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潮州城區古寺廟修建、損毀及重修情況調查分析?高一級:許晗星?? ?陳懌生? ??吳文娜 ???林岱潔?一、課題提出潮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擁有許多著名的古寺廟,如開元鎮國禪寺、叩齒古寺等。這些寺廟滄桑的容顏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呢?為什么這些古寺廟經過這么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屹立不倒呢?我們是否能從這些古寺廟中看到歷史的另一面呢?這些問題引起了我們極大的興趣。為此,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二、研究目的1、通過對潮州古寺廟的修建、損毀及重修情況的調查,了解潮州歷史。2、對所搜集的資料進行分析,了解歷史興衰成敗的規律。3、提出關于潮州古寺廟的修復、發展和旅游開發的建議。三、研究計劃第一階段:約一個月,主要目標和任務是:查閱資料文獻、訪問有關人員,了解古寺廟的歷史概況。第二階段:約一周。主要目標和任務是:實地考察,了解各寺廟的外觀、格局、具體修建時間、損毀和重修具體情況。第三階段:約一周。主要目標和任務是:討論、研究、分析調查結果,完成調查報告,提出建議。四、調查情況1、開元鎮國禪寺潮州開元鎮國禪寺,地處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潮州市區中心,前身為荔峰寺,唐代開元廿六年(758年)敕建為開元寺,元代一度改為“開元萬壽禪寺”,明代稱“開元鎮國禪寺”,俗稱“開元寺”,一直沿用至今。向為歷代祝福君主、宣講官府律令之處所。因其地方寬敞、殿閣壯觀、圣像莊嚴、文物眾多、香火鼎盛而名聞遐邇,馳名中外,垂譽千秋,有“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之美譽。開元鎮國禪寺建于唐玄宗廿六年,向為粵東第一古剎,雖經一千余年的滄桑變易,天災人禍摧殘,然而僧眾和檀那信施精心保護,不斷修建,其殿閣宏偉壯觀,圣像莊嚴典雅,仍不失“古代建筑藝術明珠”光彩,且寺中保存著眾多的唐宋元明清及民國文物。 主要有唐代石經幢,大殿及月臺刻欄、宋代大銅鐘、四大部洲石座,元代銅云板、大木魚、隕石香爐,明代木雕千佛塔、大供桌,清代乾隆版大藏經、和碩莊親王題匾,民國時智誠法師刺舌血書寫“華嚴經”。此外尚有歷代官府文告、重修碑記石刻十余塊。始建時占地百畝,由于滄桑變易,隆替不常,官府豪紳肆意侵占,迄今尚存不足六十畝。經宋元明清及近年,先后十次大規模修建,形成龐大的四合院古建筑群。其中“大雄寶殿”以古代風格的重檐歇山頂(九脊頂)建造。2、明鏡古寺明鏡古寺,在潮州市北關北美路尾,始建于明代(1364~1644年),是開元寺下院,原系管理違規僧人場所。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僧人寂淵募建后座,雍正九年(1731年)知府胡恂重修,解放初期農禪并重,僧人作為住宿之地。1957年為農場使用,文革期間被占用,殿宇崩圮,面目全非,1986年落實宗教政策,1995年6月動工重建,至1999年1月竣工。成為潮州市一所具有一定規模的福利型多功能的新型寺院。3、南巖寺南巖寺位于潮州西湖山西麓,坐北朝南,故稱南巖寺,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葫蘆山摩崖石刻集中處所。周際上下,遍刻古代名人題詠;林木蒼郁,環境恬靜而清幽;寺之后有巨石蓋上而砥下,構成天然石洞。據《海陽縣志》記載:南巖古時乃榛莽之所,狐兔穴居之地,明代萬歷廿二年甲午(1594年),邑人章曰慎始辟其地,“雜植松竹花卉,與山花掩映左右”、“郡侯徐一唯大書[南巖]其上”、又“穿一徑通絕頂,為[讀書山房],有天門、天池、最高亭、四望臺諸處”。崇禎年間,郡賢陳覲墀與此辭室置產,敬建精舍,禮佛齋僧。清代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知府林杭學同山主鄉紳陳衍虞重修,增其舊制;清代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年),知縣范同治在此進行重修,由是湖山圣景、梵宇琳宮為之改觀,南巖寺游人如鯽。