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美版美術 六年級上冊 第16課《發現老房子的美》教學設計課題 畫一幅色彩和諧的畫 課時 1 學科 美術 年級 六上教材分析 《發現老房子的美》是人美版六年級上冊第16課的教學內容,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不同地方都有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房屋。它們雖然出自鄉村工匠之手,卻代表著一個時代或者一個地區獨特而精湛的工藝水平,蘊含著濃厚的地域文化,是我們難以忘懷的鄉土瑰寶。引導學生發現老房子的美,用陶藝的方式塑造老房子,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關注鄉土文化,從不同風格的建筑中品味建筑藝術,培養他們對建筑、對家鄉風貌和歷史文化的情感。學習目標 藝術表現:發現老房子的美,綜合運用泥板成型、泥條成型、捏制成型等方法,表現老房子的特點和美感。創意實踐:通過觀察、對比,感悟老房子的美,用泥板成型、泥條成型、捏制成型等多種方法,表現老房子的特點。3、審美感知:感受不同色調的鄰近色及其搭配產生的美感,激發學生運用鄰近色表現生活的情趣。4、文化理解:通過本課學習,了解老房子的歷史,發現并感受老房子豐富的人文內涵。重點 感受不同風格老房子的美,用多種陶藝技法表現老房子的美。難點 場景的營造與細節紋理的表現。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欣賞導入看局部引出老房子同學們,我們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著悠久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老房子,感受它帶給我們的獨特藝術魅力。 學生觀察老房子局部,與老師互動 通過對話交流,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進行觀察和了解,了解老房子的歷史,樹立保護文化遺存的意識。講授新課 比較分析你在哪里見到過老房子? 那里的老房子在造型和布局上有什么特點? 小結:每個地方因為自然環境的不同,當地的人們會因地制宜的建造適合自己生存的房屋。對比分析 學生匯報、交流搜集的資料,發現不同地區老房子的美,在交流中重點引導學生關注老房子造型、材質、細節造型美 通過圖片和陶藝作品實物進行分析,讓學生從造型上體會老房子的美感。材質美 課件出示精美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充分感受材質的特性所帶來的不同感受。肌理美 小組合作探究:嘗試用學過的陶藝方法去表現特定的建筑材質。 師:不同的建筑材質是如何用陶泥進行表現的?總結:刻劃紋理:磚塊、竹子、木頭 手捏紋理:磚塊、石頭 泥條紋理:竹子、木頭 細節美 欣賞課件圖片和課本中的示范作品,引導學生體會老房子局部的精美之處,為后期的細節表現進行鋪墊。技法分析 泥條成型法,手捏成型法泥球成型法,泥板成型法 學生觀察、比較談感受學生欣交流、分析老房子的美在哪里討論并完成相關問題。學習技法 通過師生交流了解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房屋的特點。引導學生抓住不同老房子在造型上的獨特之處,在差異中尋找各自的美感,感受我國傳統民居造型的多樣性。通過談話和圖片欣賞,讓學生對于建筑風格差異較大、材質完全不同的老房子有直觀的感受,體會不同材質帶給人的心理感受和視覺美感。理論聯系實踐,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發現技法、嘗試運用技法、創造新技法。鞏固與拓展 演示示范(微課學習)示范過程: 用搟面杖制作出泥板,依次做出房頂和墻面。 在墻面上切挖出門和窗。 將報紙揉成團放入墻體內,用于支撐房頂。粘接房頂并制作出房頂的瓦片。刻劃出墻面的磚塊紋理。 用泥板和泥條做出門和窗。 添加柵欄、小豬、桌凳等。2、總結 學生觀看視頻和課件了解制作步驟及方法 利用微課將房屋的整個制作過程以較短的時間呈現在學生面前,對于房頂的承重問題用報紙填塞的方式進行解決,整個視頻突出制作步驟和難點并進行講解。課堂練習 小組合作運用泥板成型法、盤條成型法、泥球成型法和手捏成形法來創作一件有特色的老房子 。 作業提示:1、觀察思考后確定造型 2、先做墻面再做房頂 3、局部裝飾 學生進行操作 讓學生嘗試練習,體驗其過程的快樂。課堂展示 分享自己的欣賞評述,談談自己的想法,相互之間交流自己的收獲及心得。 學生分享自己作品。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通過評價進一步相互學習。課堂小結 希望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能夠發現老房子的美,理解和掌握做房子的方法和步驟,能夠做出一個具有結構特色有美感的房子。 激發學生自我完善的意識拓展提高 欣賞用其他藝術表現方法創作的有關老房子作品,感受不同藝術表現的魅力。 學生欣賞圖片。 開闊視野,感受不同藝術形式在創作表現中的獨特魅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