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世界的物質性 教案一、教學目標1.從自然界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和人的意識根源于物質三個方面理解世的物質性,學會運用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分析現實生活中的案例。2.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正確認識世界的本質: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定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3.牢目樹立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進一步堅定唯物主義信念。二、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堅定馬克思主義和無神論立場。科學精神: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堅定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公共參與: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用辯證難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指導實踐活動。三、教學重點重點:理解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的物質性。難點:理解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四、課前準備教具:黑板、粉筆、多媒體五、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大約在50億年前,銀河系里彌漫著大量的星云物質。它們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縮,在收縮過程中產生的旋禍使星云破裂成許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陽系的那些碎片,就稱為太陽星云。太陽星云中含有不易揮發的固體塵粒。這些塵粒相互結合,形成越來越大的顆粒環狀物,并開始吸附周圍一些較小的塵粒,從而使體積日益增大,逐漸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運動著,并且不斷地壯大自己。于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原始地球經過不斷的運動與壯大,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模樣。那么你知道地球是怎樣來的嗎?世界是如何產生的呢?新課講授自然界的物質性探究一:傳說——嫦娥奔月嫦娥奔月,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講述了嫦娥被逄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藥后,飛到了月宮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據現存文字記載最早出現于《淮南子》等古書 。西漢《淮南子》等古書的記載,是因為她偷吃了她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里要來的不死藥,就飛進月宮,變成了搗藥的蟾蜍。東漢高誘注解《淮南子》中說嫦娥是羿之妻。據說羿的妻子叫恒娥,因漢代人避當時皇帝劉恒的諱,之后名字改為嫦娥(一作常娥)。探究問題:(1)月球上有沒有嫦娥?世界上有沒有神仙?人能不能長生不老不死?(2)有人說,世界是神或者上帝創造的。請運用所學知識反駁這一觀點。(3)歸納自然界物質性的哲學原理及其方法論要求。(4)閱讀課文,說說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的關系。點撥:(1)月球上沒有嫦娥;世界上沒有神仙;人不能長生不老不死。(2)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世界物質的,是客觀存在的,不是神或者上帝創造的。(3)自然界物質性原理(辨證唯物論)世界觀內容: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方法論要求: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人們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順應、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形態是指物質存在的具體形式和狀態。哲學上的物質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二者的關系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探究二:神話——24小時地球歷史1.地球的歷史濃縮為24小時,人類只存在了3秒。西方的神創論和中國的盤古開天辟地是真的嗎?點撥: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自我運動的結果,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由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的社會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結構的轉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勞動使古猿由樹棲的簡單采集和狩獵變為地棲的生產活動(如種植、養殖),從而使環境由古猿的生存環境變為人類的社會環境;勞動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人類的語言和意識,并使人在勞動中結成了更加密切的社會聯系,從而實現了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社會結構的轉變,形成了社會關系。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人類與動物界的各種區別都是在生產勞動中形成的。因此說,西方的神創論和中國的盤古開天辟地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探究三:遂昌縣是浙江省生態屏障地區,環境優越,氣候獨特,農耕文明獨具魅力。順應生態文明興起的歷史機遇,遂昌縣立足自身生態、農耕文化比較優勢,全縣上下逐步形成共識:山區要發展,百姓要致富,必須走出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原生態精品農業發展之路。經過近三年努力,已開發出16個品種40個原生態精品農業基地,僅第一年就實現銷售額3600多萬元,高山“萬元田”不斷涌現。根據遂昌原生態精品農業發展規劃,遂昌縣全面建成“五園五區百基地”,新增產值5.4億元。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的?點撥:①遂昌縣地處浙江省生態屏障地區,其環境優越,氣候獨特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體現了自然界是客觀的。②遂昌縣立足自身生態、農耕文化比較優勢,在全省率先把“原生態”作為縣域品牌打造,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原生態精品農業發展之路,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這體現了人類社會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都是客觀的。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探究四: 課后收集資料說說意識是如何產生的?意識的本質是什么?探究五:建文四年,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率兵占領南京,幽禁了只有兩歲的朱允炆之子朱文圭。當被放出時他已經五十六七歲了,由于自小便受到囚禁而無法和外界接觸,被釋放時連牛馬都不認識。思考:1.有了人腦就能產生人的意識嗎?2.這則故事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點撥:有了人腦只是有了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不等于產生了人的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離開了客觀存在,意識就不能產生。這同時說明物質是本原的,物質決定意識。1.意識的含義(1)從意識的起源看,它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發展的產物。(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它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的機能。(3)從意識的內容看,它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因此,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4)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反對唯心主義從主觀出發的錯誤觀點。2.意識內容的客觀性與形式的主觀性(1)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①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②無論是人們對現狀的感受與認識,還是人們對過去的思考與總結,以及人們對未來的預測,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這說明人的意識的產生離不開客觀存在。(2)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①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但意識并非客觀世界本身,而是經過人的主觀能動性加工過的關于客觀世界的現象、本質和關系等的映象,即對客觀世界的反映。②客觀世界反映到人腦中,必然要進行加工改造,以主觀的形式存在,所以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3)從意識的主體來看,對同一事物或現象,不同的人因立場、思維方式、知識構成、世界觀等主觀因素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意識。3、結束新課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思維的活動維度由現實世界向虛擬世界不斷拓展(如下圖),諸如元宇宙這樣的新名詞應運而生。元宇宙始于科幻作品《雪崩》里提到的“Metaverse”和“Avatar”這兩個概念。人們在“Metaverse”里可以擁有自己的虛擬替身,這個虛擬的世界就叫作“元宇宙”。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它基于擴展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生成現實世界的鏡像,基于區塊鏈技術搭建經濟體系,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世界編輯。有人認為,作為虛擬世界的“元宇宙”并不是客觀的物質世界。根據本節課所學知識評析該觀點。點撥: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物質性。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元宇宙”的概念是對客觀實在的反映“元宇宙”作為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是建立在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之上的,不能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題中觀點具有合理性。課堂小結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我們應當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定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六、板書設計七、課后作業完成本課時學案及同步課時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