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改革開放的年代預學導學稿》【預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掌握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及其意義;知道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基本內容及成就;學會正確對待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2)過程與方法:通過調查和比較改革開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巨變,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通過分析討論成就取得的原因,認識黨的戰略決策方針的正確性。(3)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展,增強愛國情感,使學生樹立為民族的強大而努力學習的理想,擁護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及改革開放的成就。教學難點: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預學過程】一、課前準備:閱讀課本P23—25,完成以下填空題: 1、35年前我國召開的一次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會議是 ,會議之后我國進入了 時期,這一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 。2、中國的改革首先在 展開,開放首先從 推行。3、被稱為中國農民偉大創造的是 ,這種責任制最初在 省(簡稱是 )的 實行。4、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 上來,鄧小平成為第 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二:自學教材、探究新知:(一)看書本P24-25,并收集岱山30、40年來的有關變化的資料,思考以下問題:1、看了這些資料,你有什么感悟?2、岱山老百姓說:“能發家致富,多虧黨的政策好”,是什么好政策?此政策是從何時開始實施的?3、(出示當時會場圖片)要求自主學習:(1)、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會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提示:從內容上分析) (2)、該會議有什么偉大意義?(二)1979年春,曹橋公社石龍一隊在全縣率先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糧油、蠶桑、畜牧3個專業組,以組為單位確定承包指標。以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前提,承包合同中不規定生產費用限額和產量指標,由承包者自行安排生產活動,產品 “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思考:(1)農村改革的內容?(2)這次改革改變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 (3)這次農村改革的發祥地在哪里 在農村進行的這項改革有什么作用?(4)城市的改革最終確立了什么經濟制度?(三)1、中國最早開放的地方有哪些?2、能起到什么作用?3、概述全方位開放格局的形成(四)討論問題:有位同學說,我國的對外開放不是1980年才開始,而是早在近代1842年《南京條約》中已開放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口岸,你認為這兩次開放一樣嗎?理由是什么?(五)閱讀P24-25,浦東巨變和深圳速度、人們休閑方式的變化圖片,思考:說明了什么?(六)梳理本課知識結構?[當堂檢測]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到249530億元,經濟總量從世界第10位躍至第4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37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1)小明從報紙上看到以上材料后,查閱了相關資料,他認為1978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意義的一年。請你運用所學知識證明他的觀點。(2)列表比較是我們處理有效信息的一種好方法。小明同學根據上述材料制成如下表格,請幫助他完成表內空白部分內容。1978年 2007年 我的分析認識國民經濟經濟總量國際位次 10 4人民生活水平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3元 13786元(3)你能說說發生材料所示的巨大變化的原因嗎?(4)《春天的故事》中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誰?1979年的春天那位老人作出了什么重大的決策?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那位老人嗎?南海邊畫個圈指的是哪個城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