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美術鑒賞及其意義》說課稿一、說教材1、地位與作用《培養審美的眼睛》是人教版高中美術課第一單元的內容,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本課作為高中整個美術鑒賞教學的開篇,對后面的教學具有指導意義。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術鑒賞,美術鑒賞的一般過程和特征,以及學習美術鑒賞的意義,由此掌握美術鑒賞的方法,培養學生“審美的眼睛”,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2、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掌握美術鑒賞的意義,了解美術鑒賞的藝術特點和要領,并能夠獨立的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評價。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欣賞、講授、討論,幫助學生掌握美術鑒賞的方法,提高學生美術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情操,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藝術作品給人們帶來的獨特視覺感受,激發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能力。3、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掌握美術鑒賞的一般方法,認識美術鑒賞的意義。教學難點:了解美術鑒賞的概念和美術鑒賞一般過程或方法。二、說學情高一年級的學生思想素質已經達到一定高度,在初中通過一定的學習,掌握了基本的美術知識,對美術新內容的學習也有相當的興趣和積極性, 但他們的頭腦中缺乏系統的知識作為支撐,對藝術深入探究的能力還存在著欠缺。我將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并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繼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三、說教法針對學生的特點和接受能力,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性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方法“欣賞——引導——啟發”通過每一步的設計使學生清晰明了的掌握美術鑒賞的意義和特點,也逐步感受到美術之美,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四、說學法遵循“學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做到學與練緊密結合。本課運用多媒體展示圖例采用課堂討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形式,通過比較分析、實踐,學生可以直觀的了解美術鑒賞的意義與特點。五、教學過程(一)導入首先通過展示圖片張萱的《搗練圖》 、米勒的《拾穗者》 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看畫的同時,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而然的引出美術鑒賞的概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再由我通過簡單的總結和講解直接導入與課題——《培養審美的眼睛》(二)授課第一環節:首先我將通過播放一組中外美術作品的幻燈片,并提出問題提出問題: 你喜歡哪幅或者哪幾幅作品,為什么?由我總結,大家對美術作品的這些疑問或者觀點都涉及到了美術鑒賞的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后,進行總結并結合圖片進行講解什么是美術鑒賞?,先從對天安門廣場的感受和對天安門的審美認知中, 讓學生討論這些藝術作品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由我做出補充拓展說明鑒賞并不神秘,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后通過對徐悲鴻的《奔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圖》以及吳冠中的《根扎南國》三幅國畫的欣賞以及對各自相關知識的查證, 得出他們的內涵是不同的。所以美術鑒賞是被動接受與主動參與的綜合的審美活動。第二環節:接下來是識別美術的基本類型和一般表現方法,然后才能進行實質的鑒賞活動。那么美術作品有哪些類型呢?讓同學欣賞圖片,探究問題,回答提問。在欣賞圖片中,逐步訓練學生區分不同美術形式的能力,我們可總結出美術作品是如何分門別類,總體而言,美術作品都被歸為空間藝術的范疇,在這下面,美術根據其藝術門類劃分為:繪畫、雕塑、建筑、設計、書法、攝影。掌握了美術鑒賞的分類,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內容思考這樣兩個問題美術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其內涵分別是什么?在課本中學生可以總結歸納出答案人的審美能力是與其知識和道德相聯系的直覺能力,只有經過不斷的訓練,人的審美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意義。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第三環節:綜合以上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掌握了美術鑒賞的意義與鑒賞的技法。接下來請同學欣賞一組美術圖片,并在其中找出一張自己喜歡的作品,說一說為什么喜歡這張作品,欣賞結束后請同學們小組討論自己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的美術鑒賞,同學之間相互交流歸納,請每組派出代表說明,通過討論可總結分為三步驟:從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對內容的理解、體會;對內蘊的探究與領悟。通過小組討論、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三)小結通過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美術和美術鑒賞的概念、美術作品是如何分門別類的以及美術鑒賞的意義等,使我們從宏觀上認識了美術以及美術鑒賞的基本知識,為我們今后進一步學習相關的知識打下了基礎。這節課,我們為培養一雙審美的眼睛奠定基礎,同學們要注意欣賞千奇百怪的現代藝術,還必須樹立全新的藝術觀念,在此基礎上,平時就要多看多分析使審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六、板書設計: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