抗日戰爭時,南巖寺慘遭破壞,至1949年潮州市解放,以殿舍盡圮,佛像無存,僧人星散,成為荒蕪之所;文革期間,山崖石刻炸毀達數十處,天然石劈去大半,幾不成形,鮮有人至。直至1985年,宗教政策得以落實,海外僑胞、十方善信鼎力資助,重建大雄寶殿、山門、客堂、主堂,復將巖洞加以整修。南巖寺形勝、倍勝往昔。原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定持法師撰聯贊曰:“南國好風光,鳥語松濤皆梵唄;巖阿饒靜趣,山明水秀盡文章。” 4、叩齒古寺叩齒古寺是潮州古城區中一座名揚宇內,有一千余年歷史的古剎,位于道后巷,原名未詳,創建年代未詳。唐代元和十四年(819年)大儒韓愈被貶來潮州,三次致書禮請大顛祖師至郡,在此小住十余日,多次相互論道,后人在此庵內建大顛堂,并名為“大隱庵”。元代至正廿六年(1336年),潮州路總管王翰毀大隱庵,于庵側建韓祠,明末清初邑人鄒鎏重建大隱庵,易名為“叩齒庵”。1927年南昌起義部隊路經潮州,賀龍、葉挺、周恩來等曾在此駐扎。1940~1948年僧人釋澄修先后重建客堂、大雄寶殿、大顛祖師堂,更名“叩齒古寺”,沿用至今。文革期間,寺遭占用,殿宇殘破,面目全非。1984年宗教房產政策落實,歸還市佛教協會管理。1988年宏生法師受為住持,得林希炎、何紫蓉女士等海內外善信人士大力捐助,進行大規模重修。叩齒古寺以其獨特的歷史,一千余年來,吸引著古今知名學者,高僧大德前來參謁,留下大量詩文,宋神宗熙寧四年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巡歷至潮州與大殿堂題詩,“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不識大顛何似者,數書珍重更留衣。”該寺現已建成全部仿唐建筑風格的大雄寶殿、玉佛門、山門、祖堂、丈室、客室、僧舍、齋堂和廂廊等。寺中現有歷代文物:古井、大隱庵石門額、清代大銅鐘、古榕和民國期間重修碑記,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別峰古寺別峰古寺,位于潮州市區東郊意溪鎮橡埔鄉鳳棲山別峰,明代(1368~1644年)崔道亮建,清代康熙廿三年(1684年)古越吳良驥建,同治元年(1862年)馀慶社重修,更名別峰古寺,一直沿用至今。1986年重修擴建。寺內至盡保存清代乾隆廿六年(1761年),署惠潮道、潮州知府周碩勛所題“為最上盛”匾額,邑人進士吳殿邦所書“圓通寶殿”、“大雄寶殿”匾額。還有清代官府文告、重修碑記石刻,大殿前古植金桂木二株,咸稱珍貴。6、觀音堂觀音堂,在潮州市區官誥巷14號,明歷萬歷年間(1572~1679年)建,清代光緒元年(1875年)總兵方耀重修,文革期間為小學,1998年由佛教協會收回管理,1999年籌資重建,工程正在進行中。觀音堂明代石刻門額尚存。7、孝禪寺孝禪寺,在意溪鎮頭塘襯,清代順治十八年(1661年)潮州知府吳穎、海陽縣知縣王運元、郡人梁應龍、謝元汴、翁如麟、蔡元同、高僧澄心建,命名孝禪寺。康熙年間(1661~1722年)郡人太史楊中岳建前座。抗日戰爭時,庵已殘破,香火斷絕。1982年潮城善信略事修葺,并於前座供觀音像,1990~1992年潮州城中善信續捐建,易名孝堂寺。寺中文物有寺后石壁所刻清初知府吳穎(即吳見末)郡侯詩,今已模糊,又有寺后山腰已圮普同塔一座。8、古竺庵古竺庵,在意溪鎮東郊村。清代康熙年間知府林杭學(1677年在任),邑人蔡叔度、蔡毅同倡建,嘉慶二年(1797年)住持釋惟寬重修,文革期間已成廢庵,1990年后,潮州城中善信陸續修復庵門、兩廂觀音殿、地藏殿、祖堂、僧舍。2000年住持釋能照得善信樂助,擴建大雄寶殿,頗具規模。清代重修之石刻門額尚存。9、石庵石庵,在潮州市湘橋區意溪鎮桂坑。明代(1368~1644年)創建,明末邑人尚書黃錦避亂隱居于此,后人書“石庵”,刻石為門額。向為僧人及居士管理,文革期間淪為農場,1988年歸還佛教協會管理,1999年進行重修擴建。山坡巨石遍布,樹木婆娑,風景優美。