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環節一:solo題圖1遵義會議舊址圖2 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吳起鎮部分將士留影圖3 1937年3月1日《救國時報》報道毛澤東在延安就“中日問題與西 安事件”與記者的談話⑵閱讀以上材料,圍繞其主題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加以論述。(8分 。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先讀設問,帶著設問的要求去讀材料;1.觀點從哪里來?2.如何論述?⑵閱讀以上材料,圍繞其主題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加以論述。(8分 。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觀點從材料中來,圍繞主題提煉觀點——觀點從材料中來,圍繞主題、提煉觀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的知識,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孤證不立1.如何審題先讀設問,帶著設問的要求去讀材料;如:觀點從哪里來?如何論述?2.如何解題呈現材料——提煉信息——遷移主干——理清思路——明確主題——提煉觀點中國共產黨善于處理矛盾,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多則材料:找共同點或從材料間的聯系,明確主題,提煉觀點:認識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作用一、什么是觀點?觀點就是觀察事物時所處的位置或采取的態度。歷史觀點是指人們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評價,是人們對客觀對象的主觀評價。——《現代漢語詞典》客觀對象評價:(影響、性質、原因、認識等)多則材料,找材料的共同點或材料間的相互聯系(定主題)二、如何提煉觀點?經典范式 (單一材料)觀點:小歷同學是一位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論述: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來論述,史論結合,條理清晰多則材料,找材料的共同點或材料間的相互聯系(定主題)多則材料,找材料的共同點或材料間的相互聯系(定主題)多則材料,找材料的共同點或材料間的相互聯系(明確主題)中共難道不是偉大的黨嗎?長征勝利為抗日提供了條件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國共兩黨關系由對抗變為合作遵義會議、長征、西安事變都是我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觀點是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評價,不能只有史實或評價分析反思觀點是肯定的陳述句,不能用否定句或疑問句觀點不能是片面,忌只抓材料某一方面常見錯誤學生錯因剖析:1.對歷史概念理解不夠透徹,導致審題失誤;2.未認真審題,導致忽視了題目的信息。3.基礎知識不夠扎實,無法將圖中信息與所學知識相匹配,導致答非所問;4.未掌握答題技巧,導致答案不夠完整。解題指導觀點:是一句帶有判斷色彩(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評價)的肯定的陳述句(是人們對客觀對象的主觀評價。)(注意:不能是否定句或疑問句;不能是片面,忌只抓材料某一方面或一句話;不能只有史實或評價。)(一般格式:A是B的什么 或A對B起什么作用)論述:根據材料和所學,史論結合,條理清晰,注意孤證不立。結論:綜上所述+觀點+提升或擴寫觀點(作用、影響、性質、認識)SOIO題解題思路:1.找出關鍵詞,歸納要點。2.對要點進行歸類。可以從以下層面去歸類:(1)并列層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2)雙向層面:利/弊、積極/消極、推動/阻礙等。3.組織表述。表述時應注意如下幾點:(1)多個角度,由淺入深;(2)論從史出,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3)邏輯無誤(4)不僅提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觀點,而且能說明這些觀點之間的聯系4.國繞主題,總結升華。抽象拓展出一個本質問題。(這點不一定每題都要求做到)根據材料,提出觀點并論述之。(5分)【例題1】【例題1】【例題1】【例題1】【例題2】信仰鑄忠魂,人民寫春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李大釗在1918年-1924年的活動軌跡(部分)①1918年,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②1919年,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對馬克思主義作了較系統和較完整的介紹。③1920年,在北京大學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組織進步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④1924年,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參與大會宣言的起草。(1) 依據活動軌跡①②③,指出李大釗在思想領域的歷史貢獻。(2) 活動軌跡④反映了哪一統一戰線的建立?之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依靠這一統一戰線推動國民革命運動發展的?材料二:社會進化的歷史由誰來寫的呢?李大釗說,歷史的主人是民眾,“民彝者可以創造歷史”。----宋德宣《李大釗由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轉變新探》(3) 運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相關史實論證李大釗的觀點。