國;紙上談兵來自戰國時期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兼并爭霸不斷的特點。A項諸侯兼并爭霸是題干成語反映出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符合題意;BCD三項題干無體現,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諸侯兼并爭霸,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4.(2020七上·高橋期中)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勞動人民反抗殘暴統治的斗爭。這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指的是( ?。?br/>A.黃巢起義 B.黃巾起義C.陳勝、吳廣起義 D.“國人暴動”【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A項黃巢起義發生在唐朝,不符合題意;B項黃巾起義發生在東漢,不符合題意;C項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在秦朝末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符合題意;D項“國人暴動”是指發生在西周首都鎬京的以平民為主體的暴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要求識記陳勝吳廣起義的史實。15.(2020七上·高橋期中)早在198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漢內斯 阿爾文就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边@里的“智慧”是指( ?。?br/>A.“兼愛”“非攻” B.“無為而治”C.“仁”的思想和以德治國 D.實行法治【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據“孔子的智慧”和所學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為政以德”,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ABD三項分別是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不符合題意;C項“仁”的思想和以德治國是題干里的“智慧”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孔子的思想,要求識記基礎史實。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含2小題,按序為11分、9分,共20分)16.(2020七上·高橋期中)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憑借著勤勞與智慧,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偉大貢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高超工藝的精品】材料一:如圖【中華文明的載體】材料二:考古學家們發據了數以萬計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記的都是占卜語言。凡祭祀、戰爭、風雨、天象、農業豐收以及病疫等都是通過占卜向上天請命。如圖甲骨片中所示文字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巧奪天工的工程】材料三: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關說明部位 主要作用魚嘴 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外江主要用于分洪,內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飛沙堰 當內江水量超過寶瓶口上限時,多余水量從飛沙堰自行溢出,排入岷江,起到泄洪減災作用;排出內江水中挾帶的沙石,確保內江通暢寶瓶口 是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內江水流入寶瓶口后,經過不斷分閘調節,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影響深遠的思想】材料四:當時,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它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呈現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人教版《中國歷史 七年級上冊》(1)“工匠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極致、追求品質的精神,造就了上圖這件絕世青銅精品。請你說出這件青銅器的名稱。(2)如圖所示的文字它被稱為什么?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始于何時?(3)指出材料三中描述的這項水利工程的名稱。根據材料三的相關說明,回答修建這項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么?(4)歷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現象稱為什么?寫出儒家一位代表人物及主張。(5)【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通過以上問題,請談談當代中學生如何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答案】(1)司母戊鼎。(2)甲骨文;商朝。(3)都江堰;防洪和灌溉(4)百家爭鳴;孔子,仁(或:孟子,仁政,民貴君輕:荀子,禮治)(5)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創新繼承。(符合題意即可)【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司母戊鼎,要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讀材料歷史圖片。依據所學可知,題干青銅器是司母戊鼎。(2)本題考查甲骨文,要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讀材料歷史圖片。依據所學可知,中國商朝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樣等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目前已經發現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3)本題考查都江堰,要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第一小問:依據題干信息“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結合所學可知,這項水利工程是指都江堰。第二小問:依據題干“外江主要用于分洪,內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起到泄洪減災作用”“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分析可知,都江堰是一個綜合性水利樞紐,發揮防洪、灌溉的作用。(4)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要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第一小問:依據題干“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結合所學可知,這種現象是百家爭鳴。第二小問: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孟子和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荀仔主張實行“禮治”。(5)本題考查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要求運用所學分析問題。綜合分析所學知識可知,可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創新繼承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司母戊鼎。(2)甲骨文;商朝。(3)都江堰;防洪和灌溉。(4)百家爭鳴;孔子,仁(或:孟子,仁政,民貴君輕:荀子,禮治)。(5)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創新繼承。(符合題意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司母戊鼎,甲骨文,都江堰,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理解并識記基礎知識。17.(2020七上·高橋期中)請認真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法令規定,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按照在前線殺敵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應的耕地、住宅和官職,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貴族特權。凡是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多繳租稅者,免其徭役。建立縣制,全國劃分31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材料二: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畎住豆棚L》詩材料三:材料四: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墩f文解字》(1)結合材料一,如果你是農民,你會最支持商鞅的哪項措施?材料一的變法措施中反映中央集權的是哪一項?(2)材料二中李白所盛贊的“秦王”是誰?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秦王掃六合”的歷史意義。(3)2018年3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委員會在北京揭牌,負責全國監察工作。在秦朝中央政府中類似于該機構的是哪一官職?