寺中文物有石洞鐫于石壁的明末黃錦所書“最上巖”三字;又有刻于峭壁的“不昧因果”、“寒拾留響”等大字,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古大士庵古大士庵,在潮州市區義安路府倉內,是明代僧人洪范創建,清代乾隆卅五年(1770年)水頭鄉張良標等舍田21畝6分,同治十二年(1873年)惠潮嘉道張銑、潮州總兵方耀、署潮州府劉桂年重修,光緒十九年(1893年)知府楊霽又重修,香火鼎盛。文革期間為潮州市教工幼兒園使用,1988年落實宗教房產政策,歸還佛教協會管理。經多年的籌劃重建,已形成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庵內現存文物有清代重修石刻碑記七塊。11、松林古寺松林古寺,在潮州市意溪鎮埔東村松林峰,興建年代未詳。文革期間開挖東溪時,在此發現韋陀菩薩石像和蓮花型圓石座,據考為唐代石刻,鄉人于山坡構建簡陋殿舍,因圓石座上有“開山會堂和尚”六字,遂名為“開山寺”。1993年2月宗教局批準開放,1995年歸湘橋區佛教協會接管,籌劃興建。同年,建普同塔三座,供大眾安放骨灰之用,易名為“松林古寺”。寺中現存文物,有唐代韋陀、菩薩石像二尊和蓮花型圓石座一塊及清代祖師碑石。五、研究結論(一)研究分析所得的幾點結論1、古寺廟修建情況看潮州文化:潮州文化歷史悠久,秦漢時期,中原文化傳入潮州,當時有不少中原漢人相繼南下,從福建沿海轉入潮州地區,加速了潮州文化的發展。如建筑壯觀的潮州開元鎮國禪寺,就始建于唐開元廿六年(738年)。到了唐朝中期,潮州文化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至宋代,又建了一批寺廟,而從現寺廟所存的一些古文物可以看出,潮州的文化事業比較興旺,宋時的潮州已有“海濱鄒魯”之稱。明清兩代,潮州文化事業發展更為全面,又先后修建了一批寺廟,如南巖寺始建于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年)。2、修建情況分析:從以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一個朝代發展到“政通人和”的時候,統治者總會下令修建寺廟,以求得國泰民安。開元鎮國寺大雄寶殿前一香爐刻有:“大雄寶殿,萬年鼎新,心香一瓣,法界蒙熏,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民國鞏固,治道昌明。”由此可見建寺目的。當時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他們希望可以永遠過著這種和平安定的生活,所以也會到寺廟里去拜佛求神,借助宗教的力量,表達他們美好的愿望。3、損毀情況分析:“文革”期間,社會動蕩不安,各廟宇、寺院被工廠等占用,繼而僧眾被逐,圣像蕩然無存,殿閣殘落,不堪目睹。當時,在極“左”路線影響下,社會極其不穩定,潮州的經濟和社會遭到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在“批孔”“批儒”“批鄧”和“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影響下,形勢再度陷入混亂。在社會不穩定,形勢混亂的情況下,宗教政策無法得到落實,使得廟宇、寺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損毀。4、重修情況分析: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潮州地方黨政領導對文物古跡、古寺廟等修復做了大量工作,國家、省市公布了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加以重點修復。近年來,經港澳同胞和華僑捐資修建,現在潮州的古寺廟等已基本得到整修,并開放成為佛游活動中心及旅游勝地。人民還可以到這里為自己的生活,為自己的愿望祈禱。與古時候建寺廟相比,現在重修古寺廟,不僅表明了黨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態度,而且這些具有潮州地方色彩,體現潮州宗教文化的古寺廟成為旅游勝地,對潮州實施“旅游旺市”戰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民真正過上了所希望的和平、安定的生活,具有現實意義。