(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梳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中的紅色基因》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青年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革命統一戰線;幫助國民黨傳創辦黃埔軍校,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干部,與國民黨合作開展北伐戰爭,北伐戰爭期間,共產黨員勇猛作戰,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①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在各行各業勞動者苦干實干的辛勤勞動下,一五計劃的絕大多數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從此,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②全面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開始后,中國人民以高昂的熱情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艱苦奮斗,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農民創造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到逐步推廣,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例題3】國情影響選擇,選擇決定命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28年起,毛澤東先后寫下了許多著作,其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書本上并沒有講到中國湖南、湖北,它講的只是基本原理”,“共產黨的任務……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 ——摘編自石崇科《毛澤東選集》(第二版)(1)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內容是什么?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同時期糧食產量變化(單位:億噸)——數據來自陳海秋《建國以來農村土地制度的歷史變遷》(2) 概括材料二兩圖反映的共同現象。任選一圖,指出其糧食產量變化與哪一農業政策密切相關。(3) 中國共產黨擅長在復雜形勢下做出符合國情的選擇。綜合上述材料,運用相關史實對此觀點加以論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糧食產量不斷提高;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共產黨正確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臺階。【例題4】勛章,是英雄的贊歌,是人民的褒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八一勛章 獨立自由勛章 解放勛章注:上述勛章依次是授予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有功人員的。(1)劉伯承是上述勛章的獲得者。請任選一枚勛章,列舉一個史實為他獲此殊榮提供佐證。(3分)(2)請簡要說明以杜潤生、袁庚為代表的先鋒人物開拓創業的時代背景。(4分)共和國勛章 黃旭華,他服從黨和國家的需要,隱姓埋名30年,主持導彈核潛艇的研制,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作出重大貢獻。鐘南山:從非典到新冠肺炎,他一直站在抗疫一線,敢醫敢言,挽救了無數生命,為中國的疫情防控走在世界前列作出重大貢獻。(3)百年黨史群英譜。上述五位勛章獲得者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共產黨黨員,請選用他們的事跡,結合所學,闡釋你對中國共產黨人先進性的認識。(6分,要求:觀點明確,事理結合,邏輯嚴密)解放勛章: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3分)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沖破了思想束縛,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例題5】(3)本題采用分層評價。(6分)評分量表如下:單角度闡釋 多角度闡釋水平1(1—2分) 僅依據一個事跡就直接得出對共產黨人先進性的某方面認識。例如,鐘南山在抗疫中為維護人民利益而不顧個人安危,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利益為重。水平2(3—4分) 依據二到三個事跡,得出對共產黨人先進性的某方面認識。 依據相關事跡,得出對共產黨人先進性的二到三方面認識。水平3(5—6分) 依據三個及以上事跡,歸納出對共產黨人先進性的某方面認識,且論證充分,邏輯嚴密。 依據相關事跡,得出對共產黨人先進性的三方面及以上認識,且論證充分,邏輯嚴密。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以和為貴,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內涵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中華文明的底線。無論強大還是弱小,無論先進還是落后,中華民族從來都致力于提升自己,幫助他人。漫漫五千年的歷史發展軌跡,無不向世界證明了這 點。秉承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理念就是新時期以和為貴精神的具體表現。尊重對方,求同存異,不以個人或者個別國家標準為唯一尺度,不搞雙重標準,這是 60 多年來中國外交實踐給予世界的重要制度創新。——呂文利《絲綢之路的"三個時代"》(《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3月第920期評析材料關于中國古代或現代外交的觀點(肯定、否定或辯證地看均可),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邏輯清晰。)(12分)評析:分析點評,與評述相似。切入:古代外交觀點;現代外交觀點論證:現代外交史實調用觀點∶中國以"和""同"為理念的外交是對世界國際關系體制的貢獻與創新。這一觀點是正確的。論證∶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1953年,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1955年的萬隆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化解了與會國家的矛盾,促進會議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聯系。