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專題:15 大一統的漢朝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專題:15 大一統的漢朝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專題:15 大一統的漢朝
一、單選題
1.(2020八上·臺州月考)貨幣制度的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的大事,下圖中的貨幣是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的,它始于(  )
A.秦朝 B.隋朝 C.西漢 D.東漢
2.(2020八上·臺州月考)《鹽鐵論》一書中提到,漢武帝時實行幣制的徹底改革,集中貨市發行權,禁止各地方政府鑄錢,同時把鹽鐵經營權也收歸中央。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響是(  )
A.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B.成為大一統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穩定
D.防止諸侯王和豪強地主勢力過大
3.(2020八上·臺州月考)西漢初,賈誼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后來,漢武帝“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
A.行推恩 B.設刺史 C.推察舉 D.分郡縣
4.(2020八上·新昌月考)某同學在學習漢高祖休養生息政策時筆記上有“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的記錄。這一記錄最可能是分析休養生息政策的(  )
A.背景 B.內容
C.啟示 D.影響
5.(2019八上·余姚期末)2018年7月20日,余姚市城區巍星路污水管道施工過程中挖掘出大量銅錢和瓷器,右圖是挖掘出的部分名為“五銖”錢的古錢幣,這部分錢幣最早使用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漢 C.唐朝 D.元朝
6.(2019八上·余姚期末)漢武帝規定諸侯王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地為列侯”。這反映了漢武帝實行(  )
A.分封制 B.推恩令 C.郡縣制 D.監察制
7.(2019八上·余姚期末)古印文是文化的載體,歷史的見證。以下印文能體現統治者加強對地方控制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8.(2019八上·柯橋月考)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引發了全社會對權力監督問題的討論。這一問題在漢代也受到高度重視,漢武帝專為監督權力而設立的官職有(  )
①刺史 ②郡守 ③司隸校尉 ④三司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9.(2019八上·浙江期中)賈誼在《治安策》中認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這一思想啟發了西漢政府實施(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推恩令 D.刺史制
10.(2019八上·蕭山期中)漢武帝時期,設立監督所屬郡國主要官員行為的專職官員是(  )
A.丞相 B.內閣大臣 C.校尉 D.刺史
11.(2019八上·蕭山期中)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上畫有楚河漢界,比喻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楚漢戰爭的結局(  )
A.項羽大敗秦軍 B.項羽戰勝劉邦
C.陳勝戰勝吳廣 D.劉邦戰勝項羽
12.(2019八上·衢州期中)學習歷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來“重建”場景。假如你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可能會看到的情形有(  )
①長安設立了太學
②使用五銖錢
③中央按13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視
④道教在民間興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2019八上·衢州期中)“文景之治”是指(  )
A.西漢初年的清明政治統治局面 B.漢高祖時期的清明統治局面
C.文帝景帝時期的社會統治局面 D.漢武帝時期的社會經濟局面
14.(2019八上·江山期中)史載:“(漢武帝時)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綬,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為駕四封乘傳。”這說明漢武帝(  )
A.重視農業發展 B.加強監察制度
C.解決王國問題 D.推行儒學教育
15.(2019八上·蒼南期中)“漢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術以約束官吏,效法家而嚴懲貪官,王道霸道,交錯為用”這說明漢武帝治國的特點是(  )
A.“無為而治” B.儒法并用
C.休養生息 D.“以德化民”
16.(2019八上·柯橋月考)2018年3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委員會在北京揭牌。中國歷史上曾有過類似作用的舉措是(  )
A.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B.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C.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D.元世祖設立行省制度
17.(2019八上·柯橋月考)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熱播后,很多人對漢武帝的文韜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漢武帝的治國核心思想源于(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8.(2019八上·臺州月考)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27年,漢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據此判斷,漢武帝推行的措施是(  )
A.頒布“推恩令” B.實行分封制
C.派張騫出使西域 D.實行刺史制度
19.(2019八上·臺州月考)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這一意見(  )
①有利于學術文化的繁榮
②推動儒學占據主導地位
③有利于公平地選拔人才
④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19八上·臺州月考)我國新設立了國家和地方各級監察委員會,為我國反腐斗爭打造了一把利劍。漢武帝時期,設立監督郡國主要官員行為的專職官員是(  )
A.丞相 B.刺史 C.御史大夫 D.司隸校尉
21.(2018八上·定海期末)“鑒王商贏”節目存央視熱播,真宗旨是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下列史實可能會涉及的是(  )
A.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B.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C.唐太宗減輕賦稅勞役 D.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22.(2018八上·南潯期末)漢初,諸侯“連城數十,地方千里”,輕則驕奢淫逸,重則聯手對抗中央。為解決這一問題,漢武帝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統一鑄造貨幣 B.實行推恩之策
C.推行儒學教育 D.統一鹽鐵經營
23.(2018八上·西湖期末)從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后,就設立了專門負責監察事務的機構,這個機構一直延續兩千多年。出現在漢代的同類機構(制度)是(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門下省 D.節度使
24.(2018八上·義烏期末)“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下面能解釋這一觀點的史實是(  )
A.焚書坑儒、罷黜百家 B.焚書坑儒、推恩令
C.統一文字、推恩令 D.統一文字、罷黜百家
25.(2018八上·余杭期末)《漢書》載:“偃說上日:‘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為其國,必稍自弱矣。’于是上從其計。”這里的“其計”是(  )
A.平定七周之亂 B.建立刺史制度
C.頒布“推恩令” D.設立司隸校尉
26.(2018八上·柯橋期中)史書載:“主父偃說上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從其計”。史書中“上從其計”的目的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訓 B.推行儒學教育
C.破格錄用人才 D.削弱諸侯國力量
27.(2018八上·三門期中)西漢中后期講學的內容最有可能是(  )
A.法家學說 B.儒家學說 C.墨家學說 D.道家學說
28.(2018八上·三門期中)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下列對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加強和西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B.加強對西域地區的開發
C.為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準備條件 D.為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29.(2018八上·三門期中)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幾任皇帝都非常重視休養生息,減輕百姓的負擔。連續12年免除全部賦稅,并將原來每年一次的徭役改為每三年一次,這個人是(  )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
30.(2018八上·三門期中)漢初西漢政府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卻大力反擊匈奴的原因有(  )
