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教材分析第二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包括兩目。第一目“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闡述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說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作出的決定性選擇。第二目“在艱辛探索中前進”,闡述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就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所進行的艱辛探索;闡明在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教學目標1.政治認同: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過程,堅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政治認同,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2.科學精神:通過對社會主義在中國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在艱辛探索中前進這些知識的學習,培養科學精神。3.法治意識:理解憲法規定的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教學重難點1.建國后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2.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確立的時間、標志。3.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完成的重大意義。4.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教學方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教師:近代中國的歷史已經證明,在中國試圖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企圖是失敗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運動,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革命第一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第二階段的開始。新中國成立初期,民主革命有許多歷史遺留任務,面臨著許多嚴重的困難和一系列緊迫的問題,但是,中國必須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前景是確定了。新課講授環節一: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教師:1950年6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決定首先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和進行恢復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的工作,以便為開展有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條件。中國共產黨和新生的人民政府著重抓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肅清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殘余武裝力量,剿匪反霸,鎮壓反革命,召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建立各級人民政權,健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第二,領導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結束了自抗戰以來連續12年的通貨膨脹和物價高漲的局面,建立起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為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鞏固和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第三,鞏固民主,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新中國廢除了帝國主義國家依據不平等條約在中國享有的一切特權,在外交上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方針。第四,加強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1950年和1951年,中國共產黨在全黨范圍開展整風、整黨運動、批判、居功自傲等錯誤思想,進行共產黨員標準八項條件等的教育。新中國成立初期所進行的上述工作及其取得的顯著成就有力的證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是能夠經受住執政的考驗的。廣大勞動人民真誠的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一些曾經對新中國新政權新道路抱有某種疑惑觀望態度的人開始相信跟著共產黨走是一條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這些成就的取得,為領導人民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有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重要的條件。中共中央審時度勢,改變了原來的認識,及時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開始醞釀,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明確規定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為了在社會改革中保持“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為了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雖然經過了恢復時期的發展,但我國仍是個落后的農業國。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時,中國工業發展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中國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例,以及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例都很低,與蘇聯存在差距。另外,1952年,中國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產量不僅遠遠落后于美國,甚至落后于印度。黨和全國人民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況,在經濟上由落后的貧窮的農業國變為富強的社會主義的工業國家,發展重工業,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教師:從1953年開始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把優先發展重工業作為建設的中心環節,特別是大力發展鋼鐵、煤、電力、石油、機器制造、飛機、坦克、拖拉機、船舶、車輛制造、國防工業、有色金屬和基本化學工業。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工業化建設從此大規模的開展起來。一化三改: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通過逐步發展互助合作運動,把落后的小規模生產的個體經濟變為先進的大規模生產的合作經濟的辦法實現。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對農業一樣,是經過合作化道路,把手工業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改變為集體所有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第一步是把私人資本主義引導到國家資本主義軌道上來,第二步是逐步地變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為社會主義經濟。當時估計完成“一化三改”的任務,大約需要經過三個五年計劃,即大約需要十五年的時間。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一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因素。(舊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又飽經戰爭創傷,國家制定了有計劃有步驟地恢復和發展重工業為重點,東北各省率先恢復了工業生產,開始初步的經濟建設。在工業生產恢復的同時,搶修和新建鐵路,恢復公路、港口交通和郵電通信,興建水利工程等又促進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發展。)隨著沒收官僚資本工作的完成和工業建設的初步開展,中國已經有了比較強大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與私營工業相比,國營工業規模大,技術設備先進。并擁有輕重工業,并且在勞動生產率方面也優于私營企業。因此,國家辦好原有的國營工業,發展工業便成為當務之急。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力量相對比較強大,為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堅強的依靠力量和重要的物質基礎。二是: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他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資本主義經濟對國家和國營經濟有很大的依賴性,不可避免的要向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向發展。在帝國主義對華封鎖的情況下民族資本由于向外發展的渠道被阻斷,就更加重了他對國家和國營經濟的這種依賴性。應當說,原有的資本主義工業企業也是中國工業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這些企業的設備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低、成本高、資金不足,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十分有限。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在這些企業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產品的質量,并且按照國家的需要增加生產,培養技術人才,積累資金。)新中國成立之初,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全國經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國家在合理調整工商業的過程中,創造了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統購包銷、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加深了私營工商業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聯系,使之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國家的監督和管理,引起了它們在生產關系上的變化,從而也程度不同地開始了對它們的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并為以后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條件。三是: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在農村,土地改革使農業生產擺脫了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在一個時期內獲得迅速發展。但是,土改后的農業經濟仍然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性質,個體農戶經營規模小,生產工具不足,資金短缺。