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剪紙中的古老記憶》教 材:人民美術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16課教學課時:1課時教材分析:本課是一節綜合 探索領域的課程,剪紙是我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美術形式。抓髻娃娃是剪紙人物題材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它的造型極具典型性。本課教材選取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類型的剪紙作品提供給學生欣賞,力求使他們了解剪紙在我國的歷史文化中衍化出的不同風貌。希望通過這些不通過題材、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剪紙,使學生領略我國剪紙藝術的多姿多彩。學生分析: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欣賞、評述、審美能力。但畢竟審美經驗不足,要做到積極主動地欣賞美術作品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并且,不少學生多處在審美感知階段,他們能分析出某一美術作品的形式、色彩、造型、表現手法上的與眾不同,但要進一步結合時代背景挖掘、感受藝術作品的內涵,發展審美創造力也存在一定的難度。針對這一點教師應加強學生技巧方面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和動手創造能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感悟多種形式的剪紙的形式風格和藝術特點,運用兩方連續或單剪的方式,創造一副抓髻娃娃,可以把自己喜歡的花、動物和娃娃組合。 過程與方法:了解剪紙的歷史及發展,了解剪紙的造型特點及藝術特色。了解抓髻娃娃剪紙,并結合自己喜歡的形象設計制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民間作品,從而感受到剪紙中蘊含的民間文化。 重點: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風格剪紙作品的欣賞,感悟風格多樣的剪紙文化及藝術特點 。 難點:對《抓髻娃娃》特點的把握及對文化背景的了解。 學習材料:課前收集的資料、課件、彩紙、剪刀、膠棒等。教學活動的方式與方法:教學環節 環節目標 學生行為 教師行為感知體驗 激發學生了解、學習剪紙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簡單了解剪紙的概念。 猜謎語,感知、分析:1、猜謎語并回答提問。2、感受剪紙風情 課件展示: 1、剪紙的謎語2、出示課題分析探究 深入了解剪紙的歷史及發展,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欣賞不同地域的剪紙作品的不同風格。運用了講解法、示范法、小組探究法等達成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 (一)查閱資料、分析、探究:1、剪紙的歷史與發展:對馬團花、對猴團花。2、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3、欣賞、了解不同地域的剪紙作品的不同風格。4、欣賞《蝴蝶媽媽》的剪紙故事,了解“剪花娘子”庫淑蘭的生平及作品特點。 請查閱資料的同學們說一說剪紙的歷史與發展,談一談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請學生們舉例說說各地方的剪紙特色。根據學生的資料,請學生們說說自己知道的剪紙故事。(二)觀察分析、匯報、交流:1、了解抓髻娃娃的定義。2、欣賞不同造型的抓髻娃娃,并試著分析其造型特點。 組織學生交流觀察、分析結果。幫助學生理解分析不同抓髻娃娃的不同特點并歸納總結。觀察思考:抓髻娃娃的基本特點有哪些?(三)觀察分析、1、回憶曾經學過的剪紙的語言。2、觀看教師演示視頻,小結創作過程需要用到的方法。 觀察思考:曾經學過的剪紙語言有哪些?作業:模仿或創作一幅抓髻娃娃(單剪或重復連續式的折剪)的剪紙,可以把自己喜歡的花、動物和抓髻娃娃組合,注意用具的安全使用。創新體驗 創作表現,在實踐活動中展開大膽的創意聯想,達成能力目標 明確實踐要求,進行創作 創作要求:大量運用剪紙語言突出抓髻娃娃的特點表達體驗 深化藝術內涵,主動審美,表達作品的藝術意蘊,再次交流、感悟、升華情感。 展示并且介紹自己的創作作品;評價他人的作品。評價標準:抓髻娃娃的造型特點剪紙的寓意創作中運用了哪些剪紙語言 引導學生大膽、主動介紹自己的作品并評價其他同學的作品。對同學的作品給予評價。拓展延伸 產生關注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熱愛生活、用自己的創意美化生活的意識 欣賞:剪紙的分類按色彩分:單色、套色、拼色按內容分:人物、動物、昆蟲、鳥獸、風景按用途分:喜花、窗花、裝飾畫、皮影戲 中國是世界上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幾千年文明綿延不斷。許多文化遺產是用剪紙記錄下來的。我們要傳承,發揚我們的祖國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