新時期中國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積極參加維和行動,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以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并推動構建新型區域合作組織;中國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中國提出并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弘揚合作、開放、互鑒、互利的精神,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共同繪就人類文明美好畫卷。2.(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國,以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為代表的士大夫,循著晚清經世致用的實學理路,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時代命題。雖遭遇舉國冷遇的困境,卻影響了后世國人對救國真理的探索過程。面對甲午戰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更是“以敵為師”,梁啟超還在《戊戌政變記》中將變法看作是國人為挽救民族危亡不斷嘗試的結果,于是“言變法者乃紛紛”,從而促成“天下人士咸知變法,風氣大開矣”。辛亥革命后,面對社會亂象,陳獨秀將新文化看作是國人救國方案和思想啟蒙不斷走向成熟的結果,認識到“價值觀才是根基。沒有多數國民之價值觀念的轉變,共和制度就成了無本之木”。新文化運動后青年知識分子轉向馬克思主義。——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歷史知識,談談你對近代中國救國真理的探索“價值觀才是根基”的理解。(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文字簡潔,邏輯清晰)(12分)思路:考查重點為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相關史實價值觀:思想觀念的轉變(什么是有價值的)觀點:近代國人對救國真理的探索推動了思想解放的潮流。(2分)論述: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近代中國人為救亡圖存開啟了學習西方、尋求變革之路,在此過程中,興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促進了民族的覺醒,塑造了國人近代化的價值觀。首先是地主階級洋務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打破了國人對西方先進技術的偏見;隨后,資產階級先后提出變法維新、民主共和、民主科學等思想,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民主觀念逐漸為國人所接受;無產階級先進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為近代中國革命找到科學的理論指導。(8分)結論:近代國人對救國真理的探索,使民眾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這些新思潮的傳播成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挽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2分)3.(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是中國人類學、民族學整體性宏觀研究的典范。80年代末他指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20世紀90年代他又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中華民族是包括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民族實體,并不是把56個民族加在一起的總稱,因為這些加在一起的56個民族已結合成相互依存的、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在這個民族實體里所有歸屬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高層次的認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結合中國史相關史實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觀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格局是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共同體。(2分)闡述:鴉片戰爭以來,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強迫中國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抵抗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體現了奮勇抗爭的民族精神。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展了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并提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意識初步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抗戰,中華民族意識空前高漲。新中國建立后,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基礎的民主制度推動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以上都充分體現中華民族是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共同體。(任選3個史實計8分;2個史實計6分;1個史實計3分)綜上所述,費孝通提出這個多元一體觀念有利于增強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應對20世紀80、9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開放面臨的危機。