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5課 三大改造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5課 三大改造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第五課《三大改造》教學設計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單元教學設計
單元主題及解讀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上承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下啟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講述新中國成立與鞏固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怎樣確立社會制度和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兩個主題的歷史史實。從 1953年開始,我國進行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全面確立,逐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1958年以后,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出現過“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急于求成的錯誤和“文化大革命”那樣“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全局性嚴重錯誤。單元內容:課標對本單元的基本要求是了解“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國 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知道“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失誤,了解這一時期以王進喜、雷鋒、鄧稼先、焦裕祿等為代表的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的精神。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危害及主要教訓。本單元教材按照時序性展開,共分為三個課題:第 4課《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第 5課《三大改造》、第 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從1953年開始,中國共產黨有計劃地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并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得到確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此后,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取得了經濟文化建設等重大成就。但是,也發生了“大躍進”的嚴重錯誤和“文化大革命”的內亂。
單元學情:
學生已經學習了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了解了新中國的成立與鞏固的相關史實。第二單元《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的相關事件,距離學生不是太遙遠,學生身邊很多老人都是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及文化大革命的親歷者,所以部分學生通過身邊老人和相關影片對本單元的相關史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的不夠完整,認識的還不清晰。
單元目標:
1.知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這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基礎。
2.知道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認識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建設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3.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史實,理解并掌握“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知道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八字方針等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基本過程。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初步分析在經濟建設方面急于求成的原因。
5. 認識“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在“以階級斗爭為綱”錯誤指導下造成的嚴重災難。知道“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全國動亂,粉碎“四人幫”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結束等基本史實。
6.知道我國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以及這一時期艱苦創業的先進人物和為人民服務的社會風尚。理解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過程曲折、艱辛的必然性。單元評價:通過閱讀課本和史料、圖片,85%的學生能夠知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這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基礎。通過觀看視頻和分析史料、閱讀課本,90%的學生能夠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史實,理解并掌握“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通過列表歸納,95%的學生能夠掌握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認識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建設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基礎。通過觀看圖片和微課、分析史料和口號,90%的學生知道“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失誤,了解這一時期以王進喜、雷鋒、鄧稼先、焦裕祿等為代表的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觀看微視頻和分析史料,90%的學生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危害及主要教訓
第五課《三大改造》教學設計
1.教學內容分析
《三大改造》是部編版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的第二課時。本課共有“農業、手工業合作化”“公私合營”兩個子目,圍繞“三大改造”這一核心內容,主要講述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即三大改造的主要史實。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一系列努力,到 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根據實踐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內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路線被稱作是“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總路線?!霸谥袊鴮崿F社會主義,沒有普遍實行社會化大生產的工業化為主體是不行的,但若離開了改造個體經濟和改造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這兩翼,就妨礙大規模的工業建設順利進行?!敝黧w與兩翼之間是彼此聯系,相互促進的,體現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變革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本單元第一課時,本冊書的第 4課《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已經講述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這一主體,同時也講述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確立,因此本課在前面的基礎上,重點講述新中國成立初期對生產關系的變革,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下一課所要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建設成就做了鋪墊。本課的重點是三大改造的相關史實和意義,難點是三大改造的背景和實質。
2.單課思維導圖構建
3、學習者分析
