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說課稿一、教材分析本課選自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張騫通西域及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間的友好往來,在我國古代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此外,通過本課的學習,為以后同類問題的教學起了示范作用。同時,在近兩年國家一帶一路的引導下,絲綢之路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考點。二、學情分析該課教學的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而七年級的學生剛進入中學,對歷史充滿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環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學生知識面窄。所以,在進行教學時,一方面要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充知識面。另一方面加強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三、教學重難點重點: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難點:絲綢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四、教法選擇(一)教學方法1.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維;2.創設問題情景,拓寬教學空間。(二)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法 合作探究法五、教學流程(一)導入PPT展示材料并讓學生齊讀,通過展示故事性的材料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過渡到本課的學習。(2)新授環節將本課設置為三個模塊:一張騫通西域;二絲綢之路;三對西域的管理;模塊一張騫通西域;PPT展示招賢令。引出去應聘的人就是張騫,從而展開第一部分的教學。ppt展示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讓學生觀察圖片并思考兩個問題:1.“西域”是指什么地區?2.張騫為什么要出使西域?培養學生識圖的能力及閱讀書本概括知識的能力。通過小組探究的形式學生自主歸納概括張騫出使西域的具體情況,培養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模塊二絲綢之路;PPT展示材料,引導出問題思考:中國的絲綢是如何運到古代歐洲去的?展開第二部分絲綢之路的講解。對于這部分的講解主要通過兩條路線,名族產物及東西方文化交流進行講解。學生結合書本,小組探究明確陸上絲綢之路的走向,并用筆在草稿本上畫一畫陸上絲綢之路的幾個重要地點。教師通過ppt再次展示,加深印象。通過PPT圖片展示東西方在經濟交流的具體體現,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材料得出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即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突破本課的難點。模塊三對西域的管理;溝通西域后兩漢也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通過ppt圖片展示及讓學生明白今天的新疆開始正式隸屬中央政權,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深華。(三)板書設計(1)張騫通西域1.西域:含義2、原因:3、過程4.意義:(2)絲綢之路1.路上絲綢之路:長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亞、西亞——歐洲2.海上絲綢之路:最遠到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3)對西域的管理1.西漢:西域都護府2.東漢:班超出使西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