①經濟繁榮,國力強大 ②鞏固西漢的政權 ③為了吞并匈奴 ④確保北部邊疆的安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2018八上·浙江期中)今新疆地區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中央政府直接管轄新疆最早是在(  )
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唐朝
32.(2018八上·岱山期中)班固《漢書》中“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記載的是漢武帝鞏固統治的哪一措施?(  )
A.頒布“推恩令”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派張騫出使西域 D.統一文字
33.(2018八上·湖州期末)蔡倫被譽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句”“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是因為他(  )
A.修筑都江堰 B.發明印刷術
C.改進造紙術 D.編著《九章算術》
二、材料分析題
34.(2018八上·杭州月考)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史記﹒平淮書》
材料二 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史記﹒平淮書》)
材料三 漢武帝時候,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狀況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統治局面史稱   之治。這一治世局面的出現得益于幾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他們吸取秦亡教訓,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3)材料三中,為了實現大一統,漢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4)材料二的治世局面與材料三中大一統局面的出現有何內在聯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時期,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ABD三項與題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
C項西漢統一鑄造五銖錢,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國貨幣制度的改革,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和題干分析能力。
2.【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通過題干可知,有以下重要信息:“漢武帝時期”、“實行集中貨幣發行權和統一法幣的政策”、“國營專利的實業包括鹽鐵和酒等”,這些是漢武帝在經濟上的措施,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專賣,通過這些措施,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鞏固中央集權。
A項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是題干政策最直接的影響,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政策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3.【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指多分封諸侯,從而削弱其實力,相關的措施是推恩令。
A項行推恩是漢武帝“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符合題意;
B項設刺史是要加強對地方的監察,不符合題意;
C項推察舉指實行察舉制這種選官制度,不符合題意;
D項行郡縣是指秦朝推行郡縣制,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4.【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向食,死者過半”可知漢初經歷秦朝暴政和楚漢爭霸之后百姓流離失所,大漢在廢墟上建立,這是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也可以理解為背景。
A項背景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知識的識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5.【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五銖’錢”這一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西漢最早使用“五銖”錢,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要求識記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
6.【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推私恩,把王國封地分給其他子弟,皇帝封這些子弟為侯,新封的侯國歸中央直接統轄的郡管理。原來的王是被分割成許多小侯國,實力大減,無力和中央抗衡,達到了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推恩令是題干反映的漢武帝實行的措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鞏固大統一的措施。注意準確識記漢武帝鞏固大統一措施的相關知識。
7.【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皇帝信璽” “御史丞印”說明秦朝創立了皇帝制度,設立了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職;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出兵征討云南,滇王拱手降漢,漢武帝在其故地設益州郡,封滇王國國王為"滇王",并賜"滇王之印",因此滇王之印體現漢武帝對西南地區的管轄。漢武帝高度重視對權力的監督,他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視州部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為非作歹,冀州刺史印體現漢武帝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C項③④能體現統治者加強對地方控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題的關鍵是掌握秦漢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8.【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課本所學可知,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則分區域各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故①③符合題意。
C項①③是漢武帝專為監督權力而設立的官職,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著重考查漢武帝專為監督權力而設立的官職。熟記并掌握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9.【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材料中引文的大意為要想天下的長治久安,就必須分割王國封地以削弱其實力。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封國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時也會與朝廷對抗,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結果:王國越分越小,諸侯王的權力越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A項分封制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
B項郡縣制是秦始皇時期實行的,不符合題意;
C項推恩令是在題干思想的啟發下實行的,符合題意;
D項刺史制雖是西漢實行的,但不是在題干思想的啟發下實行的,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漢武帝推恩令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材料引文的含義,結合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得出答案。
10.【答案】D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每州為一個監察區,設置刺史一人,負責監察所在州部的郡國。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設置十三部刺史,刺史雖然級別不高,但是巡查代表中央,體現的是“以小制大”特點。
A項丞相負責中央行政,不符合題意;
B項內閣大臣是明成祖設立,不符合題意;
C項校尉是漢至魏晉監督京師(中央)和京師周邊地方的監察官,不符合題意;
D項刺史是監督所屬郡國主要官員行為的專職官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求具備知識識記能力。
11.【答案】D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最終,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A項項羽大敗秦軍與楚漢戰爭的結局無直接關聯,不符合題意;
BC兩項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D項劉邦戰勝項羽是楚漢戰爭的結局,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楚漢戰爭,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能力。
12.【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道家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在民間興起,尊老子為教主,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求得道成仙。 故④道教在民間興起在東漢,生活在漢武帝時期不可能看到,應排除含④的選項。