(1)認知基礎:學生已經學習了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了解了新中國成立與鞏固的相關史實,通過學習新中國的成立,知道了我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務,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為了新民主主義國家,通過學習土地改革,大部分學生明確了土地改革后土地歸農民個人所有,是個人所占有制,這一時期的中國還沒有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在第四課中學生學習了在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頒布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從而我國在政治上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是我國的基本制度。
(2)生活經驗:通過電視新聞、網絡、報紀錄片等媒介和走訪身邊的老人,部分學生對三大改造的相關史實有了初步的了解。
(3)思想狀況: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二學生,他們的形象思維比較發達,抽象思維能力不夠,而本課講解的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過程理論性較強,因此教學中除了要充分利用課本插圖、相關史事、材料研讀等資源外,還可以補充相關紀錄片、歷史故事和地方史等素材來豐富教學內容。設計讓學生走訪身邊的老人填寫關于三大改造的調查問卷的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4.核心素養目標及重難點
(1)課標要求:了解 “三大改造”,知道中國 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學習目標:
a.通過觀看視頻和閱讀史料,了解三大改造概念,以及我國進行的背景和原因。
b.通過社會調查和閱讀課本、史料,觀看視頻和圖片,知道三大改造的方式、結果和實質,理解并掌握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c.通過三大改造的學習,體會中國共產黨勇于探索和敢于創新的精神,認識到國家的建設就是在不斷的探索中前進,我們只有不斷的改革創新。
(3)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三大改造的相關史實和意義,難點是三大改造的背景和實質。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自制微視頻:《中國力量》。視頻簡介:視頻展示黨、政府和人民在 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疫情、2021年河南洪水、2022年冬奧會的感人瞬間。
【問題】視頻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預設答案】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
【問題過渡】面對重大事件,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彰顯了中國力量和中國深層凝聚力,凸顯了中國制度的優勢。我國的社會制度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上表現為人民當家作主,在經濟上表現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那以此判斷新中國的成立的時候我國是不是社會主義國家?對,不是,我們完成了新民主義革命,成為了新民主主義國家。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制度確立,這段時期被稱為過渡時期。1954年第一屆人大會議頒布的哪一法律文件,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成為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從而在法律上肯定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國哪一年什么事件實現了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從而標志著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呢?讓我們帶著這一問題開始今天的探究學習。
時間軸梳理中國社會變化
【設計意圖】
通過觀看黨、政府和人民在 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疫情、2021 年河南洪水、2022 年冬奧會的感人瞬間,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制度自信;通過時間軸引領學生回顧梳理中國社會變化,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通過創設驅動型問題導入新課,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
【學習目標】目標引領方向,學生掃讀學習目標
1.通過觀看視頻和閱讀史料,了解三大改造概念,以及我國進行的背景和原因。
2.通過社會調查和閱讀課本、史料,觀看視頻和圖片,知道三大改造的方式、結果和實質,理解并掌握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通過三大改造的學習,體會中國共產黨勇于探索和敢于創新的精神,認識到國家的建設就是在不斷的探索中前進,我們只有不斷的改革創新,才能更好的發展。
【講授新課】
一、探原因——蘇聯大哥引航向
看圖說史——溫故知新
【問題】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鞏固了政權,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預設答案】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
【教師講述】通過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的勝利和土地改革使新中國的政權得以鞏固,到 1953年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面對這種情況,黨和政府又將怎樣做呢?觀看視頻找到問題答案。
【設計意圖】圖史互證能夠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同時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形象的理解歷史的方式。通過圖片回顧知識,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實現大單元教學目標。尋根探源——觀視頻播放剪輯視頻“百年求索——三大改造”中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相關內容
【問題】思考: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內容是什么?
【預設答案】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中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學生如果答不上來,教師引導學生補充)
【教師總結】這一總路線就被稱為“一化”“三改”,“一化”就是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就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就是三大改造,其實質就是實現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這也是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務。這一總路線是如何提出來的呢,讓我們放眼看世界,二戰后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中的老大哥,他的發展之路無疑會給我們很大的借鑒作用,我們來看蘇聯的發展情況:
材料一:蘇聯兩個五年計劃(1928——1937年)成就: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建成 6000多個大企業,建立了拖拉機、汽車、飛機制造以及化工、電力等部門,修建了幾千千米鐵路,興建了鋼鐵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據蘇聯統計,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部編《世界歷史》
第二冊材料二:為了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自 30年代初起,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到 1937年,蘇聯基本完成了農業集體化。
——人教版《世界歷史》
第二冊材料三: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使蘇聯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36年,蘇聯公布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 ——部編《世界歷史》第二冊材料四:(蘇聯)五年計劃(1928-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因為同一時期西方經濟的崩漬。......因此,原先的懷疑態度轉變為真正的興趣,有時轉變為模仿。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問題】蘇聯通過哪兩個事件實現了社會轉型,真正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
【歸納提升】通過材料我們可以看出蘇聯通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真正成功轉型為工農社會主義國家,因而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就是仿照蘇聯的模式進行的。
【問題】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我國首先仿照蘇聯實施了哪一政策?
