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西域的地理范圍;張騫出使西域經過、目的;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西域都護;班超出使、經營西域。過程與方法:通過識圖,學生能夠正確識讀“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線路圖”,和“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科的學習,學生能夠感受到張騫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認識到國家統一的重要意義。能夠正確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聞名交流中的作用,理解絲綢之路新的時代含義。教學重難點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路線難點: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講授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古代羅馬人把中國稱為“絲國”。中國的絲綢在當時的歐洲是珍稀之物,穿上絲綢服裝成為高貴身份的象征。中國的絲綢怎么運送到那里的?運送絲綢的商路又是誰在什么時候開辟的?本節課我們來學習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二)講授新課張騫通西域:1.西域:漢代以來,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西漢時期,西域小國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2.目的:聯合大月氏進攻匈奴大月氏原來在水草豐美的祁連山一帶,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驅趕。匈奴不斷從西域向中原發動進攻,使漢王朝十分被動。漢武帝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決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3.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史學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過渡】正是由于張騫出使西域,才有了后來的絲綢之路。那么西域是什么地方?這個地方是怎樣的地方?張騫為什么要到那去?帶著這三個問題閱讀課本。【提問】大月氏同意和漢朝一起夾攻匈奴嗎?【過度】不同意。因此張騫只好帶著遺憾返回漢朝,到了公元前126年才返回長安。張騫的這趟西行走了多少年(13年)這一趟為什么會走這么久呢?(被匈奴人扣留)把在西域各國的見聞,以及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向漢武帝做了匯報,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帶來300多人,帶著萬頭牛羊,以及金幣、絲綢等財物,走訪了烏孫等西域國家。西域各國也認識到漢朝的富足與強大,紛紛排使節來到長安,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張騫的出使西域,密切了漢與西域的聯系,為后來的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后世的史學家用“鑿空”這個詞形容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行動。絲綢之路1.絲綢之路: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以后,漢朝與西域的使者開始相互往來,東西方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商人們載著漢朝的絲綢等物品,從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在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的物產和珍奇異寶運到中原,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成為“絲綢之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2.意義:絲綢之路使東西方文明由原來的互相不了解,獨立發展,絲綢之路開辟后通過絲綢之路,互通有無,因此絲綢之路便成了溝通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這便是絲綢之路的意義。3.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大力開辟海上交通,漢朝先后開辟了許多海上航線,其中,從山東半島出發的船只,穿過黃海??傻竭_朝鮮、日本。更重要的一條是: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過中南半島,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最遠到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中國的絲綢等物品經過這條航線再轉運到歐洲各地。因此,這條航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對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護:既然絲綢之路意義如此重大,那么我們是否要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于是西漢在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加強對西域的經營。管轄36國,都護府設在烏壘城。西域都護頒行漢朝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進行有效管轄。西域都護的設立,標志著西域正式歸中央管轄,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2.班超經營西域:西漢末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漢朝與西域往來中斷。東漢明帝時,派兵出擊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種種困難,使西域各國重新與漢朝建立了聯系。他得到西域各國的信任,長期留守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間,還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甘英到達安息后,受阻,未能繼續前行。但此行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班超經營西域30多年,到71歲時,才回到中原,不久便去世。他的兒子班勇繼承父業,再次出使西域。(三)本課小結: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且是文化交流的通道。這一道路的開辟張騫功不可沒,如今一帶一路的倡議,使這條古老的通道,有出現煥發出新的光輝,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所做的貢獻。(四)課堂練習:1.張騫第一次出使匈奴的目的是( A)A. 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B. 了解西域情況C. 偵查匈奴情況 D. 加強同西域的聯系2.近十幾年來,在馬來西亞發掘出與漢代陶片紋飾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亞出土了漢代的錢幣和陶器,這些考古發現說明漢代開辟了( B)A. 絲綢之路B. 海上絲綢之路C. 通往西域的道路 D. 通往歐洲的道路3.新疆在什么時候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的( )A秦朝 B、西漢 C 唐朝 D、元朝4.張騫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種傳到中原,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從西域傳入的是( B)A. 核桃 B. 小麥 C. 石榴 D. 葡萄(五)板書設計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張騫通西域:1.西域2.目的:聯合大月氏進攻匈奴3.張騫出使西域過程二、絲綢之路1.絲綢之路2.意義3.海上絲綢之路三、對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護:2.班超經營西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