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以唯物史觀為教學指導思想,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依據。在教學中貫穿唯物史觀,教師幫助學生根據歷史唯物主義構建學習框架,同時關注對于歷史基本規律的認識,主要以材料研讀和情景創設為教學方法,尤其關注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的學習。教學背景分析本課是部編版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的第四課,上承第三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下啟第二單元,通過四個子目“西漢建立與文景之治”、“西漢的強盛”、“東漢的興衰”、“兩漢的文化”介紹兩漢興衰的史事及兩漢的主要文化特征。同時本課又深深影響了之后的課程內容,漢承秦而立,西漢與東漢相繼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所以本課是承上啟下的一課。根據學情,本科擬采用材料研讀、歷史地圖探究學習和問題情景設計法來輔助教學。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史料和小組合作探究,了解西漢建立、漢承秦制、郡國并行制的基本史事和歷史細節,理解漢承秦制主要是繼承其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體制,并在地方行政上有所變化。(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核心素養)2.通過了解緹縈案和文景之治的社會狀況,理解西漢初年統治集團施行黃老無為而治的統治措施;通過閱讀史料,分析、理解七國之亂發生的原因以及其對西漢王朝的影響。(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核心素養)3.通過了解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和積極開疆拓土的舉措,理解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歷史意義;通過了解衛青、霍去病的英雄事跡和張騫鑿空西域的偉大創舉,理解古人保家衛國的英勇情懷和絲綢之路的偉大歷史意義。(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核心素養)4.通過時間軸了解東漢興衰的史事,理解大一統帝國興衰的歷史動力;通過了解黨錮之禍的基本史事,理解東漢豪強地主勢力增強直至影響東漢王朝統治和衰亡。(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核心素養)5.通過了解《史記》、《漢書》和漢賦以及其他兩漢文化代表,理解兩漢時期中國史學的發展和中華人民的昂揚精神。(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歷史上的意義教學難點:東漢衰亡的原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多媒體(二)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注重學生合作探究板書設計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承秦立漢——西漢建立無為而治——文景之治昂揚時代——漢武大業帝國宿命——東漢興衰史書漢賦——兩漢文化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三十七》教師展示上述材料,并講述:漢初百廢待興,乘坐牛車出行成為一時的風尚,將相大臣有時只能乘牛車出行,這么看來確實難以“馬上治天下”。漢承秦制,兩漢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作為統治者的諸位皇帝,他們是如何統治的呢? 小組合作討論問題并回答。 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兩漢王朝是如何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保持思考和興趣。一、承秦立漢——西漢建立 1.教師展示《高祖本紀》中劉邦登基的史料,講述西漢建立之處的社會狀況。2.教師展示《高祖本紀》中的兩段史料,并總結西漢初年統治者的統治措施的特點,提示《挾書律》的廢除,由此指出漢承秦制的本質。3.教師講述漢高祖滅異性諸侯國,立白馬之盟,確立郡國并行制的過程。 跟隨教師講述,閱讀相關材料,思考相關問題小組合作探究,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培育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核心素養。二、無為而治——文景之治 1.教師出示緹縈案和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講述文景之治的內容。2.教師講述自劉邦建立郡國并行制到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史實。 學生跟隨教師講述閱讀相關史料和材料,思考相關問題,并合作探究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核心素養三、昂揚時代——漢武大業 教師講述漢武帝在加強中央集權和積極開疆拓土上的統治措施。教師講述衛青、霍去病等人的英雄事跡和張騫鑿空西域的過程。 學生跟隨教師論述,仔細閱讀相關材料 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歷史解釋核心素養。四、帝國宿命——東漢興衰 1.教師講述東漢興衰的基本史實。2.教師組織學生小組探究東漢豪強地主的崛起和黨錮之禍、東漢衰亡的關系。 1.學生跟隨教師論述,并與教師展開討論。 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核心素養。五、史書漢賦——兩漢文化 1.教師講述《史記》、《漢書》、漢賦及其他兩漢科學文化成就。 1.學生跟隨教師論述,并思考問題。 培養學生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核心素養。課堂小結 教師講述:公元220年,魏王曹丕接受了東漢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的禪讓。曹丕登基,是為魏文帝,東漢宣告正式滅亡。“今吾知堯舜之事也。”——曹丕漢高祖承秦立漢,由此建立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無為而治,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開創大業,帶領西漢王朝走入昂揚時代;東漢興衰往復,顯示帝國宿命;兩漢文化昌盛,以史書漢賦為代表。作業及拓展延伸:教師出示材料:范曄在其《后漢書》列傳中,對東漢衰亡的歷史進行了記述與思考,認識到這一衰亡不在一朝一夕,而是長期以來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弊端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其最顯著特點就是把女后臨朝稱制、外戚專橫、宦官專權與黨錮之禍這幾個方面聯系起來加以綜合分析,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衰亡的原因。而且范曄認識到東漢“重氣節”、“貴信義”的社會風氣對于維系其統治的長期存在是有一定作用的。 ——靳寶:范曄對東漢衰亡的記述與思考,《唐都學刊》,2006年第5期士大夫、外戚、宦官,究竟誰是東漢滅亡的罪魁禍首?提示:正如發生雪崩,我們不應去問是哪一片雪花最后落下來,而是要問雪為什么會被堆到這么高。歷史的問題,要到歷史中去尋找。請同學們自行課后查找資料,尋找東漢衰亡的罪魁禍首。 學生隨教師一同回憶本節課所學知識重點,并于課下完成作業及拓展延伸 小結鞏固學生本課所學,幫助學生加強對于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的歷史意義。作業及拓展延伸引導學生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原理和深層作用。教學預測難以總結評價學生的總體學習情況課堂實測1.“黃老”之稱,始見于漢代史籍,但按照《史記》記載,“黃老之學”在戰國時期的存在應該是確定無疑的,目前國內外大多數相關學者都對“黃老之學”在先秦的存在給予了肯定。由此可見,漢初奉行“黃老之學”( )DA.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B.取決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傳C.受司馬遷的影響比較大 D.根植于先秦的歷史文化傳統2.《漢書》記載:“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材料所反映的是( )A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3.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下令禁止郡國和民間私鑄錢幣指定專門官吏負責鑄造五銖錢,作為法定貨幣。這舉措( )。AA.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B.首次實現了國家統一C.加重了百姓賦稅負擔 D.空前強化了君主專制4.三國時期學者孟康解釋“中朝"說,“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漢朝實行中外朝( )CA.有利于中央權力加強 B.旨在終結丞相制度 C.有助于維護君主專制 D.加速了西漢的滅亡5.據《昌言》等載,東漢的豪強地主莊園“膏(肥沃)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魚嬴梨果,檀棘桑麻,閉門成市,兵弩器械,貲至百萬。”這類莊園( )DA.人身依附關系松弛 B.以經營林牧業為主C.面向市場進行生產 D.是潛在的割據勢力6.漢代政論家仲長統在《理亂篇》中寫道:“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在此,仲長統講述的是東漢( )AA.豪強地主勢力的迅猛發展 B.商品經濟的昌盛繁榮C.國力強盛和社會財富充裕 D.社會貧富差別的巨大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