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藝術——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教案設計藝術——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 教學設計一、單元目標(1)從古今中外優秀繪畫作品中,感受各種具有生命活力的藝術形象和自然現象。(2)通過學習研究,探討,學生能對繪畫作品的情節內容,藝術手法和美感特征進行簡要的描述和評價。(3)通過對本單元繪畫作品的欣賞,加深對生命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理解認識,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與態度。二、教材分析本單元的教材選擇了古今中外優秀美術作品,圍繞藝術——生命與自然的和諧交融這個主題展開,改變了以往繪畫欣賞以學科,畫種,時代或地域劃分內容的方法,體現了新課程標準課程綜合性的特點,提出了從多角度認識欣賞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要求,在培養學生對作品的分析能力,審美能力的同時,重視對學生思想情感的態度及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培養。三、教學建議教師可根據本單元美術欣賞教學主題,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在圍繞教學主題展開教學的同時,貫穿審美教育的主線,在組織,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作品的情節內容,藝術手法,美感特征的同時,簡要穿插介紹作品常識。學習活動可多樣化,體現師生互動交往,教學活動應盡可能直觀生動,采用多種媒體輔助教學。因此,教師課前應對教材作認真學習理解,對教學活動進行周密設計和準備,以切實提高教學效果。本單元教學,可用二課時完成。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重點:1、對作品生命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理解.2、對作品藝術表現的理解和欣賞.難點:多角度理解作品,提高審美能力和情感態度.五、課前準備 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的圖片或課件制作 學生:課前有關作品資料的收集和學習.六、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一)、課題引入通過作品數幅(投影、幻燈或圖片)展示充滿生命活力的繪畫作品學生思考討論: 作品中主要描繪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學生發言:略。教師點評并引入本單元學習課題。(1) 繪畫作品形象豐富,相當一部分為充滿生命力的形象。(2) 生命產生于自然,生長于自然,與自然和諧交融。(二)、活動一:欣賞與評述:對作品的基本認識1、觀賞作品數幅。 你是否能對作品形象和情節進行描述?2、學生討論。3、學生對作品描述發言。4、教師講評,并作個人發言。 (1)重點描述作品形象中生命的活動及與自然融洽的關系. (2)適當提示作品的構圖,藝術風格等所傳達的效果.《維納斯的誕生》(意大利)波提切利 布上畫 1432年 175X283 cm 藏于烏菲齊美術館桑德羅·波提切利是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最后一位畫家。 1447年,畫家出生在一個皮革工匠之家。少年時的他非常頑皮,不思學業,父親只得把他送到一間金銀作坊里學藝。不久,他喜歡上了繪畫,菲利普·利比收他為徒。他的繪畫天賦很快引起銀行家科西莫·美第奇的注意,不久便成為美第奇家族最寵愛的畫師。在美第奇家族,他廣交文學藝術界名流,接觸到各方面的知識,從而開闊了眼界,并為他的藝術打下精雕細琢、富麗堂皇、華美多采的貴族印記。 1477年,波提切利以詩人波利蒂安歌頌愛神維納斯的長詩為主題,為羅倫左新購置的別墅繪制了著名的《春》。1485年,他又創作了一幅精美絕倫的巨作,《維納斯的誕生》。波提切利同時還接受教會的定單,為教堂作壁畫;也曾為《神曲》作了一套出色的鋼筆畫插畫。 1492年,羅倫左去世,美第奇家族被放逐,社會政治形勢多變。貴族復辟,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波提切利的心被震動了,他的人生觀和藝術觀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在《誹謗》這幅畫中,表達了他的憤怒和抗議。 波提切利以他那富有詩意的、充滿優美曲線的、別具一格的和不可思議的天才作品,成為那個時期佛羅倫薩最偉大的藝術家。然而,由于他揮霍無度,晚年窮困潦倒,靠救濟度日。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他不問世事,孤苦伶仃。1510年5月,波提切利死于貧困和寂寞之中,葬于佛羅倫薩“全體圣徒”教堂的墓地里。大家都知道,維納斯即古代希臘神話中的阿芙羅狄德,是愛與美的女神。據希臘神話描述,維納斯是克洛諾斯把自己的父親烏拉諾斯的肢體投入海中時從海中的泡沫中誕生的。