(二)關于旅游開發的幾點意見以上所述的幾個古寺廟中,只有開元寺能夠對其資源進行開發,形成一知名旅游景點,而其他的像明鏡古寺、叩齒古寺等,雖然進行一定程度的修復,但是卻沒有形成具有潮州古文化特色的寺廟建筑。若將這些廟宇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形成具有潮州特色悠閑旅游景點,不僅可以提高這些廟宇的知名度,還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促進潮州經濟的發展。故此,我們提出下面幾點意見和建議:1、加強資源開發力度,充分利用當地的風俗、傳統,為古寺廟添加一些更傳統,更淳樸的特色建筑、陳設,如潮州木雕、花燈等。2、有針對性地對寺廟周圍的環境,相關服務行業,如衛生狀況、車輛停放、公共設施、小賣部、飲食部門等做出必要的整頓、清理,使之更完善。3、個別寺廟出現一些鐵、鋁制作的建筑風格,與“古”格格不入,很難對游人產生吸引力,盡可能復古,增加古典建筑,并擴大綠化程度,使環境更加優美。4、適當提高門票價格,主觀地提升這些古寺廟的“身價”,增大其在游人心目中的價值。5、有關部門加大管理和宣傳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形成一系列的旅游路線。我們希望,通過以上所提出的幾點意見建議,可以從實質上改善這些古寺廟的環境、內涵及風格,這將有助于“旅游旺市”戰略的更好實施,也有利于潮州城區古寺廟的發展。?〖談訪錄〗為了使研究報告更具體,更詳盡,我們特地對開元寺的宏澈方丈進行了一次采訪。問:開元寺陸續以來大修過幾次?現在還有哪些地方需要修復?答:開元寺大修的次數大約有三十多次,唐、宋、明、清、民國、建國后、文革后、改革開放,都有過大規模的重修。目前大部分都已經修復,只剩下舊方丈大廳及鐘樓尚未修復。問:據說在文革時期,開元寺受到的破壞是很大的,那主要有哪些呢?答:主要是一部分佛像被毀,房屋被占用,文物散缺,僧人被逐等。問:那么現在寺中的大部分佛像是否在近年來才重新修建的?答:是的,絕大部分是。問:修復過程中最大的支持者是誰呢?答:首先是政府宗教政策的明確指示;其次,是海內外華僑、信徒、熱心人士的支持,開元寺才會有今天的新貌。問:請您談一下,現在正在修復的“大悲殿”工程的情況及意義。答:“大悲殿”以前是沒有的,屬于擴建工程,是泰國僑胞提倡修建的。通過與政府聯系,收回被占土地,由泰國僑胞出資修建,并捐贈全國唯一的“84座玉佛像”。這體現出僑胞熱心家鄉建設的精神,也為子孫后代留個紀念。問:開元寺經過這么多次的修復,現在已是潮州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應該說修復工作帶來了經濟利益,但修復的意義是否僅僅是利益呢?答:修復寺院的目的,一個是修復佛像的道場,弘揚佛法,供僧人修持所用,因為僧人是寺院的主人,這是主要的。另外一個,因為開元寺是國家的重點保護文物,需要修建。至于旅游,這是一個附帶的內容,并不是因為發展旅游才修建寺院的。一般地說,有佛教圣地的地方,都會有游人。寺院一般都建在山林等風景、環境較好的地方,再因為這幾年改革開放,經濟較好了,才開始發展旅游。所以修復工作的重大意義是發揚佛學、發揚中國的古文化。?〖老師評析〗潮州是一座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城,潮州城區古寺廟是潮州歷史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了解古寺廟,可以了解潮州歷史,認識隱藏在歷史現象背后的興衰成敗規律。同時開發潮州古寺廟對潮州旅游業發展有重大的促進作用。該研究報告是許晗星、陳懌生、吳文娜、林岱潔四位同學一年來辛勤勞動的結晶。她們通過對潮州城區古寺廟的初步調查,寫成調查報告,讓人們對潮州城區古寺廟有較全面的了解,對研究潮州的歷史文化古跡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參考信息】(1)《潮州市區寺庵記勝》(2)http://www.chaozhou.gd.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