A項①②③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可能會看到,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漢朝史實的識記能力。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部分題目需要經過兩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題目所有內容都正確。
13.【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西漢文帝和景帝時期時期,繼續推行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各項政治措施實際上都圍繞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展開,使得漢朝國力逐步恢復。漢文帝和漢景帝重視生產,輕徭薄賦,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局面。
ABD三項都不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內容,不符合題意;
C項文帝景帝時期的社會統治局面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準確識記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14.【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材料反應漢武帝設立十三州刺史,漢武帝將全國分為13個州部,每部委派刺史一人,監察地方官員,說明漢武帝加強了監察制度。
ACD三項和題干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
B項加強監察制度是題干材料說明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相關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歷史史實。
15.【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尊儒術以約束官吏”說明漢武帝治國運用儒家思想;“效法家而嚴懲貪官”說明漢武帝治國運用法家思想。“漢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術以約束官吏,效法家而嚴懲貪官,王道霸道,交錯為用”。這說明漢武帝治國的特點是儒法并用。
A項“無為而治”是漢初采取的黃老之學,不符合題意;
B項儒法并用是題干材料說明的漢武帝治國的特點,符合題意;
CD兩項均與題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治國的特點,要求具備材料分析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措施的相關歷史史實。
16.【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為強化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負責監察和檢舉京師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為.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即州部,每個州部設刺史一人,為專職監察官,對州部內所屬各郡進行監督。
ACD三項都不具有監察職能,不符合題意;
B項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具有監察職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的監察制度相關知識。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17.【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所以漢武帝治國的核心思想來源于儒家思想。
C項儒家思想是漢武帝的治國核心思想的來源,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題以電視劇《漢武大帝》為切入點,考查漢武帝鞏固大統一措施的相關知識。注意掌握漢武帝鞏固大統一的措施。
18.【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27年,漢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這段材料主要體現了漢武帝的頒布“推恩令”。西漢初年,諸侯王勢力強大,地方上的豪強地主橫征暴斂,導致社會秩序混亂,為鞏固國家的統治,漢初分封了許多封國。到漢武帝時,漢初分封的諸侯國,有相當的勢力,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為消除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國家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越弱,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逐漸消除,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使西漢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A項頒布“推恩令”是題干材料中描述的漢武帝推行的措施,符合題意;
BCD項和題干材料中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歷史史實。
19.【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從“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看,董仲舒主張獨尊儒術,根據所學知識,西漢時期漢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孔子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從思想文化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打擊壓抑了其他各派學說,不利于促進學術的繁榮,也不利于公平的選拔人才。
C項②④符合題干材料,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漢武帝時期思想大一統的認識。注意扎實掌握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
20.【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為加強監察制度,在地方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郡部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并抵制和打擊地方豪富。
B項刺史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監督郡國主要官員行為的專職官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監督郡國主要官員行為”。 注意準確識記漢武帝時期設立的負責監督和檢舉地方官員以及皇族不法行為的官職是刺史。
21.【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結合題干“《鑒史問廉》”“廉政文化”和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個州(監察史),建立刺史制度,加強對郡國高官的監察。刺史“以六條問事”,第一條是監察“強宗豪右”,第五條是監察郡守、蔚和王國相。這套監察制度比秦朝的監察制度嚴密得多,進一步加強了皇帝對整個官僚機構的控制。
A項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是秦朝的經濟政策,不符合題意;
B項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可能會涉及,符合題意;
C項唐太宗減輕賦稅勞役是唐朝的經濟政策,不符合題意;
D項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是北宋的軍事管理政策,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主要政治制度,要求具備解讀材料信息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注意題干中要求是“廉政”,即和監督制度有關。
22.【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為鞏固統治,分封了許多諸侯國。到漢武帝時,諸侯國勢力很大,威脅中央。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削弱,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逐漸消除。
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實行推恩之策是漢武帝為解決題干問題,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
23.【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題干信息是漢代同類機構。
A是秦朝,故A不符合題意;
B為了加強中央對各地官員的監督,武帝建立了刺史制度,故B符合題意;
C門下省是唐朝負責對詔令的內容進行審核,故C不符合題意;
D唐朝時設立了節度使,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古代的政治機構相關知識,屬于簡單題,能區分不同朝代設立不同的政治機構即可。
24.【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結合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讀書”和所學可知,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發布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準留下有關醫藥、占卜和種植的書,其他書全部燒掉;以后再有談論儒家詩書的都要判處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評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陽活埋,這就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結合材料漢武帝“要人民只讀一種書”和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為了實現思想大一統,西漢時期漢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設立專門教授儒家經典的太學,成績優秀有學生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設立官學鼓,勵私人傳授儒家學說。