15世紀后半葉,佛羅倫薩畫派,藝術大師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即表現了這個愛與美的女神誕生時的情景:少女維納斯剛剛越出水面,赤裸著身子踩在一只荷葉般的貝殼之上;她身材修長而健美,體態苗條而豐滿,姿態婀娜而端莊;一頭蓬松濃密的散發與光滑柔潤的肢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烘托出了肌肉的彈性和悅目的胴體;風神齊菲爾吹著和煦的微風緩緩的把她送到了岸邊;粉紅、白色的玫瑰花在她身邊飄落,果樹之神波摩娜早已為她準備好了紅色的新裝;碧綠平靜的海洋,蔚藍遼闊的天空渲染了這美好、祥和的氣氛,一個美的和創造美的生命誕生了! 據希臘神話描寫,維納斯出生即是成人。她沒有經歷過嬰兒之身,沒有經過非美的過程,生來就完美無缺。顯然,作者表現的正是這樣一個完美無缺的形象。可是,如果我們再細細的品味一下維納斯的表情就會發現,她那木然、遲滯和略帶困惑的眼神仍然流露著清純的稚氣,這個溶成人身軀與幼童稚氣眼神于維納斯一身的表現形式,既反映了作者對希臘、羅馬古典藝術境界的崇尚又反映了他對“新柏拉圖主義”的熱衷,也正是由于這種“崇尚”和“熱衷”使得他的作品并不僅僅限于感官本身的審美誘惑,而是通過對美的沉思冥想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純化和超越,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實際上,這是當時被基督教會視為“異端”的古典的唯美主義與基督教禁欲主義的結合,是維納斯與圣母瑪利亞的結合,是精神美與肉體美的統一。(三)、活動二:分析與研究:生命與自然的關系 請學生仔細觀察作品。研究問題: 1、聯系生物學科所學知識,說說作品中描繪了哪些物種?與生命物種,生命活動相關的自然形象是什么? 學生分析思考,討論研究。 學生發言。 教師發言(結合作品回放及局部觀賞)。 2、問題: (1)作品中生命活動與自然的關系分別是怎樣的? (2)作者運用怎樣的藝術手法來增強效果,產生美感的? 學生討論研究 學生發表見解 教師發言:作補充發言。 3、研究思考: (1)聯系作品思考:自然對生命活動有哪些作用 (2)如何保護自然?促進生命活動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四)、作業要求: 1、選擇課本中作品一幅,對作品的形象和情節進行描述。 2、試寫一點對作品的感悟。(五)、學習活動小結。 第二課時 (一)簡要回顧講評前一課美術欣賞學生作業(由學生講讀)引入本課。(二)活動三:討論與解釋:作者的感情與藝術創造。1、作者感情的體會: 欣賞作品。 將課本作品與內容相似的內容其它繪畫作品作比較。 《金黃色的莊稼和柏樹》凡高 布面油畫 72.5 x 91.5 cm 圣-雷米時期: 1889年9月初 倫敦: 國立畫廊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蘭一個鄉村牧師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凡·高年輕時在畫店里當店員,這算是他最早受的“藝術教育”。后來到巴黎,和印象派畫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啟發和熏陶。以此,人們稱他為“后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畫家更徹底地學習了東方藝術中線條的表現力,他很欣賞日本葛飾北齋的“浮世繪”。而在西方畫家中,從精神上給他更大的影響的則是倫勃郎、杜米埃和米萊(Millet)。 凡·高生性善良,同情窮人,早年為了“撫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費到一個礦區里去當過教士,跟礦工一樣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礦坑爆炸時,他曾冒死救出一個重傷的礦工。他的這種過分認真的犧牲精神引起了教會的不安,終于把他撤了職。這樣,他才又回到繪畫事業上來,受到他的表兄以及當時荷蘭一些畫家短時間的指導,并與巴黎新起的畫家(包括印象派畫家)建立了友誼。 凡·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獨創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調常是低沉的,可是后來,他大量的作品即一變低沉而為響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歡快的歌聲來慰藉人世的苦難,以表達他強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國評論家說:“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簡單、最普通的東西,這就是太陽。”他的畫面上不單充滿了陽光下的鮮艷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繪令人逼視的太陽本身,并且多次描繪向日葵。為了紀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畫了一幅陽光下《盛開的桃花》,并題寫詩句說:“只要活人還活著,死去的人總還是活著。” 