所以這種情況下,農民要新修農田水利設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使用改良農具,以及機器來進行耕作播種、收獲,實行分工制度來發展多種經營等都有很大的困難,更缺少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許多農場不僅無力進行擴大再生產,就連簡單再生產也難以維持。黨和政府提倡農民“組織起來”,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開展勞動互助,以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困難。中國農村在1955年下半年出現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這些互助合作形式,幫助廣大農民增加生產、改善生活,顯示出將個體農民組織起來發展農業生產的優越性,為農業合作化運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成為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探索。(中共中央為什么在當時做出加快農業合作化進程的決策?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的開展,城市和工礦區人口迅速增加,這就要求盡快增產糧食,使國家能夠掌握足夠的供應。城市工礦區的商品糧,同時還要提供更多的農產品原料,以滿足輕工業發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做出大搞農業合作化的決策,是建立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對我國農業狀況及農業增產途徑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四是: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轉變。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兩大陣營對抗,新中國長期受到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外交上、經濟上、軍事上的嚴密封鎖。中國不僅不可能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那里得到什么援助,而且連維持正常的貿易和交往都很困難。當時只有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和戰后爭得民族獨立的國家同情和支持中國。因此,新中國成立后,在對外關系上實行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的“一邊倒”方針。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正式簽字,中蘇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開始了密切的合作。這種國際環境,是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重要因素。過渡段:在向社會主義過渡中,我們黨開創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①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②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③促進了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環節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教師展示:1954年,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也不能造。”毛主席的這段話表明了什么?學生:發展工業,改變中國作為農業國的貧窮落后的面貌,這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是擺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面前的嚴重任務。教師: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對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這一新的歷史課題,并沒有現成的答案,必須在實踐中進行艱苦的探索。1956年2月24日,赫魯曉夫上臺后召開了蘇共的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會議期間,赫魯曉夫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報告。秘密報告摧毀了蘇共意識形態的核心與支柱,破壞了蘇聯社會高度統一的以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主導的價值觀,成為后來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蘇共二十大以后,西方敵視社會主義的勢力,利用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掀起了一個世界性的反共反社會主義的浪潮。正如毛澤東所說,我們從蘇共20大得到的最重要教育是要獨立思考,應該從各個方面考慮如何按照中國的情況辦事,努力探索并找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照抄是很危險的,成功的經驗,在這個國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個國家如果不同本國的情況相結合而一模一樣地照搬就會導向失敗。照抄別國的經驗是要吃虧的,照抄是一定會上當的。這是一條重要的國際經驗。”毛澤東提出的關于實行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的任務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走自己的道路的看法,為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導原則。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寫作業也是如此,照抄是很危險的,要學會獨立思考。從1956年初開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為準備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劉少奇等領導人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工作。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我們還必須為解放臺灣,為徹底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最后消滅剝削制度,繼續肅清反革命殘余勢力而斗爭。但是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解決這個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雖然還有階級斗爭,還要加強人民民主專政,但其根本任務已經是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可以說,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這就是八大的路線,八大的方針,八大的主題。教師:圖片展示“一五計劃”時期的主要成就黨的八大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具有長遠的重要的意義。我們來看一些一五計劃時期的偉大成就。一大批舊中國沒有的基礎工業部門,開始一個個建立起來。1953年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成為最為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長春也由此成為我國的汽車城;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中國第一座生產電子管的工廠——北京電子管廠正式投產。1957年,飛架南北的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青藏、康藏、新藏公路也建成通車,溝通了西藏和內地的聯系。由于基本建設投資半數以上投放內地,一大批工礦企業在內地興辦,使舊中國工業過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進。在正確方向的指引下,社會主義建設闊步前行。中國共產黨也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如“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等!是他們“苦干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革命先輩們扎根荒漠、艱苦奮斗的場景穿越時空躍然眼前。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取得的重大成就: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農業方面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極大改變,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我國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黨的八大制定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新方針和設想是富于創造精神的。由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中國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實踐的時間還很短,黨又缺乏必要的經驗積累和定夠的思想理論準備,后來遇到些未曾料到的復雜情況,黨的八大確定的路線未能在實踐中完全堅持下去。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和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是十分艱巨而復雜的任務。由于國際局勢復雜多變,國內建設任務艱巨繁重,再加上缺乏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現成經驗,我們在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也犯了錯誤,經歷了挫折。概括地說,主要是:在發展生產力上急于求成;在生產關系上急于過渡,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純”;在階級斗爭問題上犯了絕對化、擴大化的錯誤,特別是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1966年至1976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文化大革命”對我們黨、國家和民族造成的危害是全面而嚴重的,在政治、思想、文化、經濟、黨的建設等方面都產生了災難性的后果。學生探究:你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成就與曲折?教師:歷史總是在曲折中前進,很難是一帆風順的。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在探索過程中要求不犯一點錯誤,不經歷一點曲折,是不現實的。中國共產黨過去長期處于戰爭和激烈階級斗爭的環境中,對于迅速到來的新生的社會主義社會和全國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科學研究。因而,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嶄新的歷史課題,不能不經歷一個在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重要的是,要善于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從錯誤中學習。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和智慧;堅持獨立自主地分析和解決中國的問題,找出適合中國情況的前進道路。教師提問:如何評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學生: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雖然經歷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教師:總之,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教學反思本節課的內容與初中歷史的內容十分貼近,除了教材提供的內容,教師應以豐富的知識儲備給學生講清楚前因后果,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以便更好的理解教材內容,在做題的時候也能得心應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