A項焚書坑儒、罷黜百家能解釋題干觀點,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不能解釋題干觀點,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和漢武帝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解答這種題型要注意注重知識積累,把握“秦始皇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指的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
25.【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為加強中央集權,解決王國問題,漢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王國逐漸被分成許多小侯國,再也沒有力量和中央對抗了,促進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ABD三項都不是題干材料里的“其計”所指的內容,不符合題意;
C項頒布“推恩令”是題干材料里的“其計”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推恩令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能夠弄清材料表達的意思。
26.【答案】D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推恩令的有關知識。
“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將過去由諸侯王只能把封地傳給嫡長子的情況,允許諸侯王把封地分為幾部分傳給幾個兒子,形成直屬于中央政權的侯國。漢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 削弱諸侯國力量,使之無法對抗中央。ABC與材料主旨無關。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推恩令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7.【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在教育方面實行的措施有:在中央建立太學,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學習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B項儒家學說最有可能是西漢中后期講學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時期在思想上的大一統措施,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8.【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為了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輾轉到達大月氏后返回長安。了解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為了發展同西域友好關系為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
A項加強和西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漢與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漢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聯系,為開辟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
29.【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統治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訓,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來恢復經濟;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把徭役改為三年一次。
B項漢文帝連續12年免除全部賦稅,并將原來每年一次的徭役改為每三年一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關知識。
30.【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初西漢政府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卻大力反擊匈奴的原因是漢初國力比較弱,劉邦率兵抵御匈奴卻遭圍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朝轉而對匈奴采取攻勢。派衛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擊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鞏固了西漢的政權,確保了北部邊疆的安寧,但并未完全吞并匈奴,③排除。
C項①②④是漢武帝時卻大力反擊匈奴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漢民族措施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31.【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漢在新疆地區設置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劃入中國版圖。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西域都護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西域都護設立的時間和意義。
32.【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諸侯國勢力很大,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削弱王國勢力。
B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題干材料記載的漢武帝鞏固統治的措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33.【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造紙術的改進。根據所學可知,東漢時候,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經驗,用樹枝、破布、麻頭和舊漁網作原料造紙,改進了造紙術。后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A、B、D項分別是李冰、畢昇與張衡的貢獻。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蔡倫改進造紙術的內容,難度低,記憶即可。
34.【答案】(1)秦末農民戰爭。
(2)文景;采取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注意法紀;
(3)頒布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其他子弟,建立侯國;加強監察制度,設刺史制度和司隸校尉。
(4)文景之治時的經濟繁榮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西漢建立之初經濟狀況。由材料一關鍵詞“西漢建立之初,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西漢初年、生產遭到破壞,到處是殘破荒涼景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多年高達三分之二的稅賦,以及多年的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本來戰國時期尚未恢復的生產力水平經過戰爭后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困,百姓失去土地,吃不飽,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死亡人數超過一半。皇帝的馬車都配不上毛色一樣的四匹馬,將相有的只能乘牛。
(2)本題考查文景之治及原因。由材料二“文景時期”,依據所學可知,文景時期指漢文帝、漢景帝兩位皇帝的統治,這一時期稱之為“文景之治”。針對這種現象,漢初的統治者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漢高祖時期,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開始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文帝和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文景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社會比較安定,國家的糧倉豐滿,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3)本題考查漢武帝為實現大一統采取的措施。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解決了西漢的王國問題。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則分區域各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
(4)本題考查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之間的關系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文景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社會比較安定,國家的糧倉豐滿。文景之治時的經濟繁榮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故答案為:(1)秦末農民戰爭。