【預設答案】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過渡】一五計劃期間,我們以蘇聯幫助興建的 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 1萬多個工業項目。1957年底,我國建設指標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而為了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我國實施了三大改造,哪三大改造是如何進行的,讓我們走進第二篇章:
觀過程——自愿互利共發展。
【設計意圖】史料實證是學科核心素養之一,通過呈現的史料和紀錄片創設問題情境,訓練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和能力。同時,通過問題鏈的形式,幫助學生探究問題答案,鍛煉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觀過程——自愿互利共發展
自主學習——“無知”到“有知”閱讀課本 23至 25頁,解決下列問題(時間 4分鐘)。
1.三大改造主要依據的原則是什么?
2.土地改革后我國農業還存在哪些問題?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了哪一方式?對農業的改造經歷了哪三個階段?哪一年基本完成?
3.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了哪一方式?哪一年基本完成?
4.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原因及采取的方式?哪一政策成為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哪一年達到高潮?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對照問題預習課本提高預習效果,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有初步的了解,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為后面的交流展示打下基礎。
交流展示——“碰撞”出“新知”
【過渡】三大改造是對哪三個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對農業的改造形式是?剛剛完成了土地改革的農業,為什么要實行合作化運動呢,讓我們來看一組材料:
(1)生產合作共發展——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史料探究】
材料一:土地改革雖然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但是在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過程中,很多農民由于缺乏工具等因素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導致生產力水平很低,很多農民的正常生活都難以維持。 ——摘自《中國歷史教科書》
材料二:隨著工業建設的發展,城鎮人口的迅速增加,國家對商品糧和工業原料的需要急劇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束縛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難以滿足經濟建設發展需要。
——摘自《共和國重大事件紀實》
【問題】土地改革后,農民為什么要走合作化道路?【預設答案】在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過程中,很多農民由于缺乏工具等因素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導致生產力水平很低,很多農民的正常生活都難以維持;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束縛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難以滿足經濟建設發展需要。材料三:“1951年 9月,毛澤東同志親自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并在 12月 15日,為印發決議草案寫了通知,指示全黨把農業互助合作當作一件大事去做?!? ——《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51年》
【過渡】面對這種情況,毛主席指示全黨把農業互助合作當作一件大事去做。讓農民互助合作——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哪我們農村的合作化運動是怎樣展開的呢?讓我們來看同學們的社會調查。
【設計意圖】剛剛經歷了土地改革的農民為什么還要進行合作化運動,學生難以理解,通過史料探究,幫助學生輕松找到問題答案的同時,培養了學生論從史出的史學素養。
【社會調查】
1.展示××同學的社會調查視頻及社會調查問卷。(利用調查問卷針對農業生產合作化運動的相關問題,走訪身邊 80歲以上的老人,形成調查報告。)
【點評】師生從××同學的語言、拍攝方式、調查結果等多方面點評××同學的社會調查視頻:例如:拍攝視頻時最好使用橫版,這樣更方便大家觀看
(××同學用的豎版拍攝,因而畫面小)××同學進門先和爺爺問好,然后征得爺爺同意后才開始詢問,非常懂禮貌等。
【問題】通過××同學的調查我們發現,爺爺家的合作化運動經歷了哪兩個階段?還有一部分生活更加清貧缺乏勞動工具的農民早期還成立了什么?
【答案預設】初級農業合作社和高級農業合作社;農業互助組
【知識鏈接】提到互助組,我們來認識一位特殊的人物,他就是我們文登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位全國勞動模范——張富貴,他在 1944 年遵照黨的號召,和本村五戶農民組織了膠東解放區第一個互助組??梢娀ブ献鞯臍v史由來已久,1952年,張富貴又帶頭在高村區成立了第一個初級農業合作社和高級農業合作社,實現了村民的增產增收。要想了解更多張富貴的事跡,大家可以去高村金嶺村參觀張富貴事跡陳列館。
【問題】加入合作社的原則是什么?土地所有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大家入社的積極性如何?為什么
?【答案預設】自愿互利的原則,土地從農民的個人所有制轉變為集體所有制。因為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因而大家積極加入。
【總結過渡】合作化運動提高了農村的社會生產力。因而,1955年底,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1956年底,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設計意圖】通過社會調查和補充張富貴的事跡,幫助學生更多的了解身邊歷史,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過渡】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看,五十年代我們文登的傳統手工業種類很多,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我們學校還開設了草柳編的校本課程。照片中也有我們同學上課的身影。哪我們的手工業通過哪一方式實現了改造呢?