人們如果確能真誠相愛,生命則將是永存的,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濁的現實終于使這個敏感而熱情的藝術家患了間歇性精神錯亂,病發之時陷于狂亂,病過之后則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別人(尤其是弟弟提奧)的負擔,于1890年7月23日自殺,幾天后身亡,享年只有37歲。幾個月后,曾經把自己全部熱愛和物力獻給他的提奧也死去了。人們說:提奧是為了凡·高而生的……凡·高共畫了兩張有柏樹的作品, 這是其中的一張。他曾這樣寫道:"腦子里始終浮現著柏樹, 很想把它畫成像向日葵那樣的作品。但是很奇怪, 何以沒有人畫得像我所看到的一般。柏樹的線條與比例確實很美, 宛如埃及的宮女。"這一張畫同圣-雷米時期的許多風景畫一樣, 完全沒有直線的筆觸。所有的物體都卷曲著, 泉涌著, 柏樹像一團黑色的火焰, 不停地向天空噴吐著。雖然一切都在起伏搖動, 但整個畫面看來, 卻有一種古典式的明朗與均衡感。暖色與冷色的微妙對比, 輕重與形狀的比例, 這些不但形成結實的構圖, 而且統一著整個畫面。《群蝦圖》齊白石 中國畫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原名純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萍生,號白石,別號借山館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從當地文化人陳少蕃、胡沁園學習詩文、篆刻、書法、繪畫,遂以賣畫、刻印為生。四十歲后,曾先后五次游歷各地。歷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人民杰出的藝術家稱號,1955年度獲世界和平理事會頒發的國際和平獎,1963年誕辰100周年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工詩,詩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我國二十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出版有《齊白石畫集》、《齊白石作品集》、《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等多種。齊白石植根傳統,師法造化的國畫大師。他把前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道理體會得很深刻,其畫以文人畫為根基,開掘民間傳統,探討雅俗結合,為傳統花鳥畫注入了蓬勃生機,風格剛健鮮活、詼諧幽默。 齊白石作畫用筆雄渾健拔,用墨滋潤淋漓,用色濃艷潑辣。其章法多是信手拈來,隨意而成,極為簡括大氣。反映在造型方面,有時脫略形跡,離形而以神會求似,有時則模寫物象纖毫畢現。尤喜將闊筆大寫的花卉與工細草蟲合于一圖,以求相反相成之韻趣。以其畫風發展來看,早年筆墨較清新整飭,中年以后漸趨雄肆,晚年則爐火純青,真率自然,不假修飾。齊白石的蝦,靈動活潑,栩栩如生,情趣盎然,神韻充盈。懂得筆墨也善于操縱筆墨的齊白石,他在下筆畫蝦時,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筆痕表現蝦的結構和質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筆法描繪蝦須和長臂鉗,使純墨色的結構里也有著豐富的意味,有著高妙的技巧。此圖中寫九只蝦,用淡墨擲筆,繪成軀體,浸潤之色,更顯蝦體晶瑩剔透之感。以濃墨豎點為睛,橫寫為腦,落墨成金,筆筆傳神。細筆寫須、爪、大螯,剛柔并濟、凝練傳神,顯示了畫家高妙的書法功力。畫家寫蝦,來自生活,卻超越生活,大膽概括簡化,更得傳神妙筆。 ( 白石翁畫蝦,乃河蝦與對蝦二者愜意的“合象”。——李苦禪) (蝦的精神狀態,蝦的有彈力的透明體,蝦在水中浮游的動勢。把藝術造型的“形”“質”“動”三個要素完滿的表現出來,這樣豐富的內容,齊白石先生用的是極簡練的筆墨,不能多一筆,也不能少一筆,一筆一筆可以數得出來。——葉淺予) 討論解釋:(1)為什么類似的內容,不同作者的作品,風格不同?(2)課本作品分別體現出何種感情? 學生討論,并嘗試對比作出解釋。教師發言:感情因素對作品的影響。 肯定學生對作品所包含的感情的解釋的理解。2、藝術創造的理解:研究問題:(1)藝術是什么 (2)優秀美術作品是否就是客觀形象的再現?為什么 觀賞一組自然形象圖片,再與相似內容的繪畫作品作比較,試找出藝術形象與自然形象的聯系和區別。學生觀察思考發言:略。教師適當提示:藝術形象源于生活,但比生活更高,更典型,這是藝術創造的特征。再請學生聯系作品數幅,談談對藝術創造的理解。(三)活動四:體驗與評價:創作與審美。1、創作活動的體驗:通過觀賞課本作品和增補作品思考: 是否是作者與自然和諧交融的活動? 體會方法: (1)學生親自實踐作品局部,體會感受。 (2)教師示范作品局部加強感受。 (3)請有繪畫經驗的學生談感受。2、審美體驗,評價: 結合本單元內容學習,談談自己的感受。 師生互談感受。作業要求: 選擇作品一幅,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和能力寫感受,大膽發表見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