為鞏固統一,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制度?(4)為了解決材料四中的問題,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1)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秦始皇(或嬴政);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 建國家。(3)御史大夫;郡縣制。(4)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任舉兩例)【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第一小問,據材料“法令規定,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凡是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多繳租稅者,免其徭役”可知商鞅變法規定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所以農民最支持鼓勵耕織的措施。第二小問,材料“建立縣制,全國劃分31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反映中央集權的措施是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強了中央集權。(2)本題考查秦朝統一,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扒赝鯍吡希⒁暫涡墼眨]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辟潛P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全國的豐功偉績。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3)本題考查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第一小問,在秦朝中央政府中類似于該機構的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監察。第二小問,為鞏固統一,秦朝在地方上廢除了分封制,推行了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4)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治的措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為了解決材料四“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中的問題,秦朝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故答案為:(1)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秦始皇(或嬴政); 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 建國家。(3)御史大夫;郡縣制。(4)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任舉兩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秦朝統一,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朝鞏固統治的措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杭州高橋初中教育集團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 道德與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包含15小題,每題2分,共30分。請選出各題中最符合題意的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0七上·高橋期中)“人們一說起中國發現的遠古人類化石,沒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關于北京人的敘述,錯誤的是( )A.他們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B.他們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共同進行獲取食物的勞動C.他們已經學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D.他們能夠制作不同類型的工具,并且使用工具獵取食物2.(2020七上·高橋期中) 20世紀80年代,歌曲《我們擁有一個名字叫中國》傳遍大江南北,“五千年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脈搏”唱出了所有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在這五千年的文化長河中,中國人公認的人文初祖是( )A.黃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炎帝和黃帝 D.黃帝和禹3.(2020七上·高橋期中)下列古代傳說中,重大發明創造與發明者的連線,錯誤的一組是( ?。?br/>A.伶倫——發明紡織 B.隸首——發明算盤C.倉頡——創造文字 D.嫘祖——擅長紡織4.(2020七上·高橋期中)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的共同之處有( )①都能建造房屋,過著定居生活 ②都能制作陶器③都種植水稻 ④都飼養家畜 ⑤都使用磨制石器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5.(2020七上·高橋期中)制作年代標尺是歷史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將復雜的歷史較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下面是一位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政權更迭時制作的年代標尺,其中②處應該是( ?。?br/>A.商朝的建立 B.西周的建立 C.夏朝的建立 D.東周的建立6.(2020七上·高橋期中)《禮記 禮運》中寫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毕旅鏆v史傳說中的人物,誰不是經由這種方法推舉出的( ?。?br/>A.禹 B.堯 C.舜 D.啟7.(2020七上·高橋期中)“(武王)封功臣謀士,……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辈牧象w現的是( ?。?br/>A.周初分封 B.商鞅變法 C.秦設郡縣 D.漢初分封8.(2020七上·高橋期中)依據西周禮制,天子殉葬用鼎九個,諸侯殉葬用鼎七個。據考古發掘表明,春秋時期的諸侯墓葬中出現了用九鼎的現象。這反映了當時社會最重要的變化是( ?。?br/>A.當時人們更加迷信 B.青銅鑄造業發展C.貴族生活更加腐敗 D.周王室地位衰落9.(2020七上·高橋期中)我國經典啟蒙讀物《三字經》中說:“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現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勝出的諸侯國分別是( ?。?br/>A.秦穆公 楚國 B.齊桓公 秦國C.晉文公 齊國 D.楚莊王 趙國10.(2020七上·高橋期中)對商鞅變法歷史作用的評價不準確的是( )A.秦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B.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C.軍隊戰斗力顯著提高D.秦國很快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11.(2020七上·高橋期中)秦國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下列各項不屬于秦完成統一的原因的是( ?。?br/>A.各國人民希望結束戰亂B.秦國實力遠超東方六國C.秦王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D.秦王接受了儒家大一統思想12.(2020七上·高橋期中)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觀察戰國形勢圖,屈原的故鄉楚國位于下列數字代碼中的( ?。?br/>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13.(2020七上·高橋期中)許多成語來源于歷史,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哪一時代特點( )A.諸侯兼并爭霸 B.奴隸制的瓦解C.生產力發展 D.封建制度確立14.(2020七上·高橋期中)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勞動人民反抗殘暴統治的斗爭。這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指的是( ?。?br/>A.黃巢起義 B.黃巾起義C.陳勝、吳廣起義 D.“國人暴動”15.(2020七上·高橋期中)早在198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漢內斯 阿爾文就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边@里的“智慧”是指( ?。?br/>A.“兼愛”“非攻” B.“無為而治”C.“仁”的思想和以德治國 D.實行法治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含2小題,按序為11分、9分,共20分)16.(2020七上·高橋期中)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憑借著勤勞與智慧,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偉大貢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高超工藝的精品】材料一:如圖【中華文明的載體】材料二:考古學家們發據了數以萬計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記的都是占卜語言。凡祭祀、戰爭、風雨、天象、農業豐收以及病疫等都是通過占卜向上天請命。