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教學目標】①了解我國原始農業的產生。②通過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產、生活對比,認識到中國南北原始農耕文化的異同。③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的重要依據。【教學重難點】重點: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農耕生活難點:農業發展對中華文明產生的深遠影響【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無農不穩”,“無糧則亂”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大家認識這些農作物分別是什么嗎?答案提示:小麥、水稻、高粱、粟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農業就已出現,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今天讓我們走進本課,一起來了解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環節二:整體感知1、問題探究:請同學們回顧一下上節課所學內容,原始人類主要以什么為生?答案提示:狩獵采集,遷徙穴居,其最大的局限性是食物獲取不穩定,后來人們學會種植,開始定居農耕生活。本課總共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原始農業、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環節三:新課教學(一)目標導學一:原始農業1、自主學習:結合課本P8,補充橫線內容。答案提示:①北方:粟和黍 ②南方:稻 ③生產工具:耒耜教師指導: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2、自主學習:閱讀教材P10,找出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及其歷史意義。答案提示: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意義: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教師指導:農業的出現和發展,使得人們可以生產出除滿足生產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糧食,這是城市出現,農業和畜牧業、手工業分工,特別是腦力勞動得以從體力勞動中分化出來的物質基礎。所以說,農業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礎。3、問題探究:猜一猜它的用途?答案提示:翻土工具。教師指導:這種石器先用石材打成或琢成適當形狀,然后在礪石上研磨加工而成。我們把它稱之為磨制石器,其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斧、鑿、刀、鐮、犁、矛、鏃等。精磨的石器有的可呈鏡面狀。隨著人類開始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時代來臨。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時代革命的一大標志。4、核心素養:找出原始農耕遺址分布特點并分析原因?遺址出土物說明了什么?答案提示:①原始農耕居民大都分布在大河流域。水源豐富,土壤肥沃,適宜農業生產。②人類開始從事農業生產,過定居生活。教師指導:初步學會從史料中獲取歷史信息,提高對史料的識讀能力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二)目標導學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自主學習:結合課本P10-P11,將表格內容補充完整答案提示:①地點: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②時間:距今約7000年③房屋:干欄式房屋④農作物:種植水稻⑤生產工具:骨耜⑥原始飼養業:飼養豬、狗和水牛⑦原始手工業: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會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教師指導:時間易出現錯誤說法,如7000年,正確表達應為7000年前或距今約7000年,注意錯別字“干欄”2、問題探究:小組討論,探究河姆渡人房子的構造,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建造?答案提示:干欄式建筑,上層住人,下層飼養家禽家畜。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雨水充沛,采取干欄式可通風防潮;防蟲蛇猛獸。教師指導:干欄式建筑是中國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發現是為最早。它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房屋有著明顯差別,成為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這種建筑適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國較偏遠的地區,包括廣西中西部、云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國家也有干欄式建筑。3、核心素養: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根據這些史料可以推斷出哪些歷史信息?答案提示:河姆渡人開始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會人工栽培水稻,會打井,會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骨哨等。還運用雕刻技術,用象牙和獸骨制成古樸的藝術品。教師指導:初步學會從史料中獲取歷史信息,提高對史料的識讀能力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目標導學三:半坡居民的生活1、自主學習:結合課本P11-P12,將表格內容補充完整答案提示:①地點: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半坡村②時間:距今約6000年③房屋:半地穴式圓形房屋④農作物:種植粟⑤生產工具: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⑥原始飼養業:飼養豬、狗;打獵捕魚⑦原始手工業:制作陶器(彩陶)和樂器;會紡織、制衣教師指導:通過表格對比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生活的異同點,認識到南北方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不同所帶來的生產生活上的差異。2、問題探究:小組討論,探究半坡居民房子的構造,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建造?河姆渡和半坡人居住房屋的不同體現了哪一因素對生活的影響?答案提示:北方氣候寒冷、干燥,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會對人們生產生活產生影響。3、核心素養: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根據這些史料可以推斷出哪些歷史信息?答案提示: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種植農作物粟,會從事簡單的紡織、制衣。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過定居的農耕生活。教師指導:考古文物是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它們形象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情況,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4、核心素養:寫出①②③④分別代表的遠古人類或原始居民,并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排序。答案提示:①北京人、山頂洞人 ②半坡居民 ③河姆渡居民 ④元謀人順序:④①③②教師指導:了解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和空間地理位置,培養歷史時空觀念5、核心素養:對比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思考其變化對社會發展有什么意義?答案提示: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社會發展教師指導: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生產工具的進步客觀上促進生產力的提高,而生產力提高促進經濟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社會進步。6、知識延伸:材料:良渚遺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區,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祭壇上權貴的墓地里,隨葬品豐富且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的隨葬品卻很少。問題:材料內容反映出怎樣的社會狀況?答案提示:表明新石器晚期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私有制產生,社會階級分化已相當明顯。教師指導: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的萌芽開始出現,氏族間的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課堂小結】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證了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的發展水平,為中國步入文明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鞏固練習】1.(2022年重慶B卷)實物史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下圖所示實物遺存可以證明當時已經出現( )A.原始農業 B.青銅鑄造C.紡織業 D.冶鐵業2.(2022年湖北宜昌)下圖是中國某原始農耕遺址里干欄式建筑的復原圖。該建筑是用木樁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而成的,它應當屬于( )A.河姆渡遺址 B.陶寺遺址C.大汶口遺址 D.半坡遺址3.(2022年江蘇蘇州)蘇州唯亭草鞋山遺址馬家浜文化層有距今約七千年的水稻田灌溉體系遺跡,考古學家還在該遺址中發現了我國目前最早的粳稻遺跡。大致與這些遺跡同時的稻作文明,我們還可以在下列哪個遺址中看到( )A. 北京人遺址 B. 山頂洞人遺址 C. 半坡遺址 D. 河姆渡遺址4.(2022年內蒙古赤峰)“紅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極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發現于內蒙古赤峰紅山而得名。從考古發掘來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紅山人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于中心的大墓隨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邊緣依次為少量的玉器、豬狗、陶器,個別的沒有隨葬品。這些隨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A.階級分化的出現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C.敬畏祖先觀念的產生 D.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就答案提示:AADA【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