【問題】閱讀下列幾組材料和圖片,說出我國手工業的改造方式?
【預設答案】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總結】到 1956年底,全國手工業合作社發展到 10.4萬余個,社員達到 603.9萬
余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 91.7%。合作化手工業的產值 108.76億元,占手工業總產值的 92.9%。手工業由個體經濟向集體經濟的轉變基本完成。
【知識鏈接】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材料歸納手工業的改造方式,培養學生論叢史出的歷史素養,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補充文登手工業的改造過程,幫助學生了解家鄉歷史,增強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家國情懷。
(2)公私合營顯創新——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問題】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建國初期這三種私有制經濟如何轉變為公有制經濟?材料: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和外國在華資本,直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公有),農業和手工業屬于個體經濟,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屬于私營經濟,都是非公有經濟,占有相當比例。
【預設答案】農業和手工業是合作社,官僚資本和外國在華資本通過沒收的方式。
合作探究
【問題過渡】對于民族資本主義我們能不能通過沒收的方式來改變呢?為什么 讓我們來看一段材料。
材料:當國民黨政府為了阻止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下令封鎖南北水路交通。1949年 2月,上海航運界資本家主動致電毛澤東,表示要派船裝運面粉北上,交換原煤隨帶郵件南返,以實現上海與華北解放區的南北通郵、通商、通航的“三通”,并在 12日至 23日完成了國統區和解放區的首次通航。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總經理顧毓琮抵制湯恩伯將紗布等物資運往臺灣的命令,設法保存了 400萬美元的外匯。中紡公司副總經理、紡織科技界權威人士李伯達專程赴香港,把價值 260萬美元向美國訂購的全套紡織機械設備運回國內。1949年 4月 25日,上海市商會、上海市工業會聯合發表一份緊急通告,表明上海工商界人士保全企業、維持生產的決心。上海民族資產階級在歷史的關鍵時刻,以極其鮮明的態度與國民黨決絕,選擇了共產黨。
——《黨史與黨建》:侯桂芳《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與上海民族資產階級》
【講解過渡】資本主義工商業者在解放戰爭中做出過積極貢獻,所以不能通過沒收的方式來改變,面對“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愈來愈不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不僅工業資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業的基礎,依靠它本身的力量無法有力地推進工業化的發展?!薄百Y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地妨礙統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等一系列問題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我們應該怎樣改造呢,讓我們來觀看一段視頻,探尋問題答案。
【觀視頻,尋方式】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
【問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方式是什么?在改造過程我國是如何補償資本家的
【預設答案】公司合營和平贖買政策
【細節講解】公私合營是指國家和資本家共同經營企業,國家居于領導地位。具體作法是國家通過贖買政策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具體做法是:十年內每年由國家按照企業合營時核定的私股額,發給股息,年息為 5%。截至 1966年,國家總共付給私營工商業者 30多億元,已經超過了他們原有的資產總額。請看榮氏企業實行公私合營后,榮毅仁說“對于我,失去的是我個人的一些剝削所得, ...... 得到的卻是一個人人富裕、繁榮強盛的社會主義國家......”