如圖甲骨片中所示文字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巧奪天工的工程】材料三: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關說明部位 主要作用魚嘴 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外江主要用于分洪,內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飛沙堰 當內江水量超過寶瓶口上限時,多余水量從飛沙堰自行溢出,排入岷江,起到泄洪減災作用;排出內江水中挾帶的沙石,確保內江通暢寶瓶口 是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內江水流入寶瓶口后,經過不斷分閘調節,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影響深遠的思想】材料四:當時,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它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呈現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人教版《中國歷史 七年級上冊》(1)“工匠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極致、追求品質的精神,造就了上圖這件絕世青銅精品。請你說出這件青銅器的名稱。(2)如圖所示的文字它被稱為什么?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始于何時?(3)指出材料三中描述的這項水利工程的名稱。根據材料三的相關說明,回答修建這項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么?(4)歷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現象稱為什么?寫出儒家一位代表人物及主張。(5)【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通過以上問題,請談談當代中學生如何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17.(2020七上·高橋期中)請認真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法令規定,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按照在前線殺敵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應的耕地、住宅和官職,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貴族特權。凡是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多繳租稅者,免其徭役。建立縣制,全國劃分31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材料二: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畎住豆棚L》詩材料三:材料四: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墩f文解字》(1)結合材料一,如果你是農民,你會最支持商鞅的哪項措施?材料一的變法措施中反映中央集權的是哪一項?(2)材料二中李白所盛贊的“秦王”是誰?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秦王掃六合”的歷史意義。(3)2018年3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委員會在北京揭牌,負責全國監察工作。在秦朝中央政府中類似于該機構的是哪一官職?為鞏固統一,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制度?(4)為了解決材料四中的問題,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的云南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A項他們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敘述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北京人,要求識記基礎史實。2.【答案】C【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大約五六千年前,炎帝、黃帝部落聯盟在涿鹿之戰中打敗東方的蚩尤部落,之后炎帝、黃帝部落聯盟在黃河流域繁衍下來,成為后來華夏族的祖先,炎帝、黃帝被后人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炎帝和黃帝是中國人公認的人文初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炎帝、黃帝的傳說,要求識記基礎史實。3.【答案】A【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古代傳說中,黃帝時期,伶倫編制了樂譜,隸首發明算盤,軒轅發明了指南車,炎帝制作琴瑟,嫘祖養蠶繅絲,倉頡發明了文字。A項伶倫——發明紡織連線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連線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傳說中重大發明創造與發明者,要求識記基礎史實。4.【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別屬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都使用磨制石器,開始了原始農業生產,由此人們轉向定居生活;都會依據不同的環境和需求建筑房屋;都會制作陶器;除農耕經濟外,漁獵經濟依然存在,也會飼養家畜。故①②④⑤正確。③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粟,故排除③。B項①②④⑤是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的共同之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產和生活,要求掌握基礎史實。5.【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A項商朝的建立是在②約公元前1600年,符合題意;B項西周的建立是在③約公元前1046年,不符合題意;C項夏朝的建立是在①約公元前2070年,不符合題意;D項東周的建立是在④約公元前770年,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商朝的建立,要求識記基礎史實。6.【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由“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可知,代表的是原始社會;“選賢與能”指的是在部落聯盟首領的選舉上依據是“賢與能”,原始社會末期以民主方式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稱為“禪讓制”。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堯死后,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死后,啟繼承了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所以啟不是經由這種方法推舉出的。ABC三項都是經禪讓制選舉出來的,不符合題意;D項啟不是經由這種方法推舉出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禪讓制與世襲制,要求識記基礎史實。7.【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題干中“(武王)封功臣謀士……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反映了周武王分封功臣、王族子弟為地方諸侯的史實。A項周初分封是題干材料體現的內容,符合題意;B項商鞅變法發生在戰國時期,這與“武王”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秦設郡縣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這與題干“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漢初分封在題干中沒有涉及,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8.【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周的分封制是嚴格遵照周禮執行的,如果諸侯出現九鼎相當于謀逆,但是這些到了東周時期,這種現象已經很普遍,那么就是說諸侯已經不在尊奉周王,周王室地位衰落。A項兩項題干未體現,不符合題意;B項青銅鑄造業發展題干不能直接體現,不符合題意;D項周王室地位衰落是題干反映的當時社會最重要的變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爭霸,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9.【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稱霸的第一個霸主;在戰國時期,秦國最后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齊桓公 秦國分別是五霸中最早出現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勝出的諸侯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春秋爭霸、戰國紛爭,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0.【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以法家思想為指導,實行嚴刑峻法,焚書并加強思想控制,不利于思想和學術的繁榮。ACD三項所述均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B項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評價不準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1.