(2)文景;采取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注意法紀;
(3)頒布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其他子弟,建立侯國;加強監察制度,設刺史制度和司隸校尉。
(4)文景之治時的經濟繁榮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漢朝初年的狀況以及休養生息政策。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專題:15 大一統的漢朝
一、單選題
1.(2020八上·臺州月考)貨幣制度的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的大事,下圖中的貨幣是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的,它始于(  )
A.秦朝 B.隋朝 C.西漢 D.東漢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時期,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ABD三項與題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
C項西漢統一鑄造五銖錢,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國貨幣制度的改革,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和題干分析能力。
2.(2020八上·臺州月考)《鹽鐵論》一書中提到,漢武帝時實行幣制的徹底改革,集中貨市發行權,禁止各地方政府鑄錢,同時把鹽鐵經營權也收歸中央。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響是(  )
A.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B.成為大一統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穩定
D.防止諸侯王和豪強地主勢力過大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通過題干可知,有以下重要信息:“漢武帝時期”、“實行集中貨幣發行權和統一法幣的政策”、“國營專利的實業包括鹽鐵和酒等”,這些是漢武帝在經濟上的措施,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專賣,通過這些措施,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鞏固中央集權。
A項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是題干政策最直接的影響,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政策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3.(2020八上·臺州月考)西漢初,賈誼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后來,漢武帝“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
A.行推恩 B.設刺史 C.推察舉 D.分郡縣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指多分封諸侯,從而削弱其實力,相關的措施是推恩令。
A項行推恩是漢武帝“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符合題意;
B項設刺史是要加強對地方的監察,不符合題意;
C項推察舉指實行察舉制這種選官制度,不符合題意;
D項行郡縣是指秦朝推行郡縣制,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4.(2020八上·新昌月考)某同學在學習漢高祖休養生息政策時筆記上有“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的記錄。這一記錄最可能是分析休養生息政策的(  )
A.背景 B.內容
C.啟示 D.影響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向食,死者過半”可知漢初經歷秦朝暴政和楚漢爭霸之后百姓流離失所,大漢在廢墟上建立,這是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也可以理解為背景。
A項背景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知識的識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5.(2019八上·余姚期末)2018年7月20日,余姚市城區巍星路污水管道施工過程中挖掘出大量銅錢和瓷器,右圖是挖掘出的部分名為“五銖”錢的古錢幣,這部分錢幣最早使用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漢 C.唐朝 D.元朝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五銖’錢”這一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西漢最早使用“五銖”錢,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要求識記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
6.(2019八上·余姚期末)漢武帝規定諸侯王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地為列侯”。這反映了漢武帝實行(  )
A.分封制 B.推恩令 C.郡縣制 D.監察制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推私恩,把王國封地分給其他子弟,皇帝封這些子弟為侯,新封的侯國歸中央直接統轄的郡管理。原來的王是被分割成許多小侯國,實力大減,無力和中央抗衡,達到了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推恩令是題干反映的漢武帝實行的措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鞏固大統一的措施。注意準確識記漢武帝鞏固大統一措施的相關知識。
7.(2019八上·余姚期末)古印文是文化的載體,歷史的見證。以下印文能體現統治者加強對地方控制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皇帝信璽” “御史丞印”說明秦朝創立了皇帝制度,設立了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職;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出兵征討云南,滇王拱手降漢,漢武帝在其故地設益州郡,封滇王國國王為"滇王",并賜"滇王之印",因此滇王之印體現漢武帝對西南地區的管轄。漢武帝高度重視對權力的監督,他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視州部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為非作歹,冀州刺史印體現漢武帝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C項③④能體現統治者加強對地方控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題的關鍵是掌握秦漢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8.(2019八上·柯橋月考)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引發了全社會對權力監督問題的討論。這一問題在漢代也受到高度重視,漢武帝專為監督權力而設立的官職有(  )
①刺史 ②郡守 ③司隸校尉 ④三司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課本所學可知,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則分區域各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故①③符合題意。
C項①③是漢武帝專為監督權力而設立的官職,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著重考查漢武帝專為監督權力而設立的官職。熟記并掌握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9.(2019八上·浙江期中)賈誼在《治安策》中認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這一思想啟發了西漢政府實施(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推恩令 D.刺史制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材料中引文的大意為要想天下的長治久安,就必須分割王國封地以削弱其實力。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封國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時也會與朝廷對抗,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結果:王國越分越小,諸侯王的權力越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A項分封制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
B項郡縣制是秦始皇時期實行的,不符合題意;
C項推恩令是在題干思想的啟發下實行的,符合題意;
D項刺史制雖是西漢實行的,但不是在題干思想的啟發下實行的,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漢武帝推恩令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材料引文的含義,結合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得出答案。
10.(2019八上·蕭山期中)漢武帝時期,設立監督所屬郡國主要官員行為的專職官員是(  )
A.丞相 B.內閣大臣 C.校尉 D.刺史
【答案】D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每州為一個監察區,設置刺史一人,負責監察所在州部的郡國。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設置十三部刺史,刺史雖然級別不高,但是巡查代表中央,體現的是“以小制大”特點。
A項丞相負責中央行政,不符合題意;
B項內閣大臣是明成祖設立,不符合題意;
C項校尉是漢至魏晉監督京師(中央)和京師周邊地方的監察官,不符合題意;
