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5.2社會歷史的發展教學設計【課標要求】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教材分析】第二框“社會歷史的發展”,講述生產關系一定 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 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闡明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第二框“社會歷史的發展”,包括兩目。第一目“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主要講述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地位和意義,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含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以及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這個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第二目“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闡述社會發展的總趨勢,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教學目標】1.知道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含義,了解基本矛盾和普遍規律的內容,懂得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2.能夠結合現實分析階級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解決方式,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等相關措施。3.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正確認識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尊重社會發展規律。【核心素養】政治認同: 認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堅信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科學精神:認識社會基本矛盾,初步形成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能力,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教學重點】1、社會生產方式;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3、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矛盾和兩大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及實現方式;4、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共產主義的目標與實現方式【教學難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圖片導入——人類社會發展的五個階段思考:人類社會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是什么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呢?社會歷史發展的有什么規律和總趨勢是怎樣的?師: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我們的課堂新課講授:出示課題——社會歷史的發展第一幕: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總議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 1、社會歷史發展規律 2、社會歷史發展趨勢 議學情境一:觀看視頻《2022年我國夏糧生產喜獲豐收》議學問題:我國為什么要這么重視農業生產呢?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 生產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教師活動:生產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一、社會發展的規律1、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1)地位: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決吃、穿、住、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議學情境二:圖文分析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議學問題:馬克思的這句名言說明什么哲學道理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手推磨”和“蒸汽磨”代表以生產工具為標志的生產力水平;“封建主”與“資本家”則代表社會所采取的經濟結構,即生產關系狀況。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社會形態的更替(2)作用: 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形態的更替。2、社會生產方式(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人與自然的關系)①含義: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②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生產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①含義: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②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 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知識拓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議學情境三:圖文分析議學問題: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什么結論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生產 力決定生產關系(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議學情境四:出示圖示《新中國土地制度變遷》議學問題:為什么我國的土地制度要分分合合?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提取關鍵信息,分析回答探究問題。我國土地制度的分分合合是為了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從而達到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目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議學情境五: 閱讀材料《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2021年2月7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制定發布《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內容選摘:第一條指南的目的和依據為了預防和制止平臺經濟領域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促進平臺經濟規范有序創新健康發展,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 《反壟斷法》)等法律規定,制定本指南。議學問題:國務院反壟斷委員為什么要出臺《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提取關鍵信息,分析回答探究問題結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1)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含義經濟基礎:指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包括社會意識形態;制度、組織和設施;社會意識形態——比如: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等組織設施——比如軍隊、警察、監獄、法庭、政府部門、黨派等國家機關和政治組織等議學情境六: 觀看視頻《家庭教育促進法》議學問題:結合視頻內容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角度,分析《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的必要性。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議學提示: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 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2)兩者聯系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 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②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③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方法論:①要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調整上層建筑使之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并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從而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②要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論:①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即全面的觀點看問題。②要積極創造條件, 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轉化(趨利避害)。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小試牛刀:判斷:按照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分類思考: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你能總結出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支配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什么嗎 4、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矛盾和兩大規律(1)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2)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重難點突破: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關系第二幕: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議學情境七:圖文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議學問題: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我們正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實現的目標中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及實現方式(1)總趨勢: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師問:那么,是什么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呢?生答: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師問:是什么矛盾運動使社會向前發展的呢?生答: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2)實現方式(動力)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那么,階級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方式一樣嗎?3、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1)階級社會:①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②表現: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是對抗性的矛盾③解決方式: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④過程: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迫使統治階級 不得不調整某些經濟和政治關系,使社會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2)社會主義社會:①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②表現:非對抗性的矛盾③解決方式: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決。改革的性質: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的意義: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比較:階級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表現和解決方式知識拓展:比較: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議學情境八:圖文分析探究問題:根據兩位偉人的所說分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共產主義的目標是什么?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4、共產主義的目標與實現方式(1)目標: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實現方式: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小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