有力地打擊了分裂國家、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分)論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2分)闡述:多元一體中華民族格局形成過程實質是在中國各民族在保持自身發展過程中民族認同感增強的過程,是在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在新石器時代,中華大地聚居著不同地區的人群,形成不同區域的特色文化,同時在接觸交流中不斷吸收比自己優秀的文化,如黃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龍山文化所代替,這可以作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起點。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各國與周邊民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大量新鮮血液,分布更廣,族群擴大,各族同源共祖觀念得到發展。秦漢時期,疆域上的統一,制度上推廣郡縣制,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度量衡,獨尊儒術等措施,實現了經濟、文化、政治統一,使得各少數民族與華夏民族的共同認可度增強,漢民族逐步形成。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內遷,北民南遷,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動各少數民族漢化,漢族也吸收了少數民族文化,中原地區民族在大混雜中大交融。論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2分)隋唐時期,長時期的大一統局面和統治者開明的民族政策,采用冊封、和親、設都護府等羈縻政策,繼續推動各民族交往與融合,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得到發展。宋元時期,各民族政權在對立中互市、遷徙,北方少數民族主動適應中原文化,實行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謀克制度、行省制度等,加速民族交融。明清兩代,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睦友好的民族政策,促進中華民族進一步發展壯大,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得到鞏固發展。(列舉3個階段史實可計8分;2個階段史實計6分;一個階段史實計3分)綜上所述,中華民族是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結果,是一個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費孝通提出這個觀念有利于增強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應對20世紀80、9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開放面臨的危機。有力地打擊了分裂國家、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分)假期寄語:“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仰望星空,不如腳踏實地。臨川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閱讀材料,回答有關問題。(一)五四運動不是偶然發生的,是有醞釀很久的原因的。(三)五四運動能使無論什么-—惟利是圖的商人,休戚無關的外國人,以及平時只知有命令、不知有公道正義的警察等都受感動的,就在于運動者有犧牲的決心。(五)五四運動所以不為軍人政客的詐術所破壞所污辱的,就在大家所抱的目的是非常地正大光明,并且完全是公共的。 ——《五四運動紀實》匡互生(著于1925年,五四運動親歷者)聞昨日午后三時,北京大學等高校聚集三千余人,…欲舉代表發言表示國民對于外交之真正意思,并要求各使維持公理主持公道。……當時學生舉動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學生之反抗,無意中將(曹)宅內電燈碰破,遂至宅內起火。……警廳派警察及保安隊三百余人趕到,彈壓始行解散,而警察乃捕去學生七人(并非為首者)。——《學生界之大風潮》北京《京報》 《京報》等1919年5月5日版其他報刊相關五四報道天津《益世報》題目為《山東問題之日益擴大》等。是時章氏自公府宴會歸……不防該生等陡然闖入。章氏急難逃避,遂被群眾所毆,受傷甚重。群眾因搜索曹氏未得,其中暴烈分子遂舉火焚房。當時火焰沖空,人聲鼎沸,曹氏鄰舍家家閉門,恐懼不堪……群眾見軍警捕人始皆逃散,當時被捕者約有二十余名。——《北京學生大騷動》北京《順天時報》(日本漢文報刊)1919年5月5日版《大阪朝日新聞》號外《北京燒打起》,發表題為《排日學生的暴動》《排日學生團體襲擊支那三名士》的消息,并配發評論《支那人的盲動(一)、(二)》《北京不穩的影響》等。日本媒體報道任意選取兩則材料,提取信息并分別說明其史料價值。(要求∶信息明確,可從史料來源和信息內容等角度予以說明。)(12分)交代了五四運動的原因、參與者、目標的純潔性等;親歷者闡述(回憶錄)信息∶來自五四運動的親歷者的回憶錄;其中關于五四運動的原因、過程及目的訴求的記載。史料價值∶其回憶錄是研究五四運動的重要史料∶對干分析研究當時國內矛盾、國內對于巴黎和會態度等重大歷史問題具有重要價值。但是也應看到,回憶錄帶有定的主觀性,應該仔細進行甄別。信息∶來自《京報》等中國報刊對于五四運動的記載;其中有"三千余人、國民對于外交的真正意思、舉動非常文明"等描述。史料價值∶ 在當時有一定的及時性和客觀性;反映了中國人民對于北洋政府的不滿,對于中國在巴黎和會不公待遇的憤怒,以及社會大眾對五四運動的態度,等等。但對歷史細節的描述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信息∶來源于《順天時報》《朝日新聞》等日文報刊。其中有"陡然闖入""暴烈分子""暴力排日"等信息。史料價值∶對于五四運動的歪曲定性,可用于研究日本在巴黎和會巧取豪奪,企圖奪取遠東領導權,以及日本和歐洲列強矛盾等問題。但由于其帶有明顯的民族立場,對事實多有歪曲,故應該謹慎對待,挖掘背后的歷史真相。總結∶對于同一歷史事件,由于其階級立場、民族立場、主觀因素等差異,對同一事件的記錄可能會出現較大偏差,注意辨別其真偽。或者我們應該秉持孤證不立的精神多方求證,尋求歷史的真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