D項刺史是監督所屬郡國主要官員行為的專職官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求具備知識識記能力。
11.(2019八上·蕭山期中)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上畫有楚河漢界,比喻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楚漢戰爭的結局(  )
A.項羽大敗秦軍 B.項羽戰勝劉邦
C.陳勝戰勝吳廣 D.劉邦戰勝項羽
【答案】D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最終,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A項項羽大敗秦軍與楚漢戰爭的結局無直接關聯,不符合題意;
BC兩項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D項劉邦戰勝項羽是楚漢戰爭的結局,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楚漢戰爭,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能力。
12.(2019八上·衢州期中)學習歷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來“重建”場景。假如你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可能會看到的情形有(  )
①長安設立了太學
②使用五銖錢
③中央按13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視
④道教在民間興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道家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在民間興起,尊老子為教主,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求得道成仙。 故④道教在民間興起在東漢,生活在漢武帝時期不可能看到,應排除含④的選項。
A項①②③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可能會看到,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漢朝史實的識記能力。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部分題目需要經過兩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題目所有內容都正確。
13.(2019八上·衢州期中)“文景之治”是指(  )
A.西漢初年的清明政治統治局面 B.漢高祖時期的清明統治局面
C.文帝景帝時期的社會統治局面 D.漢武帝時期的社會經濟局面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西漢文帝和景帝時期時期,繼續推行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各項政治措施實際上都圍繞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展開,使得漢朝國力逐步恢復。漢文帝和漢景帝重視生產,輕徭薄賦,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局面。
ABD三項都不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內容,不符合題意;
C項文帝景帝時期的社會統治局面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準確識記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14.(2019八上·江山期中)史載:“(漢武帝時)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綬,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為駕四封乘傳。”這說明漢武帝(  )
A.重視農業發展 B.加強監察制度
C.解決王國問題 D.推行儒學教育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材料反應漢武帝設立十三州刺史,漢武帝將全國分為13個州部,每部委派刺史一人,監察地方官員,說明漢武帝加強了監察制度。
ACD三項和題干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
B項加強監察制度是題干材料說明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相關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歷史史實。
15.(2019八上·蒼南期中)“漢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術以約束官吏,效法家而嚴懲貪官,王道霸道,交錯為用”這說明漢武帝治國的特點是(  )
A.“無為而治” B.儒法并用
C.休養生息 D.“以德化民”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尊儒術以約束官吏”說明漢武帝治國運用儒家思想;“效法家而嚴懲貪官”說明漢武帝治國運用法家思想。“漢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術以約束官吏,效法家而嚴懲貪官,王道霸道,交錯為用”。這說明漢武帝治國的特點是儒法并用。
A項“無為而治”是漢初采取的黃老之學,不符合題意;
B項儒法并用是題干材料說明的漢武帝治國的特點,符合題意;
CD兩項均與題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治國的特點,要求具備材料分析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措施的相關歷史史實。
16.(2019八上·柯橋月考)2018年3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委員會在北京揭牌。中國歷史上曾有過類似作用的舉措是(  )
A.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B.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C.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D.元世祖設立行省制度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為強化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負責監察和檢舉京師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為.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即州部,每個州部設刺史一人,為專職監察官,對州部內所屬各郡進行監督。
ACD三項都不具有監察職能,不符合題意;
B項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具有監察職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的監察制度相關知識。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17.(2019八上·柯橋月考)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熱播后,很多人對漢武帝的文韜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漢武帝的治國核心思想源于(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所以漢武帝治國的核心思想來源于儒家思想。
C項儒家思想是漢武帝的治國核心思想的來源,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題以電視劇《漢武大帝》為切入點,考查漢武帝鞏固大統一措施的相關知識。注意掌握漢武帝鞏固大統一的措施。
18.(2019八上·臺州月考)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27年,漢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據此判斷,漢武帝推行的措施是(  )
A.頒布“推恩令” B.實行分封制
C.派張騫出使西域 D.實行刺史制度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27年,漢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這段材料主要體現了漢武帝的頒布“推恩令”。西漢初年,諸侯王勢力強大,地方上的豪強地主橫征暴斂,導致社會秩序混亂,為鞏固國家的統治,漢初分封了許多封國。到漢武帝時,漢初分封的諸侯國,有相當的勢力,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為消除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國家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越弱,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逐漸消除,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使西漢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A項頒布“推恩令”是題干材料中描述的漢武帝推行的措施,符合題意;
BCD項和題干材料中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歷史史實。
19.(2019八上·臺州月考)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這一意見(  )
①有利于學術文化的繁榮
②推動儒學占據主導地位
③有利于公平地選拔人才
④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從“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看,董仲舒主張獨尊儒術,根據所學知識,西漢時期漢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孔子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從思想文化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打擊壓抑了其他各派學說,不利于促進學術的繁榮,也不利于公平的選拔人才。
