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 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1.封建莊園是歐洲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最基本的組織單位,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2.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最大特點是封建莊園制度、封建農奴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響3.城市的興起與發展:(1)原因:從11世紀起,經濟逐漸恢復,原有城市復蘇,新興城市不斷涌現;許多城市通過贖買、起義等斗陣方式,最終贏得了自治權,同時城市居民也成為真正的自由人。(2)典型代表:巴黎和倫敦成為政治、經濟、貿易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對外貿易繁榮;佛羅倫薩則以手工業享譽歐洲。(3)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層形成了。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早期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4.行會是城市中手工業者成立的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它保護同行手工業者的利益不受外人的侵犯,行會的代表還可以通過選舉進入市政會。5.國王與教會的關系:教會“君權神授”維護國王地位的合法性;國王通過物質、軍事力量維護教會的權威。兩者相互利用,借助對方力量鞏固自己的地位。6.什一稅的作用:可以憑借經濟實力,干涉和控制各國的事務。7.教會通過哪些手段控制人們的思想:誰反對基督教神學,誰就要受到教會的打擊迫害;教會壟斷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們閱讀《圣經》,宣傳教義,將基督教的影響傳到城鄉的各個角落。第二課 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1.為什么說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順應了歷史的潮流?(1)結束分裂割據,實現統一是阿拉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2)穆罕默德閱歷廣泛,熟悉猶太教、基督教和半島的原始宗教,這是他創立宗教的前提條件;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順應了阿拉伯半島社會發展的趨勢,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3)公元6世紀的前后,面對急劇惡化的社會經濟形勢,阿拉伯各階層都迫切要求改變現狀,創立統一國家。伊斯蘭教適應統一國家的需要,應運而生。2.伊斯蘭教對阿拉伯半島統一發揮的作用。(1)伊斯蘭教用一神教取代阿拉伯人原始的多神宗教,適應了統一的需要;(2)《古蘭經》對國家建立后的伊斯蘭社會的政治、法律、道德規范等產生重要影響;(3)伊斯蘭教創立和傳播的過程就是阿拉伯半島統一、阿拉伯國家建立的過程。3.世界三大宗教名稱創始人創立時間創立地點經典佛教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基督教耶穌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圣經》伊斯蘭教穆罕默德公元7世紀麥加《古蘭經》4.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突出特點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當時處于領先地位,具有融合精神。一方面,阿拉伯帝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促進了伊斯蘭文化的傳播,推動了帝國范圍內各個不同地區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兩河流域、波斯帝國和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既有鮮明的特點,又有很強的包容性。阿拉伯半島地處亞、非、歐三洲之間,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既有條件吸取三大洲優秀的文化成果,促進阿拉伯文化的發展,又能成為三洲溝通和交流的橋梁。5.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帝國;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8世紀,阿拉伯帝國。第三課 日本的大話改新1.1世紀前后,日本出現早期國家,大和國家最為強大。5世紀,大和統一了日本本土。大和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后改稱天皇。2.大化改新的背景:7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當時中國大唐王朝高度繁榮,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參照中國的隋唐制度實行改革,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當時到過中國的日本留學生,積極宣揚唐朝制度,挽救統治危機。大化改新的內容: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大化改新的影響: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統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3.日本民族的名族特性: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善于學習,堅忍服從。綜合探究二 從宗教景觀看文化的多樣性1.文化景觀:人類在地表上活動的產物。2.宗教景觀:宗教是一種文化,各種與宗教有關的寺廟、雕刻、石窟造像、碑、塔、墻、壁畫等等,都屬于宗教文化景觀。3.不同的宗教景觀告訴我們什么?(1)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2)不同地域的宗教景觀往往深深烙上本土文化的印記;同一地域的同一宗教的建筑,也會烙上時代的印記;宗教景觀之間的差異,與不同地方的文化傳統有關。4.佛教:印度佛塔。中國寺廟;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