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教學目標】①了解戰國七雄及其兼并戰爭的基本史實。②知道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影響③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認識古代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培養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重點:商鞅變法難點: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是唐朝詩人胡曾的詠史詩《流沙》中的詩句。該詩句描述的是戰國時期的景象。諸侯國相爭,兵荒馬亂,四海之內,沒有人可以安生。戰國時期,諸侯國內權臣叛亂不止,各國的軍事斗爭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爭奪地盤為目標,禮樂已然完全崩潰。其后各國更是相繼僭號稱王,周王室已經完全喪失了從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最終被秦軍輕易消滅。今天讓我們走進本課,一起來了解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環節二:整體感知1、問題探究:戰國時期勢力比較強大的諸侯國有幾個?后來誰逐漸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答案提示:七個,史稱戰國七雄,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和修建都江堰,富國強兵,最終成為最強盛的國家。環節三:新課教學(一)目標導學一:戰國七雄1、自主學習:對比春秋后期與戰國初期的形勢圖,你能發現哪些不同?反映了戰國時期什么變化?答案提示:不同:諸侯國數量不斷減少;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變化:分封制崩潰,奴隸主貴族統治瓦解。教師指導: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里。這些大夫原來也是奴隸主貴族,由于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他們采用了封建的剝削方式,轉變為新的地主階級。有的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還用減輕賦稅的辦法,來籠絡人心,這樣,他們的勢力就越來越大并開始取代原有的奴隸主貴族的地位,成為新的封建統治階級。2、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33,當時勢力比較強大的諸侯國有哪些,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戰役?最終誰的勢力最為壯大?答案提示: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秦國知識延伸:①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于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伏襲,打敗魏軍,并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范的常用手段。②馬陵之戰:公元前342,魏國進攻韓國,韓國也向齊國求救。次年,齊國仍以孫臏為軍師,出兵圍魏救韓。魏國又派龐涓帶兵10萬迎戰。孫臏主動后撤,采用減灶計〔第一天,在撤出營地留下的軍灶,足夠10萬人吃飯用;第二天留下的軍灶只5萬人吃飯用,第三天只夠3萬人吃飯用〕。龐涓觀察軍灶變化,以為齊軍大量逃亡。于是,他輕敵猛進,追到馬陵。那時天已大黑,魏軍點火,見一棵樹上寫著“龐涓死于此樹之下〞。這時齊軍萬箭齊發,魏軍主力被殲滅。③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秦軍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從此,魏國大大削弱,齊國強大起來,孫臏名揚天下。4、問題探究:根據材料思考戰國時期戰爭有何特點?材料一:春秋時期的戰爭,戰幕一開,勝敗立定;戰國時期的作戰時間從數月延長到數年,戰線延長綿亙。而戰國末期,一次大戰就要動員和布陣幾萬輛戰車。——《西周、春秋與戰國軍事戰爭比較研究》材料二: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答案提示:規模大,兵力多,區域廣,時間長;以兼并為主5、核心素養:你能把以下國家正確的填入圖中的空白處么?答案提示: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教師指導:重視歷史地圖,培養時空觀念。(二)目標導學二:商鞅變法1、自主學習:結合課本P35思考變法的背景有哪些?答案提示:鐵農具和牛耕;新興地主階級要求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統治者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教師指導: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因此,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并,秦孝公引進人才,變法圖強。2、自主學習:結合材料及課本P35,填充表格。答案提示:①時間:公元前356年 ②人物: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③目的:為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自主學習:根據課本P35,填充表格。答案提示:4、問題探究:小組合作探究,以上措施分別帶來什么影響?答案提示:5、問題探究: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答案提示:成功了,商鞅雖死,但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大為增強,軍隊戰斗力提高,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教師指導:衡量變法是否成功的標準不是看變法者的生與死,而是看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法是否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6、問題探究: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提示:①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根本原因);②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個人公正無私,敢于與舊勢力堅決斗爭,不畏艱難,不怕犧牲。教師指導: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而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推動了封建經濟的發展,正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為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目標導學三:都江堰1、自主學習:結合課本P36,填充表格。答案提示:①時間:公元前256年②人物:秦國郡守李冰③地點:成都的岷江④三大工程:魚嘴,飛沙堰、寶瓶口⑤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⑥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2、問題探究: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華陽國志·蜀志》想一想,都江堰是怎樣改變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面貌的?答案提示:①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②保證了周邊地區的農業灌溉,有利于農業增產。教師指導: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運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將岷江水一分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壘山的東側,讓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擾,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幾千年來,岷江在這里變害為利,造福農桑,將成都平原變成“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并進而促進了整個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3、核心素養:都江堰是中國水利史上與傳統科技的縮影與典范。都江堰建成后,不斷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態環境,擴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組成部分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用自然規律巧妙控制和調動起來,為我們所用。它追求人與自然的一體、協調,體現出一種和諧的美學價值并最終成為重要的旅游勝地。都江堰,架起了連接古今科技文化智慧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橋梁,充分反映出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進性和可持續性。 ——《從都江堰看水利如何重拾古代智慧》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工程體現的“先進性”和“可持續性”。答案提示:①先進性:都江堰利用地勢和河道。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一個整體,是治水環保的典型;②可持續性:都江堰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體現了和諧的美學價值。都江堰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為今天的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以借鑒的思路和理念。教師指導:從史料中獲取關鍵信息,在理解史料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知識,形成自己的認識,知道都江堰凝聚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課堂小結】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土地私有化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徹底,誰就可以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秦國通過較為徹底商鞅變法,發展生產,增強軍隊戰斗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并前打起來,為后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鞏固練習】1.(2022年重慶A卷)下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 )A.周平王遷都洛邑 B.社會生產力發展 C.齊桓公稱霸中原 D.百家爭鳴的出現2.(2022年海南)“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辈牧戏从沉松眺弊兎ǖ模? )A.背景 B.目的 C.內容 D.影響3. (2022年江西)支持商鞅變法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沒有被廢止。這說明商鞅變法( )A. 得到了舊貴族勢力的支持 B. 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C. 維護了舊的政治經濟秩序 D. 遏制了地主階級勢力4. (2022年山東泰安)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題是( )政局動蕩不安 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不斷農業繼續發展 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各國進行變法 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商鞅變法成效最大A. 夏商周的更替 B. 分封制的實施 C.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D. 中央集權制的確立答案提示:BDBC【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