【史料研讀】閱讀材料說出改造后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狀況如何?材料一:全聚德公私合營,得到了政府資金的注入和支持,它的角色悄悄地開始發生變化。全聚德成為宴請外賓的重要場所。
——《現代商業》林賽君《全聚德烤鴨:多變營銷》
村料二:同仁堂在北平解放前夕,瀕臨破產。......公私合營后,經過短短幾年的努力,企業面貌大改觀......向著機械化、半機械化大生產邁進了一大步。到 1959年時,職工人數由 1948年的 190人增加到 539人......產值由 16萬元增加到 1251.9萬元......蜜制丸由 140萬丸增加到 6864.2萬丸。
——《北京黨史》孫洪群、金永年的《公私合營前后的北京同仁堂》
【預設答案】得到了極大發展,全聚德成為宴請外賓的重要場所;同仁堂企業面貌大改觀,產值大幅度增加。
【梳理講解】我們去北京旅游的時候一定要去全聚德嘗一嘗哪里的烤鴨,同仁堂我們文登中心醫院對面就有一家分店,他們經過改造,發展至今,我們國家還有許多歷經改造發展至今的中華老字號,像生產大白兔奶糖的冠生園食品公司、王老吉等。通過和平贖買政策實行的公私合營,國家工商業得到了發展;工人改善了勞動條件,擁有了保障,提高了生產積極性;資本主義工商業者每年定期可以拿到年息,同時他們也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社會實現了和平過渡,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因而我們說贖買政策是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創舉。因而,到 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的方式幫助學生形象理解掌握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公私合營,通過解析史料的方式理解為什么采用和平贖買的方式實現公私合營,以及改造后的企業的發展,理解贖買政策是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創舉,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史料實證的歷史素養。
三、話影響——改天換地終建成
【過渡】到 1956 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看,農民代表和工商業代表給毛主席報喜。我們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務已經完成,他的完成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老師用一句話來概括——改天換地終建成。
【問題】終于建成了哪一制度?如何建立的?改天換地的含義是什么呢?
【預設答案】社會主義制度;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通過三大改造實現了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社會制度實現了從新民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的轉變。
【教師總結】因而,我們可以這樣概括三大改造的影響: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確立起來,這是我國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此,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探索建設社會主道路的新時期,毛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過渡】原定十幾年的完成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三年完成,因而在改造過程中難免存在一些缺點。
【問題】依據材料指出三大改造過程存在哪些缺點?
材料一不少地方在辦社中存在著“寧多勿少”、“寧大勿小”、“越多越好”、“越大越好”的錯誤思想,因而違背農民自愿,胡亂的多辦社、辦大社,盲目追求公共財產,有的甚至將棺木壽材、老羊皮襖也歸了社。
——陳大斌《從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國農村的集體化時代》
材料二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七十年》的評價:“從方向和路線上來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畢竟是符合于客觀需要的,完成這些改造是一件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情”;同時指出三大改造存在著“四過”,即“要求過急、改變過快、工作過粗、形式過于單一”的缺點。
【預設答案】要求過急、改變過快、工作過粗、形式過于單一
【設計意圖】通過三大改造的完成情況圖表,幫助學生得出 1956年我國三大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和通過史料歸納三大改造過程中存在的缺點,培養學生論叢史出的歷史素養。通過評價三大改造幫助學生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要將歷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培養學生客觀認知歷史的方法。
知識梳理——構建體系,溫故知新
看今朝——生產合作譜新篇
【課堂結語】隨著城市化和農村老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村出現了新的問題,許多土地被荒廢,面對這種情況,黨和政府提出了支部領辦合作社,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使不能得到耕種的土地可以流轉給合作社,看咱們西埔村,通過這一方式,實現了鄉村振興,家家住上了樓房,西山后村實現了脫貧致富,張家產鎮成為了全國著名的西洋參小鎮,宋村的羊肚菌、高村沙柳村的西紅柿等特色種植,實現了農民的增收??矗覀兾牡沁€發揮農民特長成立了多個花餑餑合作社,文登的花餑餑和西餅開始走向全國,看合作社分紅,村民喜笑顏開,合作生產再譜新篇。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我們一定還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問題,我們只有不斷的調整政策,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需求,我們只有團結一致,不斷的改革創新、銳意進取才能實現中國夢。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認識,面對不斷變化的國情,我們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認識改革創新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拓展作業
走訪身邊老人,了解人民公社的相關史實。簡要撰寫人民公社對農民生活的影響的調查報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赫章县| 田林县| 西吉县| 五华县| 富宁县| 东乡县| 曲水县| 龙江县| 汝城县| 武功县| 吉木萨尔县| 梁河县| 香格里拉县| 榆树市| 海宁市| 辽宁省| 霍邱县| 徐汇区| 哈巴河县| 宽甸| 广东省| 四子王旗| 宝兴县| 辽阳市| 泗阳县| 渭源县| 武城县| 惠水县| 林芝县| 右玉县| 长兴县| 兴化市| 北安市| 扎兰屯市| 衢州市| 壶关县| 桃园县| 桐柏县| 科尔| 襄汾县|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