C項②④符合題干材料,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漢武帝時期思想大一統的認識。注意扎實掌握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
20.(2019八上·臺州月考)我國新設立了國家和地方各級監察委員會,為我國反腐斗爭打造了一把利劍。漢武帝時期,設立監督郡國主要官員行為的專職官員是(  )
A.丞相 B.刺史 C.御史大夫 D.司隸校尉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為加強監察制度,在地方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郡部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并抵制和打擊地方豪富。
B項刺史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監督郡國主要官員行為的專職官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監督郡國主要官員行為”。 注意準確識記漢武帝時期設立的負責監督和檢舉地方官員以及皇族不法行為的官職是刺史。
21.(2018八上·定海期末)“鑒王商贏”節目存央視熱播,真宗旨是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下列史實可能會涉及的是(  )
A.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B.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C.唐太宗減輕賦稅勞役 D.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結合題干“《鑒史問廉》”“廉政文化”和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個州(監察史),建立刺史制度,加強對郡國高官的監察。刺史“以六條問事”,第一條是監察“強宗豪右”,第五條是監察郡守、蔚和王國相。這套監察制度比秦朝的監察制度嚴密得多,進一步加強了皇帝對整個官僚機構的控制。
A項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是秦朝的經濟政策,不符合題意;
B項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可能會涉及,符合題意;
C項唐太宗減輕賦稅勞役是唐朝的經濟政策,不符合題意;
D項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是北宋的軍事管理政策,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主要政治制度,要求具備解讀材料信息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注意題干中要求是“廉政”,即和監督制度有關。
22.(2018八上·南潯期末)漢初,諸侯“連城數十,地方千里”,輕則驕奢淫逸,重則聯手對抗中央。為解決這一問題,漢武帝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統一鑄造貨幣 B.實行推恩之策
C.推行儒學教育 D.統一鹽鐵經營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為鞏固統治,分封了許多諸侯國。到漢武帝時,諸侯國勢力很大,威脅中央。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削弱,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逐漸消除。
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實行推恩之策是漢武帝為解決題干問題,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
23.(2018八上·西湖期末)從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后,就設立了專門負責監察事務的機構,這個機構一直延續兩千多年。出現在漢代的同類機構(制度)是(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門下省 D.節度使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題干信息是漢代同類機構。
A是秦朝,故A不符合題意;
B為了加強中央對各地官員的監督,武帝建立了刺史制度,故B符合題意;
C門下省是唐朝負責對詔令的內容進行審核,故C不符合題意;
D唐朝時設立了節度使,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古代的政治機構相關知識,屬于簡單題,能區分不同朝代設立不同的政治機構即可。
24.(2018八上·義烏期末)“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下面能解釋這一觀點的史實是(  )
A.焚書坑儒、罷黜百家 B.焚書坑儒、推恩令
C.統一文字、推恩令 D.統一文字、罷黜百家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結合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讀書”和所學可知,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發布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準留下有關醫藥、占卜和種植的書,其他書全部燒掉;以后再有談論儒家詩書的都要判處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評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陽活埋,這就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結合材料漢武帝“要人民只讀一種書”和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為了實現思想大一統,西漢時期漢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設立專門教授儒家經典的太學,成績優秀有學生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設立官學鼓,勵私人傳授儒家學說。
A項焚書坑儒、罷黜百家能解釋題干觀點,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不能解釋題干觀點,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和漢武帝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解答這種題型要注意注重知識積累,把握“秦始皇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指的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
25.(2018八上·余杭期末)《漢書》載:“偃說上日:‘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為其國,必稍自弱矣。’于是上從其計。”這里的“其計”是(  )
A.平定七周之亂 B.建立刺史制度
C.頒布“推恩令” D.設立司隸校尉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為加強中央集權,解決王國問題,漢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王國逐漸被分成許多小侯國,再也沒有力量和中央對抗了,促進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ABD三項都不是題干材料里的“其計”所指的內容,不符合題意;
C項頒布“推恩令”是題干材料里的“其計”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推恩令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能夠弄清材料表達的意思。
26.(2018八上·柯橋期中)史書載:“主父偃說上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從其計”。史書中“上從其計”的目的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訓 B.推行儒學教育
C.破格錄用人才 D.削弱諸侯國力量
【答案】D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推恩令的有關知識。
“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將過去由諸侯王只能把封地傳給嫡長子的情況,允許諸侯王把封地分為幾部分傳給幾個兒子,形成直屬于中央政權的侯國。漢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 削弱諸侯國力量,使之無法對抗中央。ABC與材料主旨無關。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推恩令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7.(2018八上·三門期中)西漢中后期講學的內容最有可能是(  )
A.法家學說 B.儒家學說 C.墨家學說 D.道家學說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在教育方面實行的措施有:在中央建立太學,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學習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B項儒家學說最有可能是西漢中后期講學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時期在思想上的大一統措施,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8.(2018八上·三門期中)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下列對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加強和西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B.加強對西域地區的開發
C.為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準備條件 D.為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為了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輾轉到達大月氏后返回長安。了解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為了發展同西域友好關系為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