【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韓非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他主張實行法治和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秦王嬴政接受韓非實行法治和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思想,而不是儒家大一統思想。ABC三項都是秦完成統一的原因,不符合題意;D項秦王接受了儒家大一統思想不屬于秦完成統一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統一的原因,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2.【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戰國時期,郢是楚國的都城。A項①處薊是燕國的都城,不符合題意;B項②處臨淄是齊國的都城,不符合題意;C項③處咸陽是秦國的都城,不符合題意;D項④處是屈原的故鄉楚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楚國的地理位置,要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題干歷史圖片。13.【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退避三舍來源于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臥薪嘗膽來源于吳越爭霸;圍魏救趙是桂陵之戰中,齊軍包圍魏國都城用以援救趙國;紙上談兵來自戰國時期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兼并爭霸不斷的特點。A項諸侯兼并爭霸是題干成語反映出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符合題意;BCD三項題干無體現,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諸侯兼并爭霸,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4.【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A項黃巢起義發生在唐朝,不符合題意;B項黃巾起義發生在東漢,不符合題意;C項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在秦朝末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符合題意;D項“國人暴動”是指發生在西周首都鎬京的以平民為主體的暴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要求識記陳勝吳廣起義的史實。15.【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據“孔子的智慧”和所學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為政以德”,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ABD三項分別是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不符合題意;C項“仁”的思想和以德治國是題干里的“智慧”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孔子的思想,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6.【答案】(1)司母戊鼎。(2)甲骨文;商朝。(3)都江堰;防洪和灌溉(4)百家爭鳴;孔子,仁(或:孟子,仁政,民貴君輕:荀子,禮治)(5)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創新繼承。(符合題意即可)【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司母戊鼎,要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讀材料歷史圖片。依據所學可知,題干青銅器是司母戊鼎。(2)本題考查甲骨文,要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讀材料歷史圖片。依據所學可知,中國商朝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樣等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目前已經發現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3)本題考查都江堰,要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第一小問:依據題干信息“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結合所學可知,這項水利工程是指都江堰。第二小問:依據題干“外江主要用于分洪,內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起到泄洪減災作用”“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分析可知,都江堰是一個綜合性水利樞紐,發揮防洪、灌溉的作用。(4)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要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第一小問:依據題干“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結合所學可知,這種現象是百家爭鳴。第二小問: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孟子和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荀仔主張實行“禮治”。(5)本題考查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要求運用所學分析問題。綜合分析所學知識可知,可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創新繼承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司母戊鼎。(2)甲骨文;商朝。(3)都江堰;防洪和灌溉。(4)百家爭鳴;孔子,仁(或:孟子,仁政,民貴君輕:荀子,禮治)。(5)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創新繼承。(符合題意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司母戊鼎,甲骨文,都江堰,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理解并識記基礎知識。17.【答案】(1)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秦始皇(或嬴政);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 建國家。(3)御史大夫;郡縣制。(4)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任舉兩例)【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第一小問,據材料“法令規定,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凡是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多繳租稅者,免其徭役”可知商鞅變法規定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所以農民最支持鼓勵耕織的措施。第二小問,材料“建立縣制,全國劃分31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反映中央集權的措施是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強了中央集權。(2)本題考查秦朝統一,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扒赝鯍吡?,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辟潛P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全國的豐功偉績。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3)本題考查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第一小問,在秦朝中央政府中類似于該機構的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監察。第二小問,為鞏固統一,秦朝在地方上廢除了分封制,推行了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4)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治的措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為了解決材料四“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中的問題,秦朝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故答案為:(1)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秦始皇(或嬴政); 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 建國家。(3)御史大夫;郡縣制。(4)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任舉兩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秦朝統一,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朝鞏固統治的措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高橋初中教育集團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高橋初中教育集團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