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1:金剛石 、石墨和C60(第2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掌握碳的化學性質,重點掌握碳還原氧化銅實驗的裝置、現象和結論。2.根據碳的化學性質,了解碳的用途。3.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基本操作、觀察、記錄實驗現象)。4.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動手參與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操作技巧、觀察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通過實驗觀察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培養學生運用實驗獲取科學知識以及操作技能的能力,讓學生在體會了實驗所帶來的樂趣同時,培養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2.在美妙的PPT展示及實驗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3.通過學習“碳的可燃性”,教育學生強化安全意識,以及事物變化的本質聯系。教學重點:碳的化學性質。教學難點1.木炭還原氧化銅實驗的分析。2.還原反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從一件案件出發引發學生對碳有哪些化學性質的思考,引入新課。 思考案件中的金剛石為什么消失?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情檢查 1.投影:一組有關幾種碳單質用途的習題。2.提問:金剛石和石墨物理性質不同的原因。 1.搶答習題。2.回答問題并小結結構、性質和用途之間的關系 復習鞏固幾種碳單質的物理性質和用途及性質不同的原因。交流合作 活動一:欣賞古畫1.投影:古畫。2.提問:距今上千年的古畫為何能保存至今? 3.提問:觀察碳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最外層電子數是多少?在化學變化中,是易得電子還是易失電子?4.小結:(1)結構決定性質;(2)碳單質常溫下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運用。活動二:關注新聞1.投影:新聞。2.播放錄像:碳在氧氣中的反應。3.提問:碳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4.讓學生板演該反應的方程式。 1.欣賞古畫。2.畫出碳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3.討論碳單質常溫下為什么具有穩定性。4.舉例碳單質常溫下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運用。1.關注新聞。2.回憶并回答碳在氧氣中的反應的現象。3.板演:寫碳與氧氣反應的方程式。 引出碳單質常溫下的穩定性,及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引出碳單質的可燃性及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樹立反應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意識。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交流合作 5.提問:新聞中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6.小結:反應物的濃度不同,產物也可能不相同。7.投影:3克碳和6克氧氣反應的生成物是什么?活動三:實驗探究1.投影:(1)閱讀教材。(2)火法煉銅。 2.指導學生實驗。3. 引導學生分析方程式中氧元素的得失。4.小結還原反應和碳單質的還原性。5.投影:碳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圖片。 4.討論新聞中人中毒的原因。5.板演:碳與氧氣反應生成一氧化碳的方程式。6.討論:投影中的思考題。1.按要求閱讀教材中的碳和氧化銅反應的實驗。2.討論該實驗現象和操作注意點。3.小組同學相互合作動手實驗,記錄實驗現象。4.討論碳和氧化銅反應的方程式中氧元素的得失。 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增強安全意識。通過學生動手參與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操作技巧和分析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能力。分層訓練 投影:一組有梯度的習題 完成相關習題。 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并進行分層教學。拓展總結 引導學生分別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總結:本節課中的收獲。 對這節課的重點內容梳理,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