A項加強和西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漢與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漢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聯系,為開辟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
29.(2018八上·三門期中)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幾任皇帝都非常重視休養生息,減輕百姓的負擔。連續12年免除全部賦稅,并將原來每年一次的徭役改為每三年一次,這個人是(  )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統治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訓,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來恢復經濟;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把徭役改為三年一次。
B項漢文帝連續12年免除全部賦稅,并將原來每年一次的徭役改為每三年一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關知識。
30.(2018八上·三門期中)漢初西漢政府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卻大力反擊匈奴的原因有(  )
①經濟繁榮,國力強大 ②鞏固西漢的政權 ③為了吞并匈奴 ④確保北部邊疆的安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初西漢政府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卻大力反擊匈奴的原因是漢初國力比較弱,劉邦率兵抵御匈奴卻遭圍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朝轉而對匈奴采取攻勢。派衛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擊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鞏固了西漢的政權,確保了北部邊疆的安寧,但并未完全吞并匈奴,③排除。
C項①②④是漢武帝時卻大力反擊匈奴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漢民族措施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31.(2018八上·浙江期中)今新疆地區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中央政府直接管轄新疆最早是在(  )
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唐朝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漢在新疆地區設置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劃入中國版圖。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西域都護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西域都護設立的時間和意義。
32.(2018八上·岱山期中)班固《漢書》中“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記載的是漢武帝鞏固統治的哪一措施?(  )
A.頒布“推恩令”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派張騫出使西域 D.統一文字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諸侯國勢力很大,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削弱王國勢力。
B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題干材料記載的漢武帝鞏固統治的措施,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33.(2018八上·湖州期末)蔡倫被譽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句”“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是因為他(  )
A.修筑都江堰 B.發明印刷術
C.改進造紙術 D.編著《九章算術》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造紙術的改進。根據所學可知,東漢時候,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經驗,用樹枝、破布、麻頭和舊漁網作原料造紙,改進了造紙術。后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A、B、D項分別是李冰、畢昇與張衡的貢獻。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蔡倫改進造紙術的內容,難度低,記憶即可。
二、材料分析題
34.(2018八上·杭州月考)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史記﹒平淮書》
材料二 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史記﹒平淮書》)
材料三 漢武帝時候,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狀況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統治局面史稱   之治。這一治世局面的出現得益于幾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他們吸取秦亡教訓,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3)材料三中,為了實現大一統,漢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4)材料二的治世局面與材料三中大一統局面的出現有何內在聯系?
【答案】(1)秦末農民戰爭。
(2)文景;采取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注意法紀;
(3)頒布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其他子弟,建立侯國;加強監察制度,設刺史制度和司隸校尉。
(4)文景之治時的經濟繁榮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西漢建立之初經濟狀況。由材料一關鍵詞“西漢建立之初,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西漢初年、生產遭到破壞,到處是殘破荒涼景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多年高達三分之二的稅賦,以及多年的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本來戰國時期尚未恢復的生產力水平經過戰爭后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困,百姓失去土地,吃不飽,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死亡人數超過一半。皇帝的馬車都配不上毛色一樣的四匹馬,將相有的只能乘牛。
(2)本題考查文景之治及原因。由材料二“文景時期”,依據所學可知,文景時期指漢文帝、漢景帝兩位皇帝的統治,這一時期稱之為“文景之治”。針對這種現象,漢初的統治者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漢高祖時期,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開始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文帝和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文景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社會比較安定,國家的糧倉豐滿,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3)本題考查漢武帝為實現大一統采取的措施。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解決了西漢的王國問題。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則分區域各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
(4)本題考查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之間的關系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文景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社會比較安定,國家的糧倉豐滿。文景之治時的經濟繁榮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故答案為:(1)秦末農民戰爭。
(2)文景;采取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注意法紀;
(3)頒布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其他子弟,建立侯國;加強監察制度,設刺史制度和司隸校尉。
(4)文景之治時的經濟繁榮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漢朝初年的狀況以及休養生息政策。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中| 舞阳县| 津南区| 龙江县| 井研县| 三穗县| 宜章县| 乌苏市| 奇台县| 富蕴县| 亚东县| 德钦县| 揭西县| 溆浦县| 江山市| 麦盖提县| 兴安县| 南投市| 浦北县| 特克斯县| 湖州市| 孙吴县| 石首市| 罗山县| 南丹县| 内黄县| 泰宁县| 灌云县| 德惠市| 青铜峡市| 延长县| 信丰县| 饶阳县| 曲靖市| 青田县| 正阳县| 兴宁市| 